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视障儿童戏剧教育理论与实务

视障儿童戏剧教育理论与实务

作者:凃传法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136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5.6(6.7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视障儿童戏剧教育理论与实务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4498579
  • 条形码:9787544498579 ; 978-7-5444-9857-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视障儿童戏剧教育理论与实务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戏剧、视障教育教师《视障儿童戏剧教育理论与实务》一书,从戏剧教育理论出发,详细阐述了戏剧教育的优势与在视障儿童中开展的可行性,以及对视障儿童成长起的促进作用。作者结合在盲校中开展戏剧教育的内容与经验,总结出针对视障儿童特点的有效戏剧训练方法,并且突出了训练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本书填补了视障儿童教育在戏剧方面的空白,为视障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有效途径。

视障儿童戏剧教育理论与实务 内容简介

本书抢先发售将戏剧教育引入视障学生教育领域,意在为视障学生戏剧表演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用的方法指导。本书从戏剧教育的价值出发,结合视障学生的身心特点,提出了视障学生开展戏剧表演活动的依据,明确了指导性原则,并提供了多种具有可操作性的练习方法。本书的出版,将会对视障教育的深入开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视障儿童戏剧教育理论与实务 目录

目 录

序/1

**章 戏剧教育概述/1

**节 戏剧与戏剧教育的发展/1

第二节 戏剧教育开展现状/8

第二章 视障儿童身心特点及戏剧教育原则/13

**节 视障儿童身心特点/13

第二节 视障儿童戏剧教育的可行性及其原则/22

第三章 戏剧教育的价值/31

**节 多元智能及其他教育理论下的戏剧教育/31

第二节 戏剧教育对于视障儿童的康复价值探寻/43

第四章 视障儿童戏剧教育的开展/49

**节 视障儿童戏剧教育的主要样式及途径/50

第二节 视障儿童戏剧演出实务/56

第五章 戏剧教育中的语言练习/65

**节 呼吸与发声练习/66

第二节 语音练习/75

第三节 表达与沟通练习/91

第六章 戏剧教育中的基本素质练习/107

**节 自我控制练习/107

第二节 注意力练习/114

第三节 想象力与信念练习/120

第四节 协作能力练习/125

第七章 戏剧教育中的空间感知及行动练习/131

**节 空间感知练习/131

第二节 形体练习/143

第三节 形动练习/152

第八章 戏剧教育案例/165

**节 戏剧教育案例及分析/165

第二节 戏剧教育个案185

第九章 校园戏剧作品选/193

剧本一 生命之光/193

剧本二 在路上/200

剧本三 这些人,那些事/212

剧本四 挥舞青春/222

剧本五 祝福/228

剧本六 生活进行曲/237

短剧三篇/244

参考书目/261

后记/263


展开全部

视障儿童戏剧教育理论与实务 节选

**章 戏剧教育概述 **节 戏剧与戏剧教育的发展 戏剧是世界上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艺术样式之一。英语中的戏剧Drama一词,即源于希腊语的"动作"(opqua),体现出了古希腊戏剧的动作性特点——亚里士多德说过,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古希腊戏剧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完善于公元前5世纪,而且很快就达到了高度的繁荣阶段。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都活跃于这个时期,他们的代表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瑞斯忒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美狄亚》等都创作于这个时期,并成为戏剧史上不朽的名作。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完成了《诗学》的写作,开始从理论上对戏剧艺术,特别是悲剧艺术进行详细阐述。这是*早的系统性戏剧理论著作,也是西方戏剧理论的奠基之作。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和喜剧都是从即兴创作发展而来。前者起源于酒神颂,后者起源于对生殖器崇拜的颂诗。" 从戏剧的源头看,中国戏剧也是源远而流长的,但它的诞生与形成却晚至12 世纪左右,并且直到13世纪才达到成熟和繁荣。 中国传统的戏剧艺术主要是指戏曲,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尚书》中即有记载夔与舜的对话,"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描述的可能就是先民们的某种宗教或者庆祝仪式,带有祈祷和感谢神祇的性质。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指出,中国戏曲*早溯源于巫,战国时和俳优合流,到汉朝的角抵戏(《东海黄公》)又增加了故事情节,至南北朝时,出现《代面》《踏摇娘》,才合歌舞以演一事,成为后世戏曲之起源。 一般认为中国戏曲发展成完整、独立的艺术样式,是在12世纪的南宋时期——民间已经有了专业的戏班,有了完备的戏剧文本创作,南宋温州杂剧的兴起,《赵贞女蔡二郎》《王魁》等底本的出现,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 到了元代,北杂剧充分发展,戏曲艺术完全成熟,出现繁盛局面。