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攻略拿走直接抄!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给妈妈当妈妈/新民说

包邮 给妈妈当妈妈/新民说

作者:陆晓娅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56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8.8(5.0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开年大促, 全场包邮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给妈妈当妈妈/新民说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833303
  • 条形码:9787559833303 ; 978-7-5598-3330-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给妈妈当妈妈/新民说 本书特色

母亲曾是初代高知女性, 却在暮年失智失能; 女儿创业未半, 中年突遇事业、养老双重危机。 原本疏远的母女因家庭变故捆绑在一起。 从生涩别扭到亲密“有”间, 曾经冷漠的母女关系开始融冰, 在较量中完成和解。 母女角色互换, 一面是汹涌而去的记忆, 另一面是温情的反哺。 两段逆行人生逐渐并轨, 二人牵手完成这场漫长的告别。

给妈妈当妈妈/新民说 内容简介

这本随笔中,作者陆晓娅通过35篇陪伴手记,记录了母亲从初现认知症端倪到离世的这段生命历程中,她身为至亲的整个陪伴过程。在这条用温情守护的时间线上,面对罹患认知症、逐渐失去感知力的母亲,作者凭借自身专业的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并更多通过理解、接纳、亲近、呵护与爱,去延缓病魔对母亲的伤害,重建母女间身与心的沟通,修复母女间曾存在的隔阂,抚平母亲童年的创伤。这是一部在女儿与母亲的角色呼唤中,重新诠释“爱”的生命纪实。

