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新中国财政基础理论70年

新中国财政基础理论70年

作者:马珺著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8-01
开本: 24cm 页数: 16,218页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51.1(7.3折) 定价  ¥7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新中国财政基础理论70年 版权信息

新中国财政基础理论70年 内容简介

本书紧紧围绕中国经济社会变迁的过程, 来阐述中国财政基础理论发展史, 在内容上涵盖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财政基础理论的演进和变迁, 并基于财政理论发展的国际视野, 来认识中国财政基础理论的现状, 评价其不足, 探讨其可能的创新方向与路径,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思路。

新中国财政基础理论70年 目录

**章 绪论

第二章 中国语境下的财政基础理论
**节 现状与争议
第二节 财政基础理论:个人观点

第三章 以苏联为师:一个学术传统的引入
**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苏联财政学传统的移植: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第三节 苏联财政学的产生、历史贡献和主要内容

第四章 走出苏联:1956-1965年的中国财政基础理论
**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建立中国自己的财政学
第三节 反思与评价

第五章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1978-1992年):财政基础理论创新的第二次尝试
**节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
第二节 财政本质问题再讨论
第三节 西方财政理论重新进入中国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1993-2012年):财政基础理论创新的第三次尝试
**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理论
第三节 对争论的反思

第七章 财政学在中国的英美化转向
**节 引智工作和经济学教育新格局
第二节 中国财政学研究趋英美化

第八章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2013年至今):财政基础理论创新的第四次尝试
**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主要理论观点及探索
第三节 反思与评价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新中国财政基础理论70年 节选

  《新中国财政基础理论70年》:  (一)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体制  匈牙利经济学家雅诺什·科尔奈曾说,革命胜利后各社会主义国家所奉行的社会主义体制,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政治结构的复合体。①在某种意义上,新中国之“新”,“新”在它以全新的社会主义理念作为立国的根本,这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因此,社会主义之于新中国,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更是这一制度赖以证明自身政治合法性的理论基础,它是官方的意识形态。  作为一种官方意识形态,它宣扬社会主义体制的绝对优越性,包含着各国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时期的各种思想、憧憬和价值取向,同时也意味着执政后的共产党对人民的种种承诺。作为一种政治结构,它要求执政的共产党对国家及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共产主义政党的使命就是要“剥夺剥夺者”,在财产关系上彻底消灭私有制,建立稳固的社会主义公有产权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得以发挥的政治基础。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必然性  1.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体制的逻辑延伸和组成部分  科尔奈解释了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必然性。他认为,当人们失去了可支配的私有财产,那么,市场以及其他社会协调机制都显得多余,官僚协调将取而代之。而要在官僚体制下维持信息和政令的全面畅通,*好的办法是让社会生活的每个*小单元都纳入计划控制的轨道。因此,经典社会主义体制的运行是环环相扣的,每一个环节都在体制的运行中复制和强化自身,否则就无法适应这一体制下的生存。因此,正是因为有了经典社会主义体制的官方意识形态和政治结构,才出现了特定的产权形式,这种产权形式又必然使得官僚协调机制处于主导地位,同时也导致了参与者典型的行为方式。  2.实行计划经济是当时条件下尽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与革命导师的设想有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取得胜利,而是在贫穷落后的小农经济国家率先实现的;社会主义革命并非由社会化大生产所导致的资本和贫困的两极积累所引发,而是在民族独立与民主革命的双重压力下产生的。革命前的中国面临着经济凋敝、政治独裁、缺乏工业基础、贫富差距巨大的局面,也正是这些社会矛盾的激化,引发了共产党夺权的社会主义革命。然而,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新生的政权成了一个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里没有提及这个问题。  经历了连年战争的新中国,经济凋敝,缺乏自行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与能力。面对西方世界的封锁,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走上工业化道路的苏联,自然成为中国模仿和学习的对象。这不仅因为苏联是世界上**个社会主义国家,本身就有着示范效应,而且,十月革命之前的俄罗斯,和中国一样,也是一个落后的小农经济国家,苏联能够依靠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实现向工业化的过渡,中国的执政者相信自己也能够做到。  三、学术传统的转换  近代中国的财政学理论源自西方输入。自明清以来,传统中国沉迷于天朝大国的幻想,直到一批觉醒的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由此揭开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出国留学潮。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中国的留学潮经历了目的地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向德国和日本学习为主,20世纪20年代以来,转向英美、特别是向美国学习为主。中国人留学目的地的变化,反映了各国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的变迁,以及由此导致的各国学术地位的更替。  ……

新中国财政基础理论70年 作者简介

  高培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学术领域以财政经济学为主,主攻财税理论研究、财税政策分析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