此时我国产生了专门从事剧本创作的作家,元杂剧的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以及王实甫,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西方戏剧教育发展 应该说,在2500多年前的古希腊戏剧著作和戏剧理论中,已经蕴含了丰富的戏剧教育思想。古希腊时期,戏剧属于语言艺术,作为教学内容,多分布在语法、修辞等学科里。戏剧本身包含着扮演、模仿、想象、游戏和节庆活动等功能,具有表达、传递的意义和教化的作用,在被纳入教育领域之前,主要运用于语言学习等方面。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中有许多例证取自于戏剧作品,他明确地肯定了文艺的社会功能,提出模仿必须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强调有机整体的概念,指出文艺创作的心理根据和理智过程。同时,他还认为,"也不要让他们(儿童)看到不好的图画或戏剧。凡能引致邪念和恶毒性情的各种表演都应加以慎防,勿令耳满目染……" 不过,戏剧教育真正有意识的开展则要晚到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法国思想家卢梭首先提倡"在戏剧实践中学习"的观念,将戏剧融入教学。这种理念影响很大,在西方国家广为流布。 20世纪迎来了戏剧教育的大发展时期,据记载,*早将戏剧方法系统地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是英国女教师哈丽特·芬蕾·琼森(Harriet Finlay Johnson)。这位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根据主题设定不同的场景,尝试将不同的教学主题戏剧化,以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借助各类戏剧性的活动让学生对教学主题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很受学生欢迎。在1911年,哈丽特写成《教学中的戏剧方法》一书,这本书被认为是介绍在学校教学中应用戏剧方法的**本著作。 英国教育家亨利·卡德维尔·库克(Henry Caldwell Cook)进一步推动了戏剧教育的发展。他的理念更为细致化,将戏剧教学发展成了具有更强可操作性的教育运动,库克继承并发展古希腊对戏剧的教育定位,强调表演和游戏对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1917年,他完成了《游戏方法》一书,提倡戏剧教学法。从更多方面阐述了戏剧教育的意义以及方式。书中所提倡和强调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得到了外界关注,对英国的小学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哈丽特和库克的推动及影响下,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英国的戏剧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其范围从小学拓展到中高年级,*后覆盖了包括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领域。 "二战"之后,儿童戏刚教育在英国趋近成熟。 1954年,英国著名戏剧教育家彼德·史莱德(Peter Slade)出版了《儿童戏剧》一书,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在书中,史莱德表明∶"儿童戏剧是一种属于儿童独有的特殊的剧场与表演艺术形式,教师的工作就是鼓励促进其自然逐步地展开。"到20 世纪60年代,由史莱德等戏剧界和教育界的专家共同拟定了"特别教学法案",提出"各年龄层的儿童都必须经历戏剧的活动,以'假如我是(as if)'来实现,认为除了以戏剧教文学、演讲及身体动作等科目外,还可以与学校演出及剧场进行合作,"由此,戏剧教育在英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大多数学校都实施戏剧教学活动,并使之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教学活动,(在我国,这类戏剧教育形式被译为"教育戏剧",以区别于培养专业戏剧人才的传统"戏剧教育"。)与此同时,大量受过专业训练的戏剧教师充实进各中小学的教师队伍中。教育部门主动与学术界合作,对教育戏剧的原理、方法和施行方式等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切入点来提高教育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英国戏剧教学法的领军人物,被誉为"当今*伟大的教育工作者之一"的多乐茜·希思考特(Dorothy Heathcote)正式提出 "戏剧教学法"的概念。其戏剧教学模式包含了浓厚的人文教育、跨学科学习和艺术教育等层次的教育目标。她大力提倡将戏剧作为教学媒介,并明确了戏剧教学的目标,即为儿童提供反思和分析生活经验的舞台,让儿童通过角色扮演来验证这些经验,*终帮助儿童在戏剧活动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 多乐茜·希思考特与凯文·波顿以及乔纳森·尼兰兹等人将英国的教育戏发展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以即兴创作和角色扮演为中心的教学技术。 戏剧教学法在英国的教育实践与理论中的发展使英国的戏剧教育形成了与学科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紧密结合的特色,我国台湾张晓华称之为"复科统整的戏刚教学"。这种英语教学中的戏剧方法得到了英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很快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教学模式。到1968年,英国三分之一的师范生将教育戏剧列为其主修科目,绝大多数的英国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经历过戏剧教学法。 苏联也是世界上较早意识到儿童戏剧价值的国家。