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教师月刊:2020.7-8:“教师阅读学”读本

教师月刊:2020.7-8:“教师阅读学”读本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8-01
开本: 24cm 页数: 254页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9.2(6.0折) 定价  ¥3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教师月刊:2020.7-8:“教师阅读学”读本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7599710
  • 条形码:9787567599710 ; 978-7-5675-9971-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教师月刊:2020.7-8:“教师阅读学”读本 本书特色

《教师月刊》,由中国教师用书品牌“大夏书系”策划团队精心打造。 近年来,随着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动以及教师阅读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走进阅读,爱上阅读。但是,长期以来,关于阅读的研究相对较少,导致教师在阅读中遇到困惑时无法获得帮助,因而出现许多迷茫。本专题基于此种现状,邀请部分在阅读中获益的一线教师,以及对阅读有深入研究的阅读推广人、阅读研究人,对教师阅读的经验、问题进行探讨、反思、指导,力求为教师读者阅读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指导方案,帮助教师更好地阅读。

教师月刊:2020.7-8:“教师阅读学”读本 内容简介

《教师月刊》创办于2009年7月,是大夏书系策划团队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园长)、教研员精心打造的教育期刊。 《教师月刊》坚持人文精神、立足专业视角、普及教育学术、推广名师经验,致力于建设健康的教师文化。2015年,《教师月刊》全新改版,以更多的页码、别致的开本、优质的纸张、精美的装帧带给读者青山绿水一般的阅读体验。

教师月刊:2020.7-8:“教师阅读学”读本 目录

视野>
008 阅读是人类永远的渴望——人类“阅读宣言”文献研究_ 邱磊
026 读书 :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_ 侯会?
034 会读才能善教 :法国教师的阅读 _ 张梦琦高萌
041 日本 :“专业化”带动了教师的阅读吗 _ 刘幸?
044 教师网络读书会的那些人事理 _ 刘艳侠?
054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以追问的姿态构建“教师阅读学”_ 王珺
书房>
066 狡兔三窟 _ 吴慧琴?
072 这个世界,不需要你能说会道 _ 高美霞
078 四十年来读书“喜”_ 陈璞?
093 让精神的小宇宙郁郁葱葱...... _ 汪琼
105 读他人的文字,想自己的问题 _ 华应龙
117 我的阅读与教学 _ 周春梅
答问>?
132 从“象牙塔”走向“十字街头” _ 徐飞
137 阅读有大心得自然有大快乐 _ 姚跃林
145 当晚到家,我找出一本黄蓓佳的集子...... _ 周益民?
150 我主要还是听觉型的人 _ 郑腾飞?
155 需要一份“暗飞萤自照”的含蓄岁月 _ 闻中?
161 阅读,为了美好人生 _ 李怀源?
168 阅读时,我忘记自己是教师 _ 王丽琴?
173 一群人,一个人 _ 赵璟韩荟萍陈巧玲林珠英侯杨磊
方法>
182 湖南浏阳:二十年“教师读书工程”行与思 _ 陈文
196 厦门海沧:一场浸染式的教师学习变革 _ 孙民云
209 甘肃平凉:多方协调,赋能成长 _ 曹宁子曹三及?
221 北京海淀:“云上精读”让专业阅读成为重要议题 _ 吕丹
227 南城阳光中心小学:大阅读与核心素养 _ 曹阳明?
239 一点读书会:参与感和民间立场 _ 戴柏葱?
246 一个人的书香校园 _ 吕群芳
展开全部

