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浮世三千景 浮世绘艺术精选集
-
>
中国美术8000年
-
>
西洋镜--中国寺庙建筑与灵岩寺罗汉
-
>
和光同尘:徐家树摄影集(普通版)
-
>
航拍广州
-
>
(精)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八品)
-
>
银翼杀手2029
有本事/冯唐
¥31.9¥58.0人文摄影大师(伊希斯·比德马纳斯梦中巴黎)/大师影像丛书
¥55.9¥98.0音乐即自由
¥36.7¥68.0芷兰斋作品系列会海鸿泥录(精)/芷兰斋作品系列
¥39.2¥98.0月光落在左手上 精装
¥30.2¥58.0
观看:大地上的艺术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830814
- 条形码:9787559830814 ; 978-7-5598-3081-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观看:大地上的艺术 本书特色
日本大地艺术祭,除了令作者一行人感到新鲜之外,更多的是有了深入的文化思考,并提出了这一文化形式对当下我国进行乡村文化振兴的借鉴意义。书中所见,皆为当前我国发展所遇到的现实问题,也为我国用文化和艺术带动乡村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观看:大地上的艺术 内容简介
《观看:大地上的艺术》一书由“稻田读书”文艺生活社群策划,是由艺术家、建筑师、作家、媒体人、乡村建设者等组成的一行参访人员参加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后的实地寻访记。他们深入日本新潟县,走访策展人北川富朗先生、参展艺术家、小蛇队志愿成员等众多参与者,从各个维度解读大地艺术节,解读艺术、土地与人的关系,思考艺术赋予乡村复兴的力量,旨在为中国乡村建设、艺术实践等提供一份有益的参考。
观看:大地上的艺术 目录
卷首 天
从日光到钟表 :重回大地 /1
**辑 地
大地艺术节:从远古的记忆中醒来 /3
从乡村到城市:日本大地行吟记 /13
雪晒:大雪催生的越后上布 /48
第二辑 人
策展人北川富朗:用艺术唤醒乡土 /57
导游德井先生:欢迎来看我们的稻田 /70
志愿者“羊羊羊”:艺术节手记 /75
第三辑 艺
MAD 建筑事务所:《光之隧道》/88
蔡国强:《蓬莱山》/91
徐冰:《背后的故事》/93
邬建安:《中国屋??五百笔》/96
郑宏昌:《手风琴》/98
“方丈记私记”中的中国参展作品 /100
张哲溢:《灯光寄养所》/105
高瑀:《天上大风》/106
张永和 + 非常建筑:《米屋》/107
王思顺:《幸福花》/108
第四辑 思
大地之行的断想 /111
土生??土长??土愿望 /116
寄居或栖息 /121
他神的国度—日本乡村形态观察手记 /130
基础材料的审美意识与光的雕刻 /138
他乡似吾乡 /143
去野,遇见有趣的灵魂 /150
走进山川大地 /155
寻走:在平静和真实之间 /158
当水墨遇见稻田 /161
大地艺术节的侧面 /164
第五辑 作
水稻田里的艺术实践 /169
一次解竹为器的艺术实践 /177
观看:大地上的艺术 节选
大地艺术节:从远古的记忆中醒来 大地艺术节是“让令人怀念的远古记忆在自己的基因中醒过来”,是“追溯生活、追溯时间之旅”。 01 时间的洄游 脚下有些绵软的质感在黑暗中传来不安全感,扶着右侧的墙排着队小心翼翼往里挪动,墙面上的影像像浮游生物一般晃动。我们似乎听到呼呼的微风在搅动着空气,它吹起了地上的味道—那是一种类似植物熟透了晾干接近发酵的质感。 我们极力睁着眼睛,想要在黑暗中找到视线的目标,适应了黑暗后,我们通过从天花板上垂吊下来的灯泡发出的忽明忽暗的微弱灯光,看见了在这个偌大的空间里,地上铺满了稻草,厚厚的草甸上排着长凳,长凳上搁着一台台电风扇,电风扇徐徐摇摆着头—原来真的有风,而接近发酵的植物气味来自脚下已经被踩踏得轻微腐蚀的草甸。 这件被称为《*后的教室》的作品,是法国犹太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在2006年第三届大地艺术节时创作的作品。作品原是日本新潟县松代站附近的旧东川小学,1997年,学校在送走了*后11位学生后正式关闭。 惯常以记忆和死亡为创作母题的波尔坦斯基,在2005年的冬季来到这个川端康成笔下的“雪国”,见到了几乎被白雪掩埋的东川小学。其实早在2003年的第二届大地艺术节中,他就**次以学校的“寂静”创作了关于回忆与梦想的《夏之旅》。但是很显然,这一次,他为这个地区长达半年的大雪封山感到疑惑,他想知道,对于曾经的村民和学生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他采集了村民的心跳声,在二楼拐角的实验室中用多媒体将它放大,心跳的巨响充斥在整幢被幕布遮住的建筑物里。