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德育中的道德智慧培养研究

德育中的道德智慧培养研究

作者:范树成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4-01
开本: 16开 页数: 247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61.2(7.2折) 定价  ¥8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德育中的道德智慧培养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62184
  • 条形码:9787520362184 ; 978-7-5203-6218-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德育中的道德智慧培养研究 内容简介

  《德育中的道德智慧培养研究》以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为视角,运用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等研究方法,既对道德智慧培养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也分别对道德智慧各构成要素即道德认识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道德直觉能力、道德移情能力、道德行为能力和道德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探讨了道德智慧及道德智慧各构成要素的内涵、特征、构成要素、作用,分析了道德智慧及道德智慧各构成要素培养的必要性,提出了道德智慧及道德智慧各构成要素的培养途径与策略。

德育中的道德智慧培养研究 目录

总论 德育中的道德智慧培养
一 道德智慧解读
(一)道德智慧的含义
(二)道德智慧的形态
(三)道德智慧的特征
(四)道德智慧的结构
二 道德智慧培养:德育的应然追求
(一)道德与智慧关系发展趋势的要求
(二)超越国外德育理论的需要
(三)多元化社会的呼唤
(四)社会转型的诉求
(五)道德自身特性的要求
三 化道德为智慧,化智慧为道德
(一)坚持德育与智育的一体化
(二)道德与智慧的相互转化:化智为德,转德成智
(三)在现实的道德情境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
(四)引导学生在探究性道德学习中生成道德智慧
(五)在现实的生活与实践中养成学生的道德智慧
(六)各种道德能力的协同培养

**章 道德认识能力培养
一 道德认识能力的一般理论探析
(一)道德认识能力的含义
(二)道德认识能力的特征
(三)道德认识能力的构成要素
(四)道德认识能力的形成过程
(五)道德认识能力的价值
二 加强道德认识能力培养的现实必要性
(一)德育现状——德育现实呼唤培养学生道德认识能力
(二)社会背景——社会现实吁求培养学生道德认识能力
(三)国际视野——西方德育理论的启迪
三 道德认识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在积极思维和探究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二)在对话与讨论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三)在解决道德问题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四)在生活与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五)在道德反思与省察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第二章 道德判断能力培养
一 道德判断能力一般理论阐释
(一)道德判断能力的概念解读
(二)道德判断能力的构成要素
(三)道德判断能力的影响因素
(四)道德判断能力的价值
二 德育要强化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培养
(一)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是改变德育现状的需要
(三)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是改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现状的呼唤
(四)国外德育理论的启迪
三 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道德判断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二)立足真实的道德生活,引导学生开展道德判断活动
(三)发挥非理性因素作用,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
(四)以隐性课程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第三章 道德选择能力培养
一 道德选择能力的理论探析
(一)道德选择能力的含义与类型
(二)道德选择能力的结构
(三)道德选择能力的影响因素
二 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思想品德及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培养道德选择能力是学生的吁求
(三)德育从"教会顺从"向"教会选择"转向的需要
(四)道德多元化社会的要求
三 培养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策略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二)采用多样化的德育方法
(三)引导学生参与生活
(四)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

第四章 道德直觉能力培养
一 道德直觉能力的一般理论探讨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道德直觉能力的特征
(三)道德直觉能力的结构
二 道德直觉能力培养的必要与可能
(一)道德直觉能力培养的必要
(二)道德直觉能力培养的可能
三 道德直觉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丰富学生道德知识
(二)增加学生道德经验
(三)开展审美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四)通过道德联想与道德想象训练培养学生道德直觉能力
(五)引导学生修养良心,提升道德直觉能力水平

第五章 道德移情能力培养
一 道德移情能力及其相关概念的阐释
(一)道德移情能力概念解读
(二)道德移情能力的特征
(三)道德移情能力的结构
二 道德移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道德移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二)道德移情能力培养的可能性
三 道德移情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在道德情境中培养学生道德移情能力
(二)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情感共鸣中形成和发展道德移情能力
(三)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发展道德移情能力
(四)利用情感的感染特性培养学生道德移情能力

第六章 道德行为能力培养
一 学理探究:道德行为能力一般理论
(一)道德行为能力相关概念解读
(二)道德行为能力的结构
(三)道德行为能力的特征
(四)道德行为能力形成、发展过程与规律
二 应然选择:学生道德行为能力培养的现实考量
(一)培养学生道德行为能力是学生德性全面发展的诉求
(二)培养学生道德行为能力是克服当前德育中存在的问题的需要
(三)培养学生道德行为能力体现当代国外德育发展趋势
三 实施策略:培养学生道德行为能力的策略选择
(一)根据道德行为能力形成规律培养学生道德行为能力
(二)按照道德行为能力的结构培养和提升学生道德行为能力
(三)构建完整的培养学生道德行为能力的德育体系