教师月刊:2020.7-8:“教师阅读学”读本 节选

教师网络读书会的那些人事理 文_ 刘艳侠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虽是一件迷人的事情,但若缺少了分享与交流,难免有缺憾。教师阅读群体也是如此。大家打破地域限制 , 聚在一起共同阅读,在交流之中相互辩难,共同增长心智,借此推动教育的改变,这是理想中教师网络读书会的模样。不过,有时 , 理想只是反衬出了现实的苍白。 疫情之下,教师网络读书会遍地开花,这是一件好事,说明大家进一步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但这样的好事多少带有偶然的性质。在没有疫情时,老师们按部就班地工作,如常享受短暂的假期,有时需要参加各种线下培训和会议。因为疫情,正常的教学秩序中断或被打乱,老师们获得了超长的假期。有假期而不能出门,网络便成了联通自我与他人的主渠道,于是组织读书会、参加读书会成了时髦。这种打发时间式的提高自我的读书会具有很强的偶发性,可以说几乎是因无聊而生出的学习活动。自古闲暇出智慧。闲暇更多的是指申申夭夭的生命自在状态,而不是有大把时间等待打发的无聊。于是,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通知一出,学生们上起网课来,老师们参与读书会学习的活动也就停止了,便出现了以阅读命名的僵尸群,除了制造焦虑、博取眼球的自媒体文章的分享,鲜有关于阅读的讨论了。 但仍有许多网络读书会按部就班地进行着。这样的读书会多半有一个特点,即它是新成立的,只是形式变了:把常规的线下读书会搬到了网上。不变的是大家“一起”读书的内核,人还是那些人,志同道合 ;目的还是那个目的,面向成长。不同的是,线上读书看得见,摸不着。因为有读书这个“伟大事物”的凝聚,虽不见面,大家仍然是一个共同体。但毕竟读书会从线下搬到了网络上,还是有些“不一样”。一是网络读书会打破了实际的空间限制,参与人员上有了可能的广泛性。有远方的同气相求者加入,从而让原有的成员可以享受朋来之乐。但同时,若觉得读书会与自己心中的预期不符,也可以自动离开。二是时间安排上更自由。因为是线上读书,若不硬性要求大家一起文本细读,可以用音频或语音,或文字留言来谈自己的思考,其他成员看到后即可回应,不必拘泥于时间上的同一性。三是参与人的状态可能更舒展。虽然都是教师,仍有性格内向者不习惯在人前发言,于是,多元的交流方式可能给其带来参与上的安全感,使得整个人更松弛,也更有可能激发自我思考与成长。四是组织成本的降低。线下的读书会往往会牵涉各种实际的组织成本,除掉把大家聚集起来的不容易,有可能还需要一些“开销”。因为有成本,所以得失心比较重,反而读不好。倒是网络读书会,成本降低,让人读得更真诚了。 就以上网络读书会较之实体读书会的优点来讲,它也伴随着一些相应的不足 :一是网络读书会相较于实体读书会来说人数有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地域结构上更加松散,给读书会组织者带来了一定的不安全感,因为完全开放的读书会缺乏特定的对象感,也不知参与者的参与深度、参与频率如何,因此,有的读书会虽然是网络的形式,但仍是封闭的,或者限定人数,或者不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读书会,如何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来参加,也是对组织者的考验。二是时间上的自由有时是以牺牲大家同步共读的互相激发生长为代价的。这时的读书常常变成活动式的分享,容易自说自话,弱化了“会”的性质,这需要参与者有更大的包容性,接纳他人看似不积极的反应甚至是接受他人的不回应,虽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但“友”无法通过强求而得。提高自己的发言质量,吸引和激发他人回应,变无回应的尴尬为提高自我阅读和发言能力的动力是根本的应对方式。另外参与者舒展的状态以及网络读书会成本的降低,也可能导致参与度不高。缺少了实体读书会的互相看见 ;网络读书会需要参与人慎独型的高度自觉,不然,在参与无成本的情况下,容易变得无所追求,而把参与读书会作为门面的装点,朋友圈发个图书的封面来显示自己是个读书人。 实体读书会变成网上读书会,长处需要发扬,不足需要弥补。而偶发性的网络读书会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也需要转变思路。