我们在心跳声中看见被白布覆盖的桌椅,看见在三楼的音乐室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相框,可框住的却是一片片乌黑—波尔坦斯基的答案无疑是哀伤的,他用各种素材强烈地传达了生活与记忆在时间中无法挽留地消逝这一讯息。 人们能从中看到关于生活和记忆消逝的作品,在历届的日本大地艺术节中占比*多。这也是日本大地艺术节委托艺术家创作的一个主题指向,策划人北川富朗先生在《乡土再造之力—大地艺术节的10种创想》中阐述过:大地艺术节是“让令人怀念的远古记忆在自己的基因中醒过来”,是“追溯生活、追溯时间之旅”。 从2000年开始举办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每三年举办一次,至2018年,已经是第七届。在日语里,越后妻有这个地名的意思是,比远方还远的地方。这里是距离东京有两小时车程的山区,道路蜿蜒,行车时可以看见远方的山峦起伏,路两旁九月的芭茅已经极盛,像极了中国沿海山区一带的地理风貌。 越后妻有的展期,设置在7月29日至9月17日。在7月底展览开幕时,正是稻禾由青转黄的时期,到了9月中旬展览结束时,散布在稻田间的200多个村落的村民将延续一千五百年的传统农耕生活,迎来一年一度的丰收季。 02 唤醒本源的生命力 “这时候,当地人就要去收割我们*好吃的稻米了呢!” 日本越光米的美味举世闻名。我们的导游德井先生满脸笑意,指着窗外,只见金黄色的稻田从车窗外一整片一整片掠过,有人说:“稻子都熟了,你看,都低头了啊。”看展的9月已经相对较晚,德井先生向我们透露了一个秘密—策划人北川先生为什么要按照农耕的时节来安排展览,是因为可以让大家欣赏到*美的日本稻田。等到九月中旬一过,原来作为艺术节义工的当地村民则要重新回到田里,便没有时间再为我们这些远方的客人作展览引导。 稻米是日本出口的一张名片,信奉万物有灵的日本人对稻米的虔诚,在媒介发达的21世纪传遍海内外。*广为人知的莫过于他们对煮饭的情有独钟。抛开种植不说,关于淘米的手法、加水的刻度量等,都颇为讲究,所以日本有“寿司之神”,并出产世界上煮饭*好吃的电饭煲。艺术节导游词的开场白即表达了这种骄傲:“欢迎大家来看我们的稻田,希望大家以后喜欢吃我们的米饭,要是你们觉得好吃,请带更多的人来吃我们的米饭,来看我们的稻田。” 但其实,如同创作《*后的教室》的波尔坦斯基看到的那样,日本的越后妻有一带,有大半年的时间被大雪覆盖,日照天数仅能保证100天左右。他们就是在这样严酷的气候下种出了*好吃的大米,因而在开饭前,日本人都要虔诚而幸福地说:“感谢老天爷赏饭吃!”这种反差,恰似日本文化物哀的另一面,是今天受到许多年轻人追慕的日式小确幸。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小说《雪国》开头描述了越后地区冬季*令人深刻的景象:“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现实中,这里与“雪国”的孤独唯美完全不一样,人们不断与大雪造成的意外和死亡做斗争,可以说,反而是严酷的现实催生出了*富有力量、*保有真意的生活。 北川富朗先生认为,发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如何与严酷环境做斗争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位于新潟县长冈市高海拔地区的山古志村,虽然人口老龄化使这个村落的人数急剧下降,也不在艺术节的区域之内,但当地人仍然原始的农耕生活状态,可以使我们深刻感受到那种源自土地的生命力。山古志村位置偏远,山地绵延,梯田逶迤伸展,这里雪*厚的时候,可达六米深。当地人为了出行,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雪地鞋。用竹子做框,在框之间用粗麻绳编出一只镂空的鞋底和鞋面,行走的时候,将脚套在里面,编织的麻绳加大了脚掌踩在雪地上的受力面积,行走时,人就不会深陷皑皑白雪中。 拿着雪地鞋的当地村民皮肤黝黑,他受到当地农协的嘱托,在太阳下山前,特地赶来向我们讲述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在大雪封山时是如何出行的。在他身后是两个隧道的入口,两个隧道都被命名为中山隧道。左侧是现代新修的中山隧道,右侧是早期的中山隧道,村民无不自豪地强调,“这是手掘的”。 在昭和八年(1933),当地的两个人考虑到冬季病人无法及时送往医院,决定挖一条隧道来缩减路程。他们白天劳作,一有休息时间就背着箩筐扛着小铲对着山体开凿,再将凿下来的泥土用箩筐一点点背出来。慢慢地,有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加入。