第七章 道德创新能力培养
一 道德创新能力的理论探讨
(一)道德创新能力的解析
(二)道德创新能力的特征
(三)道德创新能力的结构
(四)道德创新能力发展与其他道德能力的关系
二 培养学生道德创新能力的必要与可能
(一)政治转型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创新能力
(二)经济转型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创新能力
(三)文化转型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创新能力
(四)人的转型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创新能力
(五)德育的转型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创新能力
三 道德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转变德育理念,将德育引向学生道德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德育内容,为学生道德创新能力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三)创新德育方式,促进学生道德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创新能力
(五)营造德育氛围,为学生道德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德育中的道德智慧培养研究 节选

  《德育中的道德智慧培养研究》:  1.道德认识能力发展过程分析  关于道德认识与道德能力、道德发展的研究,以认知心理学派的皮亚杰和科尔伯格*具代表性。皮亚杰运用对偶故事对儿童进行临床谈话的方法来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从而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建立在认识发展基础之上的,并根据儿童对游戏规则认识发展的顺序,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阶段是2岁以前“具有纯粹运动性质和个人性质的阶段”,儿童游戏的动力主要来自机体的机能:第二阶段是2-5岁的“自我中心阶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来接受并执行外界规则;第三阶段是7-8岁的“协作阶段”,儿童开始考虑互相控制和统一规则的问题,但这种意识尚模糊;第四阶段是11-12岁的“规则编集成典阶段”,儿童完全掌握了规则并表现出自律的性质。①由此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都是按阶段发展的,每个阶段就是一个结构,后一阶段较前一阶段的结构具有更好的平衡性。科尔伯格继承与发展了皮亚杰道德认知理论,建立了自己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科尔伯格通过广泛的实证研究建立了著名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模型,认为儿童的道德是沿着“前因循水平一因循水平一后因循水平”的阶段顺序不断发展的。在前因循水平,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然外在的,以避免惩罚或是满足自己需要而绝对服从权威;在因循水平,儿童已经了解、认识社会规则并将其内化,认识到它的正确性,“能顺从现行社会秩序,且有维护秩序的内在愿望”②;在后因循水平,达到普遍的伦理原则阶段,儿童以良心和普遍的道德准则作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沿着垂直与水平两个方向发展,垂直方向意即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水平方向表现为从认知发展经社会认知发展向道德认知发展和道德行为成熟的推移。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认知或智力发展和社会认知或角色承担发展是制约其道德发展的两个*重要的条件”①,也就是说,个体逻辑思维的发展和社会道德实践构成了道德认识能力发展的**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理论通常被译作“道德认知理论”,但是他们的研究不只关注狭义的认知,更涵盖了道德判断、道德评价、道德推理等内容,因此,他们的理论并不只是狭义上的道德“认知”理论,而是充分研究了个体认知与道德发展的关系、道德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道德认识在道德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已经包含了道德认识能力的相关内容,揭示了道德认识能力的发展过程。  道德认识能力的发展始于道德感知。人在道德体验和实践中、在与其他道德主体的相互作用中,通过对道德对象的感知获得了分散的、零碎的感觉。这种感知得来的道德印象虽然是初步的、感性的,甚至与道德对象的本质有一些偏差,但它却构成了道德认知及其后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人的道德感知能力得到发展。  在此阶段以后,人对感知得来的道德信息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抽象、概括出其本质,得到理性认识,将其纳入已有的道德图式,或改变原有的道德图式,形成新的道德图式,道德认知能力不断发展。图式是“一种经过抽象和概括了的背景知识或认知结构”②,道德图式也就是个体的道德认识结构,它是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等道德意识单元以网络状态相互作用而存在的,深深影响道德主体如何看待及评价道德现象,选择什么样的道德行为。当人得来的新理性认识与原有道德图式联系时,会发生两种情况:当新认识与原有道德图式有某种适当关系或者能找到与之联系的固定点,那么,新的道德知识被纳入原有道德图式,发生同化;当新认识与原有道德图式结构不吻合,旧图式无法处理新情况,就需要调节原有道德图式以适应新认识,发生顺应。无论同化还是顺应,都会使旧有道德图式不断更新和丰富,与此同时,道德知识、道德观念不断建构,道德认识体系更加完善。在此过程中道德认知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

德育中的道德智慧培养研究 作者简介

  范树成,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等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近年来出版学术著作5部,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多项,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负责人。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