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容兼阁问学集:海内外文史暨汉学名家访谈录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5230622
- 条形码:9787305230622 ; 978-7-305-23062-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容兼阁问学集:海内外文史暨汉学名家访谈录 本书特色
“存异能兼,有容乃大”,本书通过深度的对谈,带你走进国内文史学者与海外汉学名家的内心世界,聆听他们的治学历程,感悟兼容并包的“学问之道”。 研究者可籍此对话海内外学者,开拓学术视野;普通读者更可通过本书,感受大家的人格魅力,展开对传统文化与海外汉学的新思索。
容兼阁问学集:海内外文史暨汉学名家访谈录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十余篇访谈稿。受访学者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史领域的大家名宿如袁行霈教授、林庆彰教授、刘笑敢教授等,亦有海外有名汉学研究专家如安乐哲教授、宇文所安教授、包华石教授等。访谈内容不仅涵盖了各位受访者所专精的学术领域,亦包括了学者们丰富的个人求学、治学与教学经历。通过访谈录的形式将名家们的治学经验与心路历程呈现在读者面前,以期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汉学感兴趣的人士带来启发和思考。
容兼阁问学集:海内外文史暨汉学名家访谈录 目录
序言
正确的问题、诗意的注释——专访王安国教授
从边缘解决中心问题——专访瓦格纳教授
汉学、伯克利与六十年代——艾兰关于学生时代的回忆
女性、八卦、文本史:中古文学的新兴领域——专访美国汉学家艾朗诺教授
从中国艺术了解中国政治——专访美国汉学家包华石教授
上古汉语的构拟与重建——专访毕鹗教授
入乎老庄,出乎百家——专访刘笑敢教授
在二十一世纪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专访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
中西对话的拓荒者:哲学与汉学之间的比较哲学家——专访安乐哲教授
谈情说幻、论文衡史——专访哈佛大学李惠仪教授
选择学术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专访陈剑教授
以经学为一生志业——专访林庆彰教授
早期中国考古学访谈略要——专访罗泰教授
文章辉五色,心迹喜双清——专访袁行霈教授
中国的迷信、理性与其预测文化——专访德国汉学家朗宓榭教授
化民成俗:点亮中华传统文化的灯塔——专访龚鹏程教授
我的求学、治学与教学——专访蒋寅教授
“道枢”之道——专访傅熊教授
编后记
容兼阁问学集:海内外文史暨汉学名家访谈录 节选
本书精选十余篇访谈稿。 受访学者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史领域的大家名宿如袁行霈教授、龚鹏程教授、林庆彰教授、刘笑敢教授、蒋寅教授、陈剑教授等亦有海外著名汉学研究专家如安乐哲(Roger T. Ames)教授、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教授、包华石(Martin Powers)、艾兰(Sarah Allan)教授、艾朗诺(Ronald Egan)、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教授、李惠仪教授、毕鹗(Wolfgang Behr)教授、朗宓榭(Michael Lacner)教授、傅熊(Bernhard Führer),以及去年刚刚去世的瓦格纳(Rudolf Wagner)教授等。这些学者大多数都因不同的缘由与国学院结缘,有的来参加国际会议,有的在国学院客座访问。访问他们的多是国学院的博士生和一些学界的年轻学者。其中有些访谈是在这些学者滞留香港期间做的。其实,国学院组织的这一类访谈还远不止收入本书的这些,其中很多都已经发表在《国学新视野》不同的卷期。这一卷访谈录,内容不仅涵盖了各位受访者所专精的学术领域,亦包括了学者们丰富的个人求学、治学与教学经历。本书通过“访谈录”这样一种极具亲和力的对话文体,将名家们的治学经验与心路历程呈现在读者面前,以期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汉学感兴趣的人士带来启发和思考。 ——摘自《容兼阁问学集》序言 对语言的感觉是研究文学的基础。我们要提出新问题,需要以文本为起点,注意文本自身提出的问题,而不是拉出关于文本的习惯性的问题和旧说。*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文学文本不只是可以转述的内容,还是将其写下来的“语气”的体现,而语气取决于对语言的微妙感知。例如,杜甫在秦州所作的《除架》诗写的是做瓜架,结尾却道 :“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卑微的事物和宏大的意义并置,两者之间能否弥合无间?杜甫有时自得地置身于微不足道的事物中,有时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卑微与宏大之间的差异。一旦我们注意杜甫用语中的这些现象,我们就会发现困扰杜甫的问题。