疫情期间,大家纷纷想到组建网络读书会,是好事。毕竟对于教师来说,读书是一件必须且必需的事。所以有必要把偶然性的读书会变成常规性的读书会。 教书的人要有读书的内驱力 西安的赵清风老师作为教?研员,一直带着老师们读书。?疫情期间,她把读书会搬到了?网上。她认为网络共读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中,人们越来越忙,而教?师作为特殊群体,不仅要照顾?好家庭,还要通过与学生的紧?密联系“照顾好”众多家庭,?于是比一般人更忙。想要跨学?校聚在一起读书,难度越来越?大。网络时代,大家习惯在网?上解决问题,于是网络读书会?应运而生。“大家对于网络越来?越依赖,人依赖网络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被网络拴住,再自律?都会浪费一些时间在网络,与其这样,在一个阶段锁定一个读书目标并在群里分享,就成了任务驱动,多少有些收获。”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段艳霞老师认为,作为读书会的一般参与者来说,网络读书会的约束力不高,经常有一搭没一搭地参加,但若是自己发起或组织或者是要发言的,就会认真对待,所以,网络读书会“对个人的自律性要求非常高”。于是,段老师的应对策略是 : 自己组织读书会。为了让读书会更好地运行,就会深度参与其中。 赵清风老师之所以组织读书会,除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之外,更直接的原因在于她曾作为杜威网络读书会的成员参与共读,是网络读书会的受益者,于是“想要让更多的人通过共读提升自我认知层次”。而她之所以成为网络读书会的受益者,是因为在参与读书会时,总是以虔诚的态度阅读共读书目,“不论是其他人领读的,还是我自己领读的共读,都是抱持着一颗虔敬之心与著述者交流”。 认识到读书的重要 - 加入网络读书会 - 认真阅读 - 切实收获-组建网络读书会,这是赵清风老师在网络阅读活动中的历程。她相信,只要有内驱力,每个教师都可以成为与他人共学的引领者和伙伴。赵老师二〇一三年读《教学勇气 :漫步教师心灵》,又不断重读。“在某一个瞬间获得了自身认同,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舒畅惬意,突然觉得在天地之间 有了某种使命感和力量,所以后来就一直力推这本书”,也不断加入到类似的网络读书会中学习和引领其他教师学习。但是,对还处于迷失中的教师,她不会太积极主动地劝人阅读,除非是对方渴望通过阅读走出迷茫状态。她组织的网络读书会,参与者基本上是有读书内在需要的教师。 作为教研员,她自然欢迎更多的人加入,但并不为声势浩大而读,而是期待通过阅读切实提升自我,因此她“对他人基本没什么要求”。另外,在自己受惠于网络读书会也积极组织网络读书会的情况下,她说,“我能接受不读书的人,虽然我是阅读爱好者,就像有人迷恋麻将、有人爱好跳广场舞、有人习惯练习瑜伽,是一个道理”,毕竟,“不读书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忙碌的,而读书的人却总有时间读书”。作为读书会的组织者,这是她在不断的受挫中所收获的通透认识。认识到读书会的艰难,网络读书会因为结构的松散,更有难度,而又能持续不断地阅读和推动阅读,说到底,是她对教师阅读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所推动的。 有核心成员对灵魂人物的支持 网络的特点之一是开放,网络读书会的开放性带来了成员的流动性,要做到让成员的流动性不至于影响到读书会的稳定运行,需要有一批核心成员作支撑。核心成员常常是现实中认识的朋友,大家知根知底,有基于熟悉度而来的安全感,大家都能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有共同的愿景,愿意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段艳霞老师组建的“厦门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就是在现实中团结了一批青年教师后组建的网络读书群体。这个群体因为有线下共读的基础而有固定的参与者,他们是读书会的核心成员,每次活动都能积极发言,深度参与。所以读书会虽然是完全开放的,成员来来去去,也有很多人潜水,但仍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能把这群人凝聚起来,靠的是参与者的自觉,也离不开作为灵魂人物的段老师持续不断的努力。