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中小学英语教材史:晚清-民国

中国中小学英语教材史:晚清-民国

作者:陈自鹏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10-01
开本: 32开 页数: 264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5.2(5.6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中小学英语教材史:晚清-民国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831576
  • 条形码:9787559831576 ; 978-7-5598-3157-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中小学英语教材史:晚清-民国 本书特色

晚清至民国是中国社会大变动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被动打开国门,开始接触和接受各种外来事物,而英语便是其中之一。作为一门外来学科,英语教育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教材的缺乏,从“拿来主义”到模仿借鉴,再到自主开发,中国中小学英语教材走过了一段艰难但稳步向前的发展历程。本书将这一历程分为萌芽期、启动期、发展期与自立期四个阶段,对各个阶段的引进教材和自编教材分别进行系统梳理,并选取代表性教材进行特点分析和内容举隅, 同时配以极其难得的教材旧照,为我国的英语教育史和教材史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史料。 英语作为近代中国新兴的学科,发展很快,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近年也有不少学者对英语教材展开研究,但多比较琐碎,或只是对英语教材开发进行一些创新尝试,还没有出现过如此系统和全面的对英语教材史的梳理和研究。可以说,这本书填补了中国英语教育研究方面的一个空白,为后续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接下来英语教材的研发和改进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中国中小学英语教材史:晚清-民国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一项关于中国中小学英语教材的课题研究成果,主要对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中小学英语教材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本书将这段教材发展史分为萌芽期、启动期、发展期与自立期四个阶段,思路清晰,结构明了;对各个阶段的主要教材编写者进行了介绍,在这个过程中,马礼逊、罗伯聃、露密士等传教士是早期教材编写的主力,也不乏严复、林语堂、文幼章等名家学者的用心参与;还对各个阶段的代表性教材进行了特点分析与内容举隅,并配以极其难得的教材旧照,为英语教育史和教材史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史料。

中国中小学英语教材史:晚清-民国 目录

**章总论

**节英语教材建设历史分期

第二节 英语教材内容衍变轨迹

第二章萌芽期英语教材建设(1862年以前)

**节萌芽期英语教材概述

第二节萌芽期典型英语教材介绍与分析

第三章启动期英语教材建设(1862—1911年)

**节启动期英语教材发展背景

第二节启动期英语教材概述

第三节 启动期典型英语教材介绍与分析

第四章发展期英语教材建设(1912—1922年)

**节发展期英语教材概述

第二节发展期典型英语教材介绍与分析

第五章自立期英语教材建设(1923—1949年)

