-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经济背景与商业文化 版权信息
- ISBN:9787313237552
- 条形码:9787313237552 ; 978-7-313-23755-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经济背景与商业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论述存在于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各种经济与商业现象, 该书共分为四个部分: (1) 20世纪初的二十年代: 物质欲望与道德迷失 ; (2) 二十至三十年代: 繁荣与梦想中的危机 ; (3) 二战后至六十年代: 对商业道德的反思 ; (4) 七十年代至世纪末: 站在时代的边缘)。
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经济背景与商业文化 目录
**部分 20世纪初的20年:物质欲望与道德迷失
《嘉莉妹妹》:消费行为中的身份建枸
《麦琪的礼物》:礼物中的消费意识
《屠场》: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
《马丁·伊登》中的文学市场化
《金融家》:金融资本的大时代
第二部分 20世纪20至30年代:繁荣与梦想中的危机
《巴比特》中的消费文化与商业竞争
《一颗像丽思酒店那么大的钻石》:供给端的贪欲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非法经营与社会分层
《愤怒的葡萄》:佃农制生产模式的挽歌
埃兹拉·庞德的货币理论与经济思想
第三部分 二战后至60年代:复苏之路上的反思
《推销员之死》:人生价值的商业估算
《店员》中的经商伦理与销售业态
《阿特拉斯耸耸肩》:自由资本主义的辩护书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军事——工业复合体
《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慈善业的尴尬
《大饭店》中的现代酒店管理之道
第四部分 20世纪70年代至世纪末:站在时代的边缘
《英国野牛》:商业道德的沉沦
《拜金一族》:销售行业的饥饿游戏
《白噪音》:现代超市中的”消费至死
《比利·巴思格特》:英国黑帮的管理与经营
鲍比·安·梅森:后南方文学中的消费与拜物
《大都会》:世纪末的资本主义幽灵
尾声 27世纪:延续与变化
拳考文献
索引
后记
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经济背景与商业文化 节选
《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经济背景与商业文化》: 《巴比特》中出现的各种社交聚会为我们观察当时美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一个缩影,其中包括禁酒令的尴尬、同学聚会的利益目的、教会活动的商业思维等。 小说的背景正值禁酒令在美国当道之时,而巴比特买酒的整个过程很可能就是那个时代一般消费者偷偷买酒的普遍写照——他从商业中心驱车跑到旧城错综零乱的背街小路,溜进一家油腻的酒吧,找到掌柜自报家门(要告知是哪个朋友介绍来的),然后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被对方骗以高价成交,心中却依然暗自窃喜(巴比特原本打算7美元/夸脱的价格,*终却被对方不耐烦地按12美元/夸脱出售,他还要连连道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禁酒令通过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掐断供给,把原本常见的酒硬生生地变成了稀缺品,而真正从中获利的只是那些贩私酒的商人和地下酒吧的经营者,而政府的初衷(即减少酗酒犯罪、提升社会道德)却并未得偿所愿。对于禁酒令,当时的很多美国民众是反感和不屑的,中产阶级的态度更是自相矛盾——巴比特的朋友们在聚会中享受着在禁酒时期违法饮酒带来的心理快感,一边指责禁酒令是对个人自由的侵犯,一边却又声称禁酒令“对工人阶级来说是件大好事”,因为这样一来“可以防止他们浪费钱财、降低拉动生产率”(129),其自以为是和虚伪势利昭然若揭。 比家庭聚会更重要的社交场合是州立大学的校友聚会,读者可以从中看出昔日同学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异——大家“穿晚礼服的在一拨,不穿的在另一拨”(221),这很明显是职业和阶层的差别使然。在这类场合中,多数社会行为的根本动力都是为了逐利,因为在这种物质主义至上的社会文化下,人际关系得以维系的根本纽带就是利益。例如,聚会中的巴比特为了借机建立业务联系,极力贴近大承包商麦凯维尔,并邀请他稍后到自己家里吃饭;尽管两口子精心准备了可口的晚餐和聊天的话题,麦凯维尔夫妇依然觉得索然无趣,找了个借口便提早离场,之后也没有按惯例回请巴比特,让他非常沮丧。有趣的是,另一位大学同学、做保险生意的奥弗布鲁克出于完全同样的目的,邀请巴比特到家里吃饭,而巴比特对奥弗布鲁克的态度就跟之前麦凯维尔对自己的态度如出一辙,但他却全然没有察觉。也就是说,巴比特所反感的事情,其实也是自己常常在做的;他一边被这种社会文化标准所塑造,一边又通过自己的行为在不断地强化这种标准。 虽然跟麦凯维尔的交往受挫,但巴比特的商业才华在随后居然用到了宗教上,这也反过来加强了他在商界的地位。巴比特所在的教会想要增加其主日学校的信众人数,提高在本市的地位,并为此成立了专门的咨询委员会。巴比特虽然远非虔诚的基督徒,却很乐意为自己的教会做事,因此欣然人会,并由此结识了同在委员会里的泽尼斯**州立银行行长、家世深厚的伊桑先生。在商讨方案时,巴比特提出要“把它当作一个商业问题来对待”(248),并提出了两条大胆的建议:①把整个主日学校分成四个军,每人按照其介绍的会员人数的多少来分配军衔,拉不到会员的人只能当列兵,并提出下级对上级的一套礼仪形式;②为主日学校招聘一个领工资的宣传干事,让他写内容正派的文章,然后加上吸引人眼球的俏皮标题。很明显,前者的“军事化管理”具有清晰的层级关系,实质上就是一个变相的传销网络,后者则是赤裸裸的广告宣传手段。虽然这些举措可能为传统的宗教人士所不齿,甚至在某些地方有渎神之嫌,但一经使用却马上奏效,使教会中人人精神振奋,学校蓬勃发展,当然也大大抬高了巴比特的身价。 在随后的庆祝晚餐中,巴比特为了巴结伊桑先生,“娓娓动听地谈论银行家对社会和教育的作用”,甚至大赞“银行家是商业信徒们的牧师”(257),这种夸赞行业(而非个人)的讨好方式显得十分自然,赢得了后者的好感。短短几个月之后,他就从伊桑先生那里私下取得一笔贷款,用于一桩秘密的地产交易,从中获利不菲。巴比特的经商手段其实是当时的美国地产商常用的,即利用人际关系网,提前预知马上就要升值的地块,暗中从熟人那里贷款将其买下,然后再高价售出,其中难免涉及有违商业道德甚至法律的行径。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他发现自己手下的销售人员言而无信、欺骗顾客时,又以“道德”的名义将其解雇,暴露出资产阶级自相矛盾的商业伦理标准。 ……
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经济背景与商业文化 作者简介
李锋,山东青岛人,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硕士)和南京大学(博士),曾担任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纽约州立大学英语系访问教授、哥伦比亚大学英语系富布赖特研究学者,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志远学者”、犹太研究所教授,兼任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教学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理事、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通讯评审专家,以及Neohelicon、《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等期刊的审稿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犹太文学、西方文论、商务沟通与商业文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美国或然历史小说研究”等各类科研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各类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并译有《圣经的叙事艺术》《巨匠与杰作》《后现代主义诗学》(合译)等著作。
-
文学常识二十二讲
¥15.4¥42 -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16.4¥45 -
中国小说史略
¥9.9¥35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3.8¥32 -
鲁迅的微博
¥9.4¥20 -
挑选缪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奇幻故事集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