她在线下组织读书会多年,因为疫情才转移到了网上。在网络读书会中她认识到了核心成员的重要性。她自己很忙,核心成员轮流做主持人,策划每一次的共读。读书会有严格的共读环节的安排,但并不强求每一个成员参与。她的这种不强求,一方面是因为对教师网络读书群体的理性认识——必定有一部分人是游离的 ;一方面是因为有一群核心成员的鼎力支持 ;还有一方面是不断有参与者成为核心成员,这也是对组织者的一种认可,在这种认可中,组织者获得了心灵滋养以及持续运行网络读书会的动力。 赵清风老师在组织读书会中遇到的*大困难是自我认同感的问题,由于对部分参与者的内在需求不能透彻了解,从而导致了自我与他人的分离,而*大的收益则是“聚集了一群智慧灵动的读书爱好者”。这“一群智慧灵动的读书爱者”,就是读书会的核心成员。这些核心成员是在与她长期共读共处中凝聚起来的。*初,她带着大家读书,发现“真正愿意读书的老师还是少数,而能坚持将读书与教学结合起来老师更是少之又少”,但她还是坚持下来了。她认为,“一个教师如果能够真正地阅读教育理论,总归是转变的开始。教师的一丝一毫的转变,都会是课堂的一场革命,也会是班级学生的幸运。既然我没有更好的办法促进教育者生命自觉,*有价值的尝试,莫过于读书。”她清楚更多的人是观望者,也清楚“自己并不是能起大作用的酵母”,但仍说“撒播种子是我能做的*好的选择”。凭借着不断成长不懈播种,她成为了大家眼中的灵魂人物。她自身在阅读《教学勇气 :漫步教师心灵》中获得了心流,从帕尔默的教学悖论中领悟到了个体生命的悖论,开始接纳完整的自己,包括缺点 :“当我能欣赏自己的时候,就了悟他人经历中的合理性 ;当我将帕尔默自身完整的种子接住,我就不再分裂——不管怎样,我都是一个整体,不会七零八落,气急败坏,不嚣张,也不气馁,不傲慢,也不偏激。”由此,她的人际关系开始发生改变,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工作中,“开始有了爱与美的意识萌芽”。 沉潜阅读—发生改变—接纳自我—接纳他者—成为灵魂人物—聚集核心成员—稳定网络阅读,这是赵清风老师以自己为波心一圈圈漾开的阅读之湖。认识到真正愿意读书的教师是少数,把阅读和教书结合起来的教师更少,而能用自己切实的阅读所带来的改变把这些少数凝聚起来,于是,她“很欣慰地看到通过共读分享,有一些年轻教师的课堂在发生改变”,通过自我改变带动学生改变。 要为“伟大事物”所凝聚 我发现网络读书会对于书的选择,似乎不是一个问题。大家在长期的网络互联中,慢慢形成了一个互相分享的圈子。就我所知,自发(非外在任务性)的教师阅读圈子大家读得*多的是帕尔默的《教学勇气 :漫步教师心灵》。为什么这本书会如此受欢迎?如其副标题所言,它关注到了教育*根本却又常被忽略的问题之一 :教师的心灵。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的共读并不一定指向教学方法和技巧,也可以指向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可以说,所有的阅读都始于认识自我,又回到认识自我。对自我的认识离不开他人作为参照。于是大家共读共研,在公共场域中不断对自我有新的认识,获得新的成长。 教学的勇气并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那股闯劲儿,而是体会过教育的欢喜也品尝过教育的无奈,似乎有些懈怠,又多有不甘,在懈怠和不甘之间徘徊着找不到出路时,有个肩膀让自己靠一下,有只手推自己一把,重新打起精神前行的勇气。但是,这样的需求有时让读书会成为了抱团取暖的所在。整个读书会,把所读之书遗忘了,而专注于自我的倾诉。这就把读书会变成了诉苦会,通过倾诉让自己成为了被关注的焦点,获得了他人的安慰和同情,互相“拍了拍”,哭一哭笑一笑也就过去了。在日益冷漠的社会中,在只问成绩的教育里,这样的读书会对缓解教师的压力是有帮助的,但对读书会初衷的遗忘并不妥当,离开了书的本真阅读的读书会,已经只有读书之名,没有读书之实了。 另外一个有名无实的做法是把读书会当成了有意无意的自我展示场所。在读书分享的过程中,不专注于文本,而是就着文本中的一两句话扯到自己身上,呈现自我作为教师的成功者形象,在收获无数“大拇指”后,读书会圆满成功地落幕。 以上两种常见的读书会上的问题可以归结为 :示弱和逞强。无论哪一种,都会造成假性阅读。虽然读的是跟教师心灵相关的书,但看到的是一个表浅的情绪化的自我或者“高大”的雕像自我。