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思想与政治之间

思想与政治之间

作者:梁红仙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8-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39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80.3(7.3折) 定价  ¥11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思想与政治之间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6179093
  • 条形码:9787516179093 ; 978-7-5161-7909-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思想与政治之间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个案研究的形式,从纵横两方面对唐玄宗时期政治思想进行了梳理。从纵向上,就唐玄宗时期政治思想与唐太宗时期、高宗李治及武则天时期的治国思想及其执政理念和具体实践进行比较,着重就唐玄宗对唐代前期政治思想及其实践的反思与探索进行阐述;以时间为序,对唐玄宗时期政治集团、儒家与道家和道教的信徒群体以及知识群体中重要代表性人物的政治思想展开论述。从横向上,对唐玄宗时期政治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和特点详加考察,进而探索唐玄宗时期政治思想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历史影响,揭示学术与政治、政治思想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唐玄宗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以及信徒群体对这一时期重大政治问题的讨论,对唐玄宗时期治国治民之道的诸种阐发,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唐玄宗时期政治家与思想家们的心路历程及其政治思想的变迁,解读大唐由盛转衰的社会历史原因,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思想与政治之间 目录

**章 唐玄宗时期政治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节 皇权动荡
一 武周革命对儒家传统政治统治秩序的破坏与颠覆
二 韦武集团篡权乱政,李唐政权再次面临倾覆危局
三 太平公主欲久擅朝政,阴谋发动宫廷政变,皇权再受冲击
第二节 吏治败坏
一 武周时期官员开始冗滥
二 中宗时期选官混乱,吏治日趋败坏
三 睿宗时期吏治中存在的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
第三节 社会治理失范
一 均田制逐渐破坏,“积岁淹年”的逃户问题
二 食实封户数剧增,财政经济面临严重困难
三 府兵制逐渐败坏
第四节 礼乐废散
一 思想混乱,迷信谶语盛行
二 道德低下,朝纲败坏
三 教育荒芜。礼乐废散

第二章 唐玄宗的政治思想及其施政实践
**节 玄宗对唐前期政治的反思
一 “依贞观故事”——玄宗开元初期的政治路线抉择
二 对“则天故事”的扬弃
三 对“贞观故事”的继承与发展
四 “至道”政治理念的形成
第二节 唐玄宗的政治思想及其施政实践
一 颁布御注《道德经》,实现“无为而治”理想的政治实践
二 亲注《孝经》,行天子之孝,以孝治天下
三 确立尊儒崇道、兼容三教的思想文化政策
四 “食为人天,富而后教”的经济政策与措施
第三节 《唐六典》的政治思想
一 以法治国的思想
二 关于国家机构的设计与规定
三 吏治思想
四 强调中央集权。重京官,轻外官
五 德刑并举,礼法并用的政治思想
六 赋税的轻重与政治的关系

第三章 唐玄宗时期政治集团的政治思想
**节 姚崇“十事要说”的施政纲领与实用通变的政治观
一 “十事要说”的施政纲领
二 实用通变的政治主张及其重人事而轻神道的天道观念
三 坚持行法自近的原则,主张以法治天下
第二节 宋璟随材授任的用人观与刑赏无私的政治主张
一 宋璟随材授任的用人观
二 依法办事.坚持刑赏无私的政治主张
第三节 张说的文治思想
一 绥服怀远的军事外交政策
二 崇儒重道,大兴文治,促进开元政治理念的调整与提升
三 注重礼乐之治及其制度建设
四 重用文士、“以礼相征”及“养廉耻”以尊重文士的用人思想
第四节 张九龄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重视吏治的政治思想
一 高瞻远瞩的政治觉解和“见微知著”的历史预见
二 注重吏治的执政思想
三 “政唯重谷”的重农民本思想
四 “任人当才”、引申正人的选拔用人标准
五 尚古礼的伦理思想
六 张九龄的经济思想
……

第四章 唐玄宗时期儒家与道家和道教的政治思想
第五章 唐玄宗时期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第六章 唐玄宗时期政治思想的社会作用及其历史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思想与政治之间 节选

