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听孩子的话
-
>
儿童教育心理学
-
>
(文学)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
-
>
纪实文学:那些家长
-
>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
-
>
教养升级(全四册)
-
>
特别狠心特别爱.犹太妈妈德财商教育
侵入式教养:关于父母心理控制如何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0286082
- 条形码:9787300286082 ; 978-7-300-28608-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侵入式教养:关于父母心理控制如何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研究 本书特色
1.本书以大量实证调查与缜密的数据分析为支撑,全面剖析心理控制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是一本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与亲子关系的经典之作。2. 书中所汇集的各项经典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发现、证明了父母心理控制对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影响。阅读此书可以帮助父母反思自己的行为,促进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
侵入式教养:关于父母心理控制如何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研究 内容简介
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他们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父母会有意或无意地采取一系列手段和策略,对孩子加以管教、控制,即心理学上的教养行为。在以前的研究中,父母对孩子所施加的各种形式的控制行为连同其他非控制性的教养行为,被一并归到教养育行为的多种类别类型之中;而对于父母控制行为进行详细分类,更是无从谈起了。在本书中,编者开宗明义,将父母对孩子的控制行为分为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本书旨在为学者们和其他对亲子关系感兴趣的人提供有用的资源。迄今为止,书中所强调的研究领域尚迄今为止还未能引起一致且足够的关注。书中所提供的原始数据一方面全面回顾了有关父母心理控制的文献,另一方面呈献出新的方法论和研究结果,加强了对侵犯式教养方式的研究。本书旨在激起人们的兴趣,能够激发更多的人去研究、探索这一作为儿童社会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构念。本书旨在启发人们的对儿童、青少年,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其他年龄段人群所遭受的心理上的侵犯进行关注、思考和研究。
侵入式教养:关于父母心理控制如何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研究 目录
001 / 第 1 章?? 侵犯自我: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控制
心理控制的特征/ 004
心理控制和父母的自我/ 009
心理控制与儿童的自我/ 010
父母心理控制中儿童和青少年的相关因素/ 011
总结/ 038
039 / 第 2 章?? 父母间冲突、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问题行为
定义研究术语/ 041
探索父母心理控制的作用/ 043
将父母心理控制的作用置于情境中/ 048
解释父母心理控制的作用/ 072
总结/076
079 / 第3章 青春期早期时父母的心理控制和监控:父母介入的作用和儿童早期适应
将心理控制和心理监控作为两个不同的构念加以区分/ 082
不同教养方式在预测儿童适应成果中的相互作用/ 083
儿童心理特征与教养方式在预测儿童适应成果中的相互作用/ 085
在预测教养方式方面的相互效应/086
心理控制和心理监控的前置因素和条件效应:以儿童发展项目为例进行阐释/087
分析方法/ 091
总结/ 100
105 / 第4章 测量儿童对心理控制的感知:从儿童发展和概念化两方面进行考量
心理控制和儿童适应/106
心理控制和儿童气质/109
评估儿童对心理控制的感知的重要性/111
关于本研究/112
研究发现/ 118
总结/125
心理控制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129
问卷Ⅰ/ 132
135 / 第5章 父母的心理控制:对童年时期的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影响
童年时期攻击行为的概念/ 137
父母控制的概念/ 139
从心理控制的角度解释关系攻击/ 141
探索心理控制和攻击行为的亚类型/143
母亲对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产生的影响/ 150
父亲对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产生的影响/ 151
总结/ 153
问卷Ⅱ/ 156
157/ 第6章 观察到和感知到的教养行为对患脊柱裂儿童在进入青春期前的心理适应的影响
以往关于教养行为的研究/ 158
教养行为与儿童及青少年适应/160
患脊柱裂的儿童及青少年:父母心理控制的相关性/ 160
关于患有儿科疾病群体教养行为和儿童适应的研究/ 161
研究设计的假设和概述/ 162
样本、步骤和测量概述/164
数据分析/ 171
总结/ 195
心理控制的观察编码说明/ 200
203/ 第7章 在中国、俄罗斯和美国,母亲的心理控制和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适应结果
心理控制与儿童的内化及外化行为/205
中国文化和俄罗斯文化与心理控制/ 208
关于本研究/ 211