**节自立期英语教材概述

第二节自立期典型英语教材介绍与分析

附录:部分民国期间出版使用的各类英语课本、工具书和 参考书汇总参考文献结语

展开全部

中国中小学英语教材史:晚清-民国 节选

**章 总论 **节 英语教材建设历史分期 一、萌芽期(1862年以前) 众所周知,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后,我国正规的中小学英语教学才正式启动。但早在同文馆设立之前的几十年,中国的沿海城市已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英语教学或英语学习活动,而*早的英语教学活动开始于西方在中国开设的教会学校。 萌芽时期的英语教学是自发的、随机的、非正式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民间交往和教会学校中进行。 民间贸易交往与洋泾浜英语的诞生 在近代中国的对外商业贸易交往中,产生了一种十分有趣的语言形式——“别琴英语”(Pidgin English)和“洋泾浜英语”(Yang King Pang English)。有著者分析,英国从 17世纪经历资产阶级革命后,为了满足国内资产阶级的需要,不断进行海外殖民扩张,掠夺世界市场,英国商人在殖民地与当地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时,为了达到快速与高效的目的,往往会使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的主要特点就是以当地母语为主,夹杂着一些英语单词,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的“别琴英语”和“洋泾浜英语”。“别琴英语”和“洋泾浜英语”指用中国地方方言对英语进行注音的一种语言形式。它带有浓郁的地方方言特色,具有一定地域性。 学者普遍认为“别琴英语”*早发源于广州。早在鸦片战争前,“别琴英语”就已在广州登场了。1637年,英国商人开始来广州寻求贸易机会,其后一百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与外国的商贸联系逐渐增多;到 1757年,清政府正式把广州定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大量外国商人云集于此。因此,为了商贸往来,同时也为了在*短时间里达到*好的交流与沟通效果,一些广州当地人便想出一个快捷的沟通办法,即用尽量简单的英语单词结合汉语语法来与外国商人交谈。这便是*初的“别琴英语”。 “洋泾浜英语”得名于旧上海滩靠近租界的一个地方的地名“洋泾”。1843年上海开埠后,外国的商行逐渐向上海转移,于是大量洋行里的广东买办也相继进入上海。上海作为当时中国*为重要的对外贸易城市,商贸活动发达。因此,在英法租界之间的洋泾浜,专以蹩脚英语为生,牵合中外商人以促成商业交易的上海当地人也越来越多。大量使用“洋泾浜英语”的人在长时间的使用中,逐渐规范了该种语言形式,使之慢慢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大家都能理解的语言。“洋泾浜英语”便由此产生了。 2.“洋泾浜英语”的流行与“洋泾浜英语读本”的诞生 当时,“洋泾浜英语”被认为是一种时髦的语言形式,除了商人之外,普通大众也能随口说上几句。一些“洋泾浜英语”的说法甚至融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在上海日益成为当时中国重要的对外窗口之时,随着上海及其他籍的商人与外国殖民者的政治与经济交往的增多,他们急需在*短时间内学到*实用的英语,以方便交流。当时,上海英语翻译奇缺,懂英语的人非常吃香。因此,一些商人乘机赶印了一些用中文对英语单词进行注音的英语读本。1860年,宁波商人冯泽夫联合其他五位宁波籍人士张宝楚、冯对山、尹紫芳、郑久也和姜敦五,共同出资出版了用宁波方言发音进行注音的《英话注解》一书。此书的编辑出版可以说是迫于当时的现实情况。因为之前用的英语读本基本是以广东方言注音为主,而在当时宁波籍商人已经成为上海商界的主流群体,宁波人对于这种用广东方言进行注音的英语读本根本就看不懂也听不懂,如“ My small shop is there(蛮哀司毛而歇泼一是裁挨) ”,完全一头雾水。因此当时用宁波方言进行注音的《英话注解》被认为是英语学习的速成本,它的出现不仅为宁波人学习英语和与外国人经商、交流提供了方便,还对之后上海“洋泾浜英语”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中国古代一向以世界中心自居,因此国人普遍具有傲慢的大国心理,对于外国人皆以“夷人”相称。他们看到英国人头顶红发,就称呼他们为“红毛鬼”。既然“红毛鬼”指的是英国人,那么,“红毛番话”即指英国人所讲的话,就是现代所说的英语。当时通商口岸地区居民流行使用红毛番话类的读本来学习英语。所谓“红毛番话类的读本”是指以中文标注英文读音以帮助读者学习英语的材料。这种用中文标注英文读音的方法,是中国人开始学习英文时*原始的方法。其实,当时国内对外国人所说的话除了叫作“番话”,还有叫作“鬼话”的,这种叫法实则更带有侮辱的意味。亨特在《广州“番鬼”录1825—1844缔约前“番鬼”在广州的情形》一书中介绍了他当时在广州所见到的一种用于学习英语的小册子:[2] 在广州商馆附近的书店出售一本名叫《鬼话》的小册子,封面上画着一个身穿上一世纪中叶服装的外国人——戴着三角帽,外配以有扣形装饰的大衣,手上拿着一根手杖。我现在面前还有一本这样的小册子。它首先提到的是“夷”(Yun),下面是“夷人”(barbarian)的释义,用另一个中文字“曼”表示 “man”的发音。……这本小册子每本才卖一两个便士,但它常见于仆役、苦力和店铺主的手上。 当时的中国人,包括与外国通商的买办、通事,以及活跃在对外港口城市的劳动人民,都在努力学习这种以“鬼话”等命名的英语小册子。这些“鬼话”小册子也是一种“洋泾浜英语”学习材料。 ...... [1]吴驰:《清末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第3—7页。 [2](美)威廉 ·C.亨特:《广州“番鬼”录1825—1844缔约前“番鬼”在广州的情形》,冯树铁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第47页。

中国中小学英语教材史:晚清-民国 作者简介

陈自鹏,中学英语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现任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专业硕士指导教师,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课题组成员。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天津教育》等报刊发表论文400余篇。代表著作有《中国中小学英语课程教材教法百年变革研究》《英语高效教学论》《教师幸福追求之道》《学校教育100课》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