  《思想与政治之间:唐玄宗时期政治思想研究》:  吴筠将其宇宙观和修道论相互贯通,他的社会政治思想也以自然天道观为基础,并与其相一致。在《玄纲论》中,他从理论上论证了道德、天地、帝王的内在一致性,将君主视为道德的化身和代言人,是天、地、人的*高主宰和社会权威,他说:“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万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则道德、天地、帝王一也,而有古今浇淳之异,尧桀治乱之殊者,何也?夫道德无兴衰,人伦有否泰,今古无变易,情性有推移。故运将泰也,则至阳真精降而为主,贤良辅而奸邪伏矣;时将否也,则太阴纯精升而为君,奸邪弼而贤良隐矣。天地之道,阴阳之数,故有治乱之殊也。”既然“道德”乃天地万物之祖,人间的帝王是自然界“道德”的*高体现,那么,无论治国还是化育百姓,就都应以“道德”为基础,重视对道德的提倡。只有以道为心,以德为体,明其本末,才能“绝其诈根”,进而使社会之治“源浚而流长”。  他接着又分析说:“所以古淳而今浇者,亦犹人幼愚而长慧也。婴儿未孩,则上古之含纯粹也;渐有所辩,则中古之尚仁义也;成童可学,则下古之崇礼智也。壮齿多欲,则季世之竞浮伪也。变化之理,时俗之宜,故有浇淳之异也。覆其所以,源其所由,子以习学而性移,人以随时而朴散,虽然父不可不教于子,君不可不治于人。教子在乎义方,治人在乎道德。义方失则师友不可训,道德丧则礼乐不可理。虽加以刑罚,益以鞭楚,难制于奸臣贼子矣。是以示童蒙以无诳,则保于忠信,化时俗而以纯素,则安于天和。故非执道德以抚人者,未闻其至理者也。”吴筠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生可以分为上古、中古、下古、季世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在风俗上有古淳今浇之别,政治上则有古治今乱之殊。之所以会这样,不是由于“道”的问题,而是古今帝王是否以“道德”为执政大纲的问题。他认为人类社会在上古时期如同人在婴儿时期一样,还不成熟,蒙昧无知,童真饱满,所以上古之时,民情风俗淳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变得较为聪明起来,即进入所谓中古时期,这时人类如同人的幼儿时期,童真渐少,开始崇尚仁义。到了下古时期则如同人的儿童时期,可以接受教育时,却教之以礼智。及至人类社会的季世,恰似人的壮齿时期,人们欲望增强,社会风气也变得诈伪和轻浮,而这一切都是由于接受儒家思想教育的结果。儒家教人以仁义礼智,使人变得聪明而有智慧,因而人世也就充满着阴谋和欺诈,唯有道家的虚静无为,使民少智,才能使社会风气变得敦厚淳朴,所以以道德治国化人才是真正的治理之道。  吴筠还注重从天道方面去推究人世治乱的终极原因,探寻治国治人的理论依据,他说:“夫仁义礼智者,帝王政治之大纲也,而道家独云:遗仁义,薄礼智者,何也?道之所尚,存乎本,故至仁合天地之德,至义合天地之宜,至礼合天地之容,至智合天地之辩。皆自然所禀,非企羡可及,矫而效之,斯为伪矣!伪则万诈萌生,法不能理也,所以贵淳古而贱浇季,内道德而外仁义,先素朴而后礼智。将敦其本,以固其末,犹根深则条茂,源浚则流长。非弃仁义薄礼智也。故道丧而犹有德,德衰而犹有仁,仁亏而犹有义,义缺而犹有礼,礼坏则继之以乱,而智适足以凭陵天下矣。故礼智者,制乱之大防也;道德者,抚乱之宏纲也。然则道德为礼之本,礼智为道之末。执本者易而固,持末者难而危。故人主以道为心,以德为体,以仁义为车服,以礼智为冠冕,则垂拱而天下化矣。若尚礼智而忘道德者,所为有容饰而无心灵,则虽千干夕惕而天下敝矣。”吴筠反对以仁义礼智作为治国之本,但他并没有彻底将仁义礼智弃置不顾,在道本儒末的大前提下,他看到儒家的仁义礼智与其所宣扬的道教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但吴筠所接受和认可的只是那种先天赋予人的仁义礼智,如果是由后天人工施教而获取的仁义礼智,则为乱国之阶,是要坚决抛弃的,其根治之道就是要以道家的政治思想为本,儒家的政治思想为末,以道德为“心灵”,以仁义礼智为“容饰”,二者兼及,则“垂拱而天下化”。  ……

思想与政治之间 作者简介

  梁红仙,女,汉族,1969年7月出生,陕西榆林人,讲师,西北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盛唐政治文化思想、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司马迁与《史记》等方面的研究。现任教于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担任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政治学研究室主任,秦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陕西省社会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社会工作研究会理事。2012年至今,先后主持并参与了多个省部级项目。在《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家》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