运用巴伯模型评估本研究中的数据/ 216
母亲心理控制在不同文化之间和性别之间的潜在平均差/ 218
内化和外化测量模型/ 219
心理控制和学龄前儿童的内化及外化行为/ 220
与之前的研究的关联、研究中的局限性和对未来研究的指导/223
227 / 第 8 章?? 扩大对心理控制的研究和理解
需要规范化的领域/229
扩展对心理控制的理解/ 242
总结/247
249 / 参考文献
侵入式教养:关于父母心理控制如何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研究 节选
推荐序能为这样一本优秀的书作序,我深感荣幸。人们在序言里都写些什么呢?*典型的序言往往会给出一个图书的概要,展示图书主题的布局,并将主题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对于这些,布莱恩全都已经做了,布莱恩这个人的特点就是透彻和周到。在本书的前几章中,对于本书内容和本书的研究目的,他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概述,并对以前有关心理控制的文献做了一次全面的回顾;在*后一章,他讨论了这个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第 2 章到第 7 章,他为这一研究持续发展所需的关键要素提供了非常棒的样本。那么,还有什么可补充的呢?就用我的个人背景给大家做个开胃菜吧,然后再用我对这一领域前景的展望来为大家增添一些餐后甜点。当我**次见到布莱恩时,他刚刚获得了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授予的一等奖,并就此开始了他关于青少年发展的研究。他组织了一次会议,邀请了很多青少年发展领域的重要研究人员。他们的学科背景不同,所以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会上大家讨论了概念化的*佳方式,以及如何就青少年发展所受到的多重影响进行测量的*佳方式。由于当时我正在进行一项与青少年发展类似的研究,所以也有幸受邀参加了此次会议。也是在这次会议上,我**次了解到布莱恩对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在教养行为中的区别进行研究的方法。当时我正在努力寻求*佳的途径去思考家长的角色转变问题,即在孩子经历青春期时,家长既要支持孩子独立自主,又要为孩子提供充足的发展架构和监督。父母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改变。初中过渡阶段父母对许多青少年的影响会逐渐减弱。以我在这方面的研究为基础,我和同事当时正在研究青少年发展阶段的环境适应问题。青少年越来越多地需要从成人那里获得自主权和尊重,而与此相关的问题就是我们概念化研究中*核心的问题。我们的研究表明,从小学升入初中时,孩子们往往会发现他们处于一个谦恭有礼的班级环境中,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机会减少了。而且,我们的记录表明,这是造成青少年在早期阶段对学校失去兴趣,以及对自己掌控学业内容的能力失去自信的原因。我和同事得出结论 : 这种以牺牲学生的自主为代价,着重强调加强成人对孩子加以控制的现象,就是一个与青少年阶段环境不相适应的范例。因为如果想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既适合其发展阶段又具有挑战性的教育环境,那么强调加强成人对孩子加以控制,就有悖于原本的初衷。由于种种原因,在初中阶段,学校并不是很尊重青少年日渐成熟的人格。实际上,他们还不如小学高年级儿童在小学阶段*后几年所得到的尊重多。布莱恩将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区分开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框架,使我们对于青少年阶段环境适应的视角由从学校延伸到了家庭环境。所以我开始钦佩布莱恩和他的研究工作了。 那次会议后,我俩都变得更加理智而成熟。布莱恩继续开展青春期阶段父母教养行为的跨文化研究,他的研究非常全面。他成功地证明:(1)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之间的区别与多种文化相关,并且能在各种文化中被有效地测量出来;(2)在他所研究的每一种文化中,心理控制对青少年发展都具有破坏效应。尽管发展主义者们一直在呼吁,但这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多。我特邀布莱恩将其研究展示在我的个人学术成果网站中有关顺利度过童年中期的专栏中。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文化研究得出的教养概念对于其他文化的效度,尤其是对于那些在生活和人际关系价值观方面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所产生的效度,研讨小组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但多数讨论*后都是以猜测和夸夸其谈结束的,而布莱恩却能够用他强有力的实证研究刺破那些夸夸其谈的浮华虚伪。他给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都承认,我们只是说说而已,而布莱恩是一名实干家(关于父母心理控制构念的跨文化效度,第 7 章给出了进一步的证明)。 本书为我们更进一步理解心理控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 2 章和第 3 章就婚姻关系和早期亲子关系,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要求我们对青春期过程中父母的心理控制进行思考。这两章既关注与教养行为同时发生的相关因素,又关注其早期征兆,凸显了一系列问题的重要性,如个人特征、人际关系及关系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际关系性质的变化,以及所有被试的行为互动中潜在的意义。在人际互动中,心理控制是一个基本特征。因此也就不奇怪一段关系中,不管是哪一方在互动中尝试使用心理控制,双方的个人特征实际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家长不但要与孩子互动,还需要教育孩子,这就使得家长在亲子互动时对心理控制的使用变得加倍复杂。