给妈妈当妈妈/新民说 目录

推荐语......I

推荐序......Ш

序言......001

01.风,起于青萍之末......006

02.回程,谁来接站?......015

03.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021

04.老妈如何计量她的幸福......029

05.妈妈的藏宝洞......034

06.老妇带老老妇还乡......039

07.日之夕矣,老妈怒矣......053

08.太阳,每天都是新的......058

09.巴黎,你*喜欢的地方是睡觉......063

10.一个糊涂女人的来信......072

11.妈,对不起,我要逃跑了......077

12.我和老妈终于有了“肌肤之亲”......083

13.欢迎你到我家来玩啊......091

14.无聊就是无法聊......096

15.哇哦,老妈会玩脑筋急转弯......104

16.2013年感动我家的人物......111

17.马年春节考察报告......114

18.那个被“冰冻”的小女孩......122

19.我不玩“猜猜猜”的游戏了......129

20.何以解忧,唯有拉手......135

21.袜子和福气......140

22.父母在,不敢老......144

23.小阿姨,小妈妈......150

24.送妈妈上“幼儿园”......154

25.潜伏在养老院里......163

26.霓虹灯下的老人院......168

27.流感来了......181

28.“绑架”老妈过春节......186

29.特立独行的小lulu......190

30.母后大人,用膳啦!......196

31.路漫漫其修远兮......203

32.当妈妈不再抬头看这个世界......210

33.毕竟这太残酷了,不是吗?......216

34.我的妈妈,还在......222

35.今晚关机睡觉......226

后记......237

展开全部

给妈妈当妈妈/新民说 节选

风,起于青萍之末 像所有的认知症患者家属一样,等我们感觉到事情不对头时,老妈早已在病魔的偷袭下失去了往日的优雅: 正忙于工作的我,有时一天里会接到她好几个电话,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情; 家里烧饭的锅,锅把儿开始“残疾”,因为她忘了关火; 把钥匙落在家中,她撞上门就出去云游了; 貌似坐在沙发上认真读报,仔细一看,却发现原来那张《参考消息》头朝下…… 我们聪明、要强、独立的老妈,渐渐地开始让我们哭笑不得,继而让我们忧心忡忡。 唉,那是哪一年,是什么时候,我们才发现事情不对头了? 我已经记不太清了,唯一的时间点是2007年5月31日,因为在这一天的《效率手册》上,我写下了“带妈妈去北医六院看病”。 在此之前至少两三年,也或许像一些书上说的,早在十年二十年前,可能她脑部的退化就开始了。 而20年前,正是妈妈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986年底,我父亲在新华社巴黎分社社长任上查出肝部肿瘤,同在分社工作的妈妈陪他回国治疗。八个月后,父亲的肝癌终于不治。 安葬了父亲后,妈妈原本期待能重返巴黎工作,但是单位让她办了离休手续。 *初的几年,妈妈和朋友一起编纂了一部《法汉大词典》,还曾到一家基金会上过几天班,但她没有在那里找到感觉,觉得那里“官太太多”。此后,她不再工作,除了偶尔出去旅游外,就是独居家中。 也许那时候开始,她大脑中一场攻城略地之战已经悄悄地打响:那里面正出现越来越多阴险的β-淀粉样斑块,原来灵动的神经元纤维也不再翩然起舞,而是慢慢地纠缠在一起…… 好在,受过教育的我们很快就明白不是妈妈“老糊涂”了,不是妈妈故意给我们捣乱,而可能是病了,得了那个叫作什么“阿尔茨海默”的病*。 毫无疑问,要带妈妈去看病。 但,带妈妈去看病,是一个何等艰巨的任务啊! 跟她说:“妈,你现在记忆力衰退得有点快,咱们去医院看看吧!” 她有千万个理由拒绝你: “谁说我记忆力不好?我记忆力好着呢!我去买菜,卖菜的都说我脑子快!” “胡说,我才没病呢,我身体好着呢!” “我同学都说,你的微积分我们都比不上……” 呵呵,的确,我这个要强的老妈有个很不错的数理化脑瓜,要不是考大学时看错表提前交卷,她大概就是上海交大毕业的女工程师了。但是阴差阳错,她竟然跟着我那文学青年出身的爹,进了《新华日报》,又进了新华社,成了一名搞国际新闻的记者和编辑。当然,她的聪明脑袋瓜,也让她很快掌握了法语。当北非原法属殖民地国家独立后要求新华社派驻记者时,我那学英语的爹只好屈尊附就,跟着她从大分社开罗到了摩洛哥,因为当时在那里,只有我妈一个人能说法语。 可是,俱往矣,老妈,你现在不再是令同学羡慕的学霸,也不再是事业上的女强人,你就是一个大脑衰退得让人担心的老太太,你必须要去看病! 在若干次正儿八经的劝告无效后,我们只能另辟蹊径:既然你不承认自己的记忆力出了问题,我也就不说带你看什么病;既然你总是拒绝,我就不再征求你的意见,直接挂好专家的号;既然你不愿意去医院,我就说带你出去玩玩…… 总之,我连骗带蒙地,居然就在那一天成功把她带到了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在那里工作的“青春热线”志愿者已经帮我挂好了所长于欣的号,他是老年精神医学的专家。 进了医院的妈妈,竟然立刻就变“乖”了很多。她默默地坐在候诊室等着看病,当医生给她测查记忆时,她也努力完成了“作业”,只是*后的结果让她火冒三丈,她在走廊里大喊:“胡说八道!谁说我记忆不好,我的记忆力比你们都好!我没有病!” 77岁的老妈,记忆力已经在同龄人的*低水平上。毫无疑问,她得了病,这个病正在让她的记忆力和认知能力日渐退化。 于大夫诚恳地说,现在没有更好的办法治疗,除了吃药有助于延缓疾病进程外,*重要的就是增加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是对这个病*有效的防治方法! 于大夫一连说了好几遍。其实我早就明白,妈妈得病多少和她缺乏社会交往有关,但偏偏她就是一个爱独往独来的人。 楼下的小花园,是许多离退休老人聚集的地方,也是老妈外出的必经之路。但她从那里路过时,眼睛仿佛长在脑门上,对那些坐着聊天的老人几乎视而不见。好在我家在这个院子住了几十年,总会有些熟人,比如我的幼儿园老师,这时妈妈才能停下来聊上几句。*开始,还有几个老同事邀她每周打一次麻将,但随着老同事要么进了养老院,要么“走”了,麻将小组也自行解散了。 三个孩子,彼时还都有自己的工作,但从父亲去世后,我们只要在北京,每周都会回家看老妈,我和妹妹也经常接妈妈到自己家里小住。 在离休后的日子里,老妈每天的生活还算规律,除了买菜、做饭、散步、浇花外,就是在家读报。干了一辈子新闻工作,读报,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大事,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我曾劝她养只猫或狗,因为心理学上有所谓的“宠物疗法”。对于很多老人来说,宠物有效地改善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建立了新的社会联结。但我的老妈说:“我们编辑部的人都不养狗。”——哦,原来养猫养狗会让她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专业人士。我想,那是她需要保持的一种身份,即便是在离休以后,她也要维持这样一种身份,那是她的生命价值所在。 医生希望她能经常去复查,以了解病情的进展情况。奈何老妈坚决不从。虽然她脑子开始糊涂,但一说起去医院,她就明白得很。我们说服不了她,又不能绑架她,只好更多地回家陪伴她,督促她吃药,陪伴她外出,让她能有机会通过接触外界,获得新鲜的信息刺激。 紫竹院的河开了,我们拉着老妈去嗅早春的气息; 玉渊潭的樱花开了,我们假装去日本赏樱; 景山公园遍山都是中老年人的合唱团,咱们也去看热闹,看看她是否也能张开嘴; 过年了,咱们一起到城乡贸易中心买件新衣; 院子周边的街道,咱每次挎着老妈遛弯都走不同的路…… 现在回过头来想,陪已经被认知症侵袭的老妈,不仅需要我们付出时间,还特别需要我们付出心力,需要我们具有创造性——我买了涂色的画本,让她跟着我涂色;我和她下她喜欢的跳棋;她数学好我就买了数独想让她做;我用iPad上的应用软件教她画画;我逗她回忆生活中的经历;我还假装帮她给朋友写信。甚至,甚至我还带她去看了初恋男友! 那个伯伯是她去解放区时认识的,后来妈妈随军南下解放大西南去了,那位叔叔被组织留在刚刚解放的上海工作,不知怎的就失去了联系,待到再次见面,已经是“文革”结束后。见面那天,这个叔叔曾对我妈妈说:“这些年你是出国、出国、再出国,我是下放、下放、再下放。”原来,这个很有才华的叔叔,虽然逃过了“反右”,却没逃过1959年的“反右倾”,之后十多年一直挨整,直至“文革”结束才调到学术机构,在北京安了家。 我还记得那天带妈妈去看这个伯伯,下了公交天已经有点黑了。我给伯伯打电话,他到大门口来接我们。昏黄的路灯下,老人佝偻着身子走了出来,他看到妈妈,一把拉住了她的手。看到两个老人手拉手蹒跚地走在我的前面,我心酸不已,也感动不已。 我猜那天伯伯也相当被触动吧,我那聪明要强的老妈,已然失去了和他对话的能力……

给妈妈当妈妈/新民说 作者简介

陆晓娅,新闻人、心理人、教育人、公益人。退休前曾任《中国青年报》高级编辑。首届邹韬奋新闻奖获得者、中国保护未成年人杰出公民。近年来关注老年与死亡问题,为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理事。2012~201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影像中的生死学”公共选修课,并为高校老师举办生死教育工作坊。著有《影像中的生死课》等书。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