这样的阅读是对自我的遮蔽,而不是对自我的认识。所以,对于所读之书的选择,我倾向于首先从跟自我有内在关联的书开始。但对自我的内在关联还是需要通过关注书本身而来,先把书读好才可以。即把书当成“伟大事物”,大家围绕所选之书来读,在读书的过程中读自己。通过专注阅读,提升自我的思考判断能力,强化自我心智能力,而不是把自己凌驾于阅读之上。 在众多的网络读书会中,还存在另一种看似在阅读,但欠妥当的“学以致用”的现象。学以致用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还没学好就想用,追求的是今天阅读明天就能产出。短时间内不见效果后,在群中要么变成沉默的大多数,要么就退出了。 所以,读什么书是基础,但怎么读也很重要。我认为网络读书会当然可以通过整本书分享的形式来会通有无,交流心得,但更好的方式是大家实时共读,分章节或分段落进行文本细读。在缓慢的文本耕犁之中接近“伟大事物”。让自己日渐心平气和,日渐明亮辽阔,与他人一道阅读和成长,并把这样的阅读所得带到教育的现场中去,真正做到阅读反哺教育实践。 先一个人冷读,后网络上热会 有一批教师,长期活跃在各个网络读书群,有发言必迎合或应和,基本上属于点赞党和搬运工。为他人叫好,然后把自己觉得好的搬到其他场所去。有他的地方就会很热闹,缺少了他,别人也便照样读下去。而真要他去阅读或分享时,他又说不出真属于自己的什么来了。这样制造出来的热闹实在是一种喧嚣。真正的网络读书会,需要每一个参与者自己的沉潜阅读在先。 冷玉斌老师有个公众号,名字叫“教书读书”,至今已有五年。二〇一七年,冷老师出版了一部书,书名就叫“教书读书”。这里头,“书”重复了两次。但因为动词的不同,重复的“书”有了别样的意味。谁教书? 谁读书?很显然,教书人和读书人在这里是同一个主体。这同一个主体,代表不同的身份。“教书”的时候是教师,“读书”的时候是学生。师生关系构成了*基本的教育关系。但是当师生两种角色同在一身,是先有学生还是先有教师?若一定要分出个先后,虽则书名“教书”在“读书”之前,但我想,他的意思不是说读书排在教书后面,而是说,教书的人得读书,教师首先得是读书人。要想做个好教师,得先做个好学生。这从书籍封面的文字设计中可见一斑:红色的“教书”在上,绿色的“读书”在下;“书”基本上是重合的,而“教”半字前于“读”;人前教书,人后读书 ;有了人后的读书功夫才能把教书的职业做好,而“红色”的教师身份要有“长青”的学生身份打底。所以,冷老师以教书为业,但以读书为生。他的公众号虽然有些许关于教书的事情,但多半都是阅读生活,甚至说关于教书的那些事儿其实也都是基于阅读而来的。他以学生的自觉履行着自己师者的职责。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他带动和影响着身边的人以及网上的朋友一起读书。早在二〇〇六年,冷老师就和同事一起组织了读书会,现在也在或主动或被动地参加一些网络读书会。他认为,要有成功的网络共读,离不开自己私下的认真阅读。 冷老师的微信头像是丰子恺先生的画,一个以背示人的人,目光全在手中之书上 ;在这个人面前,是一架书、几枝花。花香书香,一人一椅一书,一书又一书。想来,这就是冷老师中意的生活,也是无数爱书人中意的生活。这幅画的题字是 :“藏书如山积,读书如水流。山形有限度,水流无时休。”如果说一个人阅读是积小流,那么大家一起读书就是汇积小流而成大海。大海的壮阔靠着小流的丰沛而来,网络阅读,有赖于一个又一个真读书的人。所以,教师阅读,有网络共读当然好,没有的话,一个人读书也自有其妙。把自己阅读之妙写下来,发到网上去,有缘人看到了,在心中暗叫一声好,也去找来读。这也是因读书而来的心领神“会”了。(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

教师月刊:2020.7-8:“教师阅读学”读本 作者简介

李永梅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社长,国内教师用书品牌“大夏书系”总策划人。 林茶居1969年6月生于福建东山岛,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发表有诗歌、散文、诗歌评论、文化随笔、教育随笔等。2000年出版诗集《大海的两个侧面》。曾供职于海峡文艺出版社,福建教育杂志社。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副社长、《教师月刊》主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