当时的领导人列宁指出,要培养儿童的气质、内涵,不是学校独力可以完成的;他认为,在正规教育之外,还需要其他的活动来辅助儿童,以便更好地提升他们的气质和内涵,而这活动就包括戏剧。苏联把儿童戏剧作为基础教育的工具,他们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让儿童接触各类世界名著,帮助儿童完成阅读和理解,这种教育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且,在1918年,苏联还成立了国家层面的儿童剧团。 美国的教育戏剧主要受到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杜威在自己所任教的芝加哥大学的实验学校中,通过各种活动课程改造儿童的学习。杜威以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提出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中"从做中学"的教学论思想,"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学校里的知识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起来。杜威认为儿童有四种本能∶社交的本能、制造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和探索的本能。这四种本能产生四种相应的兴趣,即语言与社交的兴趣、制造或建造的兴趣、艺术表现的兴趣、探索或发现的兴趣。这四方面的兴趣是天赋的资源和未经开采的资本,儿童生动活泼的生长就是不断实践这四种兴趣的过程。而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能够使儿童的兴趣或冲动得到连续不断地释放、协调的过程——也同样是不断实践这四种兴趣的过程。为此,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兴趣或冲动出发,通过某种组织得当的课程,在儿童的现实生活中进行教育,使儿童的经验得到不断改造,激发儿童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杜威在《艺术之体验》(ArtAs Experience)一书中指出∶"教育全部活力的主要泉源是在于本能及儿童冲动的态度与活动,而不在于外在素材的表现与运用。因此,不论是透过他人的理念或是透过感知,以及这些按着无以计数的儿童自发性活动,如装扮(plays)、游戏(games)、尽力模拟(mimic efforts)……都能被教育所运用;这些都是教育方法的基石。" 杜威的艺术活动包含了大量戏剧性很强的活动。正如杜威本人所言∶"哪里的学校设置了实验室、车间和园圃,哪里的学校充分使用了戏剧化活动、演剧和游戏,哪里的学校就有机会实现生活情境的再现,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发展与更新经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思想并将它们付诸实践。" 但是杜威本人并未明确提出教育戏剧的理念,真正被认为是美国教育戏剧界先驱的是一位小学老师,温妮弗瑞德·瓦尔德(Winifred Ward, 瓦尔德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创作性戏剧"(Creative Dramatics)的教学方法,并于1930年出版了《创作性戏剧技术》一书。这本书使创造性戏剧方法立刻风靡全美。创作性戏剧中的创作素材包括故事、生活、历史,或一些学生关心的兴趣点。它并不要求*后完成一出完美的戏剧,而是注重这一设计、创作的过程,以此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切身注意到一些问题,并从中获得体验,完成学习。这本书成为全美国戏剧教学的基础教材,各地中小学教师大多使用她的说故事(story tlling)、儿童创作性戏剧扮演(children's creative playmaking)与儿童剧场(chidren's theater)等戏剧教学法,此后的30年,温妮弗瑞德·瓦尔德成了这个领域的代表发言人。 美国学者艾林纳·蔡斯·约克(Elanor Chase York)对创造性戏刚带给儿童的作用进行了总结,指出戏剧活动对于儿童在创造性、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想象力、情绪稳定性、社会合作能力、道德态度、身体平衡协调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1944年,温妮弗瑞德·瓦尔德组织举办了"儿童戏剧会议"。不久,她又联合部分参会的教师组织成立了"儿童剧场委员会"(the Chidren's Thatre Commite),到了20世纪60年代,"儿童剧场委员会"又转型为"美国儿童剧场协会"(theChildren'sTheatreAsociation of AmericanD),后来又发展成为"美国戏剧与教育联盟"(the American Aliance for Theatre and Education,简称AATE)。此联盟在全美有百名以上的会员,并出版研究期刊、教师杂志及定期的会员会报,几年后,该联盟更是组织开展国际型的会议,并且又逐渐派生出相关的分会。在这些组织的不懈努力与推动下,戏剧教育的观念逐渐被广泛接受,并得到了广泛的实践。 在瓦尔德等人的影响下,许多大学纷纷将戏剧列人大学课程以及相关的儿童教育计划中。据统计,到了1955年,全美已有92所大学能提供有关创作性戏剧技术的课程,这些课程培养出了大量的中小学戏剧教师。1965年,美国通过"中小学教育法案",形成了在中小学以创作性戏剧为主要形式,在高中以开设专业的剧场和表演方面的知识技能以及百老汇歌舞剧为内容的"戏剧课"为主的戏剧教育。

视障儿童戏剧教育理论与实务 作者简介

凃传法,上海市盲童学校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上海市第三期“双名工程”培养对象,上海市长宁区第六轮学科带头人。曾先后获得全国特殊教育信息技术大赛一等奖、上海市青年教师评优课二等奖、上海市金爱心教师一等奖等。 长期指导学生剧社活动,创作话剧《在路上》《这些人 那些事》等作品,曾先后获全国中小学文艺汇演(上海赛区)一等奖、上海市中学生话剧节一等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指导老师等荣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