另一个例子是,《解闷》其一“溪女得钱留白鱼”中的“钱”是钱币,还有哪些诗中用钱指钱币?李白写过“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不过此处钱并非钱币。杜甫《空囊》中写道“留得一钱看”——囊中留一枚钱币。但是后来的诗人很少这样写钱币,除非用比喻的方式,因为他们认为谈论钱币是粗俗的。《解闷》其一提及钱币,其二又言及米的“贵贱”,这就提示了问题所在。我在萧涤非主编的《杜甫全集校注》里还没有发现论及这一点的材料,因此关注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注意到前人忽略的问题。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地对待语言,就不会有所见。文言有很多层次,在历史变化中很多细节消失了。古典文学文本就像李贺《长平箭头歌》中古战场上的箭头 :“漆灰骨末丹水沙,凄凄古血生铜花。”外表沾满铁锈、血污、尘土,让人无法辨出本来面目。学者的部分职责就是让语言重新焕发生命,就像把箭头上的铁锈除去,让箭头重新恢复闪亮的原貌。 ——摘自《在二十一世纪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专访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 “博采、精鉴、深味、妙悟”是我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体会。诗歌艺术不等于平常所谓写作技巧,就一个诗人来说,人格、气质、心理、阅历、教养、师承等都起作用 ;就一个时代来说,政治、宗教、哲学、绘画、音乐、民俗等都有影响。把诗人、作品放到广阔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才有可能看到其艺术的奥秘。《文心雕龙·知音》说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这就是“博采”。看得多了才有比较,亲自从事创作实践才更精于鉴赏,而且趣味要高,眼力要好。“精鉴”一方面是指资料的鉴别与考证。考证的乐趣类似侦探推理,要善于从细微处发现问题、找出线索。“精鉴”另一方面含义是善于鉴别作品的优劣。至于“深味”与“妙悟”,则是研究诗歌艺术的特殊要求。简单地说,“深味”是对诗歌言外的韵味细细地加以咀嚼;“妙悟”是对于诗歌的一种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共鸣效果。既要深得诗人之用心,又要有自己独到的领悟与妙解。 ——摘自《文章辉五色,心迹喜双清──专访袁行霈教授》
容兼阁问学集:海内外文史暨汉学名家访谈录 作者简介
陈致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学士,南京大学古典文学硕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曾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威斯康辛大学。2000年至今任教于中国香港浸会大学,现为香港浸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座教授、饶宗颐国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副校长(学术)。 陈致教授的研究领域涵盖古典诗歌与中国早期文化与历史、出土文献与古文字(金文与简帛文字),以及明清思想史等方面。出版专著及编著包括《诗书礼乐中的传统》、《余英时访谈录》、《跨学科视野下的诗经研究》、The Shaping of Book of Songs: From Ritualization to Secularization(中文版:《从礼仪化到世俗化:诗经的形成》)等;另有数十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欧美等地的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此外,陈致教授还担任《早期中国研究丛书》总策划、《饶宗颐国学院院刊》主编、《诸子学刊》副主编等职务。
- >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13.0¥24.0 -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27.2¥28.0 - >
二体千字文
二体千字文
¥14.0¥40.0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9.3¥19.0 - >
莉莉和章鱼
莉莉和章鱼
¥13.4¥42.0 - >
李白与唐代文化
李白与唐代文化
¥8.9¥29.8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13.0¥26.0 - >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9.9¥23.0
-
哇哈!这些老头真有趣
¥11.6¥30 -
潮骚
¥18¥42 -
沉默的大多数
¥23.8¥36 -
假装得很辛苦(九品)
¥20.2¥48 -
生活如此多娇(九品)
¥18.5¥48 -
大师的国民理想
¥1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