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洪子诚学术作品集访谈与对话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1316801
- 条形码:9787301316801 ; 978-7-301-31680-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洪子诚学术作品集访谈与对话 本书特色
洪子诚教授回顾学术道路,讨论文学史写作的周边问题
洪子诚学术作品集访谈与对话 内容简介
《访谈与对话》收入洪子诚教授近年来的访谈、对话和若干篇随笔性文章。内容涉及对个人生活经历和学术道路的回顾,文学史写作与时代、与学科史问题的关系,文学阅读对情感经验形成的重要性,以及在论文和专著中未充分展开的观察与思考。相对于严谨的研究论文和系统的文学史论著,书中的文字有更强的可读性,蕴含更多的个人经验、趣味和性情。书中对谈涉及的学者包括戴锦华、谢志熙、王风、贺桂梅、毛尖、吴晓东、姜涛等先生。书中对治学经验的总结对于人文学科的研究者有参考价值。
洪子诚学术作品集访谈与对话 目录
序……3
访 谈……1
“文学史”这个“世纪迷思”的病症——答《深圳商报》魏沛娜问……3
当代人如何写好当代文学史——答《凤凰周刊》张丹丹问……10
有点消极,不怎么浪漫——答《南方人物周刊》郑莹问……20
谈中国当代文学史——答《上海书评》丁雄飞问……33
重审当代文学中的“制度”与“人”——答李浴洋、李静问……47
“微弱的叙述”与“不确定”的力量——答杨宸问……68
当代文学史料的整理、研究及问题——答王贺问……85
朝向现实与未来的文学史——答李静问……98
对 话…… 117
80 年代人们做梦,到了90 年代连梦也找不到 ——与戴锦华的对话......119
清华园里谈读书 ——与解志熙的对话......142
与王风就“样板戏”的“样板”一词的通信......163
当代中国人的情感结构与文学经典 ——以阅读为中心的对话......177
文本??情感结构??跨媒介 ——关于《我在哪儿错过了你》一书的对话......203
访谈、对话之外…… 231
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233
致敬文学经典的翻译家......238
仍有稳定和值得信赖的事物 ——“与20 世纪同行:现代文学与当代中国”会议上的发言......244
亲近音乐的方式:《CD 流浪记》......250
保尔· 艾吕雅的《宵禁》及其他......258??
洪子诚学术作品集访谈与对话 节选
当代人如何写好当代文学史(节选) 当代人写当代史的优势与局限 《凤凰周刊》:你一直在考察中国作协在50—70 年代文学组织过程中发挥的核心作用。2006 年的一个采访中,你较为宽容和辩证地回应了关于作协权威缩减、期刊的霸权、批评的“学院化”等社会质疑。如今针对当下的文艺界现实,包括作协、期刊、大学三者的关系,文学批评的生态,你是否有新的观察和体会? 洪子诚:对作协这样的组织机构的历史功过,今天存在的必要性和作用,80年代以来一直存在争议,但这不是文学团体自身的问题,而需要放在整个社会政治制度中去思考。我这里只能就事论事谈这个机构的作用。我的观点和2006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现在的中国作协,其实和“十七年”的作协已经有很大不同,至少功能上出现了很大变化,它已经减弱了那种“威权”的性质。 五六十年代,中国作协的决议具有某种“法律”性质。被开除出作协的作家,就失去发表作品的权利。但现在不同了,作协对文学写作走向的影响,以及评价上的权威性,都远不如五六十年代。不过,现阶段作协仍掌握着政治、物质的很大资源,它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理所当然地继续发挥着,由此产生的弊端和表现的积极因素,都需要具体进行分析。 至于作协、期刊和大学之间的关系,它们应该是互补的。当然,这段时间,确实出现许多作家、诗人、评论家进入大学的趋势,原因是双方互相发现对方的价值。大学招募著名作家、批评家以提高自身影响力、知名度,也有助于大学拉近与文学写作现场的距离。而大学的学术地位,现在的稳定的、较高的经济收入(对知名作家而言),肯定也很有吸引力。其实,在民国时期,作家、批评家也有许多长期或一度在学校任职的,如胡适、朱光潜、老舍、废名、卞之琳、林庚、冯至、沈从文等。新中国成立后,因为重视作家与工农兵生活的密切关系,强调报纸刊物的意识形态重要性,并实行作协专职作家制度,许多重要的作家都分布在文学领导机关或者重要媒体,学院的地位下降。目前出现的作协、媒体和大学地位的变化,这个情况带来的问题还有待观察。 作协、媒体和大学不是对立的,应该有各自伸展的领域。媒体如何确立写作和批评上的权威,而不只是热衷于制造热点;文学生产、阅读、评价是否会只在学院里循环,以致文学文本只是供文学系教授、学生来操作解读技巧的对象——这都是值得关注的。我因为长期在大学里工作,对学院的优势和弊端了解更多。写作、批评缺乏直接生活经验,教条僵化,削弱鲜活的生命力的这种现象,在目前尤其需要警惕。 《凤凰周刊》:你在当代文学的研究中尽可能避免了绝对化、二元对立和道德审判。《文学的阅读》中,不少文章直接或间接地谈到身份问题,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在研究中,你对自己的身份有什么样的定位? 洪子诚:总的来说,我研究的当代文学,研究对象和我的生活经历基本是同步的。这有好处,也有明显的缺陷。好处是对这个时期的文学现象、作家生活、写作处境和政治文化氛围有亲历者的体验和了解, 这是另一时代的研究者需要花更大气力才能体认的。缺陷则是对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同步的生活经验会让你缺乏超越的眼光。对材料的掌握,也会存在问题:许多材料不是在“当代”就能呈现,需要后来者不断发掘。 “当代人”写“当代史”经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意识到“亲历”的那种经验性优势,会加强写作者评述的强度;另一种是在经验、情感与“ 历史”的无法剥离的纠缠中,失去“ 旁观者”的视角,而宁愿采取一种收缩的姿态。不能简单化地判断哪种方法更好、更有价值, 这里各自存在不同的难题。 就像一位学者指出的那样,回到历史情境之路,既要有个人经验的积极介入,但也要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对自我的立场、经验有警惕性的反思。离开个体经验和自我意识的加入,论述可能会成为无生命之物、悬空之物,但过度地投入和取代,对象也可能在“ 自我”之中迷失,“历史”成为主体的自我映照。自然,对具体研究者来说,他不可能,也没有能力面面俱到。由于历史观、性格、阅历、知识等方面的限制,我似乎更愿意采取后一种方法,也就是一种“微弱的叙述”的方法。
洪子诚学术作品集访谈与对话 作者简介
洪子诚,广东揭阳人,1939年4月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的教学、研究工作, 1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合著)、《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新诗史》(合著)、《中国当代文学概说》《1956:百花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文学与历史叙述》《材料与注释》《我的阅读史》《读作品记》等。
- >
二体千字文
二体千字文
¥14.0¥40.0 - >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15.9¥49.8 - >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13.8¥32.0 - >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35.5¥48.0 - >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3.5¥10.0 - >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6.3¥14.0 - >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
¥12.7¥39.8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哇哈!这些老头真有趣
¥11.6¥30 -
潮骚
¥18¥42 -
沉默的大多数
¥23.8¥36 -
假装得很辛苦(九品)
¥20.2¥48 -
生活如此多娇(九品)
¥18.5¥48 -
大师的国民理想
¥1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