本质上,父母对孩子的教养牵涉双方权力和地位的等级差异――这会导致成人在孩子教养过程中自身免于心理控制的概率增加,并且导致儿童的心理发展因此遭受不良后果。*后,考虑到气质的个体差异,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有些儿童比其他儿童遭受更多的痛苦,因为他们更容易被心理控制的破坏效应所影响。这两章连同第 4 章、第 6 章清楚地说明了研究这些心理动因的必要性。另外,我为研究父母心理控制的前置因素添加了一个维度:依附模式。在阅读其中几个章节时,令我非常震惊的是:一方面,在与孩子及配偶的互动中,家长严重依赖心理控制策略;另一方面,对于成人依附模式的研究越来越多而且关于心理控制和依附模式的描述极为相似。一旦将心理控制置于关系模式的背景下,有关关系模式的问题就变得非常突出了。依附模式领域的理论家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早期亲子互动模式与此后成人互动关系模式之间的关联。如果让这一类研究来告诉我们,父母使用心理控制策略中所存在的个体差异源自哪里,那么我们的思考将会卓有成效。为了研究童年承受的心理控制与此后的教养策略之间的联系,人们要对作为父母心理控制承受者的儿童进行追踪研究,而以上参考框架更加凸显了这种追踪研究的重要性。第 4 章到第 7 章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理论和方法论,有助于扩展父母对幼儿实施心理控制方面的研究。正如布莱恩指出的那样,直到近期,大多数关于父母心理控制策略方面的研究还都是聚焦在青少年身上,因为该领域的主要研究人员都把心理控制与自主问题和自我问题联系在一起。第 4 章到第 7 章所提到的研究很清楚地表明:父母在孩子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会使用心理控制,而且心理控制对儿童发展造成的影响从很早就开始了。全书得出的结论也很清晰地显示:相对于内化特征及青少年自主性方面的问题,心理控制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更具有广泛性。这些研究发现让我想起了各方学者为了识别基本的人类需求而进行的研究工作。其中有几位作者强调,人类在发展阶段早期主要的需求是自主。在西方心理学中,自主问题是很突出的,*近关于这一点的文化批判使得我重新思考自主这一概念是否正确地描述、界定了这种需求。第 3 章、第 4 章和第 6 章再一次强 调了这种担忧。准确地说,心理控制破坏的到底是什么?这本书中所提到的文献作者中有几位把自我过程也涵盖进来,将其看作被破坏掉的东西的一部分。我们经常把自我过程的概念诠释为自主和个性化的构念,尤其是当我们讨论青少年的时候。也许是因为在西方的参照框架内这种诠释极为简单。而在更加强调集体的文化中,即使考虑的是青春期这个发展阶段,自主和个性化的概念也没那么突出。但即使是在那些强调集体的文化中,自我过程也很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些文化中,我们从尊重的角度、从作为社会群体中重要的一员而被接纳的角度,来思考自我过程可能更容易一些。我在非洲生活过两年,那里有一个现象令我非常震惊――即使是非常幼小的孩子也会加入家庭“工作”中去。当妈妈去河边打水的时候,家里所有的孩子都会跟着,每个孩子的头上都顶着一个适当大小的水罐。显然,谁也不会期待*小的孩子也能成功地打回水来,但所有的孩子都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每一个孩子都有各自的任务,都需要出力。我相信,在这种文化中,这种形式的“尊重”,通过让每个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对家庭的重要性,为塑造自我意识提供了本质上的帮助。对处于这种文化中的父母心理控制的本质及其结果进行研究,将会非常有趣。这个例子将我带回布莱恩提出的一个问题上,而这个问题对以后的研究非常关键,即理解心理控制对儿童发展的本质影响。我还曾经提到过一套影响机制――这套机制与依附模式的社会化以及人类关系本质的根本心理模式相关。非洲人的例子表明,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心理控制策略对心理健康基本层面的影响,及其对青少年日益凸显的自信心的影响。本书有几章强调粗暴对待可能是因心理控制而产生的一种影响。将来自临床文献的研究结果和理论观点结合起来,将会在重要的方面进一步促进这个方向的研究。各位投稿人都强调在父母心理控制的研究中,有必要引入发展角度和现象学角度,而我的评论将以再次强化这一点来结束。始于发展阶段环境适应,终于谈论自我过程。书中的各个章节都清晰地显示,父母心理控制可以被、也正在被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实施。此外,有一点很明确,即产生心理控制特征效应的具体行为会因儿童的年龄和气质差异而不尽相同。*后,很显然,在尊重孩子和推进儿童社会化之间,家长需要谨慎处理;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的处理方式也会发生改变。根据对亲子互动记录、被试的年龄和成熟度、被试的具体需求和特征,我们发现对于家长和儿童来说,具体的互动顺序具有不同的意义。我们需要开发出能够捕捉这种复杂性的理论和方法。本书为探索这一知识领域开了一个好头。杰奎琳?S. 埃克尔斯(Jacquelynne S. Eccles)密歇根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译者序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能够更加快速、便捷地获取各种丰富的信息,享受数字生活的便利。这不仅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也极大地增强了人们的自我意识。其结果之一便是,人们越来越注重反思自己的工作、生活、家庭,尤其是不断被热议的、爱恨交织的“原生家庭”。“我都是为你好”“我养你这么大,你居然如此不听话”……诸如此类的开场白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从父母的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在各路“开蒙”软文的洗礼下纷纷“觉醒”,回想起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种种,他们或哀怨、或愤怒、或无助、或抑郁,然而,这一切对于“与过去和解,放手拥抱未来”并没有什么大的用处。