隧道终于挖通了,他们花了整整十七年,此后又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拓宽。 这样类似于中国愚公移山的故事,在现代的我们看来,更多象征着美好传说的无可奈何,但在日本的文化里,这代表着对抗现实的坚持和勇气。人们与土地相互抗争,又相互依存,就如同中国传统农耕遵循的二十四节气,其实是看似高深莫测的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平实的生活写照。 03 观看的另一种方式 在日本大地艺术节中,似乎一切都是艺术。风景是艺术,大米是艺术,土是艺术,雪是艺术,庆典也是艺术,土地孕育的与人类创造的一切都是艺术。 在越后妻有的里山现代美术馆的二楼,一场“米饭的艺术”秀正在上演。严肃而认真的年轻展示员指着墙上的地图,用日语向我们介绍产自日本不同地区的稻米。他说:“米饭的味道差异非常微妙,但请享受它。”“许多水稻品种,味道上的差别很微妙,你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味道上,闭上眼睛去感受它。” 位于艺术节中心的农舞台的展望台则用日文写着:“长得高高的稻穗,几乎遮住了人影。九月,挥动镰刀,收获每一粒稻谷。从田间搬回沉甸甸的稻束,只为在十月前能完全晒干去壳。” 而网红作品《为了许多失去的窗户》,则框住了远方那方绿意盎然的原野山川,它可能在告诉我们,山川土地中被遗忘了的美丽风景;它也有可能在提醒我们,不要忘了抬头看看窗外的风景。 北川先生在《乡土再造之力—大地艺术节的10种创想》中说“艺术=了解人类自然与文明之间关系的方法”,“艺术是自然、文明社会与人类相互作用关系的外延,是一种人工技术和认识手段”。但到了资本金融化、全球化的时代,都市的局限与病态成了艺术的表现对象。虽然艺术的作用和存在价值正在不断增加,但人类均质化的社会生活,与以个体生理为精神内涵的艺术截然相反,媒体和科技的多样化也在让艺术变质。 从古至今,艺术就是人类*亲密的朋友,它们超越界限,作为世界共通的精神风景而出现。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把生存道路的劳苦艰辛与心态的崇敬虔诚在石壁上画下来,展现着与大自然的较量。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反映着当时深刻的社会矛盾。中国传统山水画,则传达着文人的精神世界。 无论何时何地,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都在*深处挣扎、呻吟,时刻做着与社会现状的斗争。在艺术节上,这样的斗争无处不在:《地球的哀歌》表达流亡海外的智利艺术家用思念来抵抗的态度,《家的记忆》用密布的棉线编织来传达哀思的不可遗忘,《妖怪教室》则用一种快乐的传说来怀念曾经的生机勃勃。 艺术节也改变着我们的观看方式。半个世纪以来,艺术的展览地点都走向了美术馆和实验室,艺术家通过各种方式来尝试艺术观点的传达,但往往陷入概念的冲突。在越后妻有这片艺术的“发源地”上走一遍,也许才能使大家真正感受到艺术与人类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的重要部分,但只是一部分。
观看:大地上的艺术 作者简介
周华诚,稻田工作者,作家,独立出版人,“父亲的水稻田”创始人。出版作品有《素履以往》《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草木滋味》《一饭一世界》《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造物之美》等十余种。部分作品获三毛散文奖等奖项,散文作品入选多种年度选本。策划出版“雅活书系”“乡居文丛”“我们的日常之美”等书系。2016年发起创立“稻田读书”文艺生活社群,通过读书、旅行、创作、展览等方式,激发潜能与才华,共同创造精神世界的诗意与富足,先后策划组织“大地艺术祭之旅”“濑户内国际艺术祭之旅”等多项文艺专题深度考察活动。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
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
¥15.1¥42.0 - >
回忆爱玛侬
回忆爱玛侬
¥23.0¥32.8 - >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15.9¥49.8 - >
巴金-再思录
巴金-再思录
¥14.7¥46.0 - >
李白与唐代文化
李白与唐代文化
¥8.9¥29.8 - >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9.9¥23.0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