刚接触这本书的时候,书名《侵入式教养:关于父母心理控制如何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研究》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不仅仅是因为它涉及热门话题,涉及许多人,尤其是“80 后”“90 后”“00 后”的切身感受,更因为这是一本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合集――它非思辨,更非情感宣泄。理性的研究能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一容易让人情绪化的问题……长期以来,学界针对亲子关系,尤其是父母与儿童、青少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丰富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对父母在育儿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解、阐述和分类;(2)弄清楚父母的行为与儿童及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社交发展、情绪和行为发展的类型及模式之间是否相关,相关程度如何。在 1990 年以前,心理学家们并没有对“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进行区分。但是后来,在进行了许多新的研究后,心理学家斯坦伯格对这两类控制进行了清晰的区分:看起来心理控制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不利的,如导致青少年“心理自主”的缺失,而行为控制对青少年的影响是积极的,如对其做出“硬性要求”。没有行为控制,青少年就得不到充分的引导和监督,后果就是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暴露于危险之中,或者可能受到一系列危险的诱惑,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相反,太多的心理控制可能使得青少年产生依赖性,会妨碍其心理能力和自我引导的发展。这段话让我印象很深刻,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反抗父母的控制,似乎只要是他们施加的影响,我们一概定义为“控制”从而加以排斥。很明显,这种做法是非理性的、错误的、不科学的。也许我们真正应该反抗和抵制的,是来自父母的心理控制,甚至可以说是他们所有的心理控制――本书作者明确指出,在他所研究的每一种文化中,心理控制对青少年发展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效应。心理控制被认为是侵犯了“儿童这个人”,侵犯了儿童自我发现的机会,使得儿童难以将自身与父母区别开,侵犯了儿童的个性化发展,侵犯了儿童的心理能力和自我引导,侵犯了儿童的自我认同、效能感、价值感。虽然这本书看起来像一本学术著作,但却不会让读者感到晦涩难懂,因为书中讲述的都是我们经历过、听闻过的事情,例如父母进行心理控制的策略:引导产生内疚感、撤回关爱、令孩子产生无用感……心理控制通过哪些途径影响了我们的健康成长,还有哪些因素会在其中起着中介和调节作用,本书涉及的各项研究会为你一一道来。这些研究透过种种(日常)现象,为我们揭示了心理控制的本质,能够让我们在哀伤童年的同时,进行进一步的理性思考:如何在知其然的基础上与自己和解、与父母和解,不让下一代再经受这样的伤痛?这本书适合所有对亲子关系、原生家庭感兴趣的人,不管你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孩子来阅读这本书,相信都会有所收获。此外,这本书也适合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的研究者阅读。研究者不仅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研究设计的思路,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书中找到未来研究的切入点。
侵入式教养:关于父母心理控制如何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研究 作者简介
布莱恩·K . 巴伯 博士美国田纳西大学青少年与政治暴力研究中心创始人,儿童与家庭研究系教授,心理系客座教授。其研究方向主要是家庭、同龄人、学校、社群、战争的影响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曾被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授予一等奖,并获得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高级研究奖学金,在家庭社会学和发展心理学方面的主流期刊上定期发表作品。
- >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13.8¥32.0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5.1¥10.0 - >
巴金-再思录
巴金-再思录
¥14.7¥46.0 - >
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
¥18.1¥42.0 - >
回忆爱玛侬
回忆爱玛侬
¥9.8¥32.8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7.6¥55.0 - >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36.0¥48.0
-
孩子的宇宙
¥9.9¥30 -
我家孩子为什么这样做
¥14.6¥42 -
孩子与学校
¥9.3¥30 -
非暴力沟通:为何家会伤人
¥10.6¥38 -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35.6¥48 -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9.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