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灵元气社
-
>
县中的孩子 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
(精)人类的明天(八品)
-
>
厌女(增订本)
-
>
这样学习才高效/杨慧琴
-
>
心理学经典文丛:女性心理学
-
>
中国文化5000年
儿童哲学智慧书:暴力,是什么(儿童读物)
¥10.9¥19.8写给青少年的党史: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8.6¥38.0中小学阅读丛书: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青少版)
¥20.9¥38.0提灯人.治愈系少年小说:陪你的时光
¥12.9¥30.0经典写作课风格练习
¥20.3¥39.0
写给中学生的心理学(第2版)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1316924
- 条形码:9787301316924 ; 978-7-301-31692-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写给中学生的心理学(第2版) 本书特色
1. 紧贴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实际特点,讲解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学校、家庭以及自身无处不在的心理学;解读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独特心理现象和心理特征、阐释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和规律,帮助中学生进一步了解、认识自身和外部世界,妥善处理和解决中学阶段的心理困惑和烦恼。
2. 人人都可以成为心理学家:从心理学家研究的初级心理过程出发,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案例出发,由浅入深,娓娓道来,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心理学的微观世界,感受心理学的神奇魅力,建立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框架,学会心理学的思考方式。
写给中学生的心理学(第2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为中学生量身定做的心理学普及读物,一共分为三个部分:部分讲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澄清读者对心理学的许多认识误区,培养心理学的基本素养;第二部分联系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实际特点,讲解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独特心理现象和心理特征、阐释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和规律,帮助中学生进一步了解、认识自身,妥善处理和解决青春期的困惑和烦恼;第三部分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和效应,让读者看到,生活中一些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心理学的密码,这也是心理学无处不在的另一个佐证。
本书行文晓畅、表述生动,由浅入深,循循善诱,从心理学家研究的初级心理过程出发,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心理学的微观世界,感受心理学的神奇魅力。
写给中学生的心理学(第2版) 目录
**篇 千姿百态心理学———走进心理学
**章 我们眼中的心理学———心理学是什么/ 3
大众眼中的心理学/ 3
心理学知识≠一般常识/ 8
心理学不是靠拍脑袋得出结论/ 11
丰富多彩的心理学研究/ 13
第二章 多彩的世界———感觉/ 16
世界因你而精彩———感觉及其意义/ 17
带来*大信息量的感觉:视觉/ 21
让世界不再寂静:听觉/ 26
*古老的感觉:味觉与嗅觉/ 29
*不受欢迎的感觉:痛觉/ 31
第三章 源于感觉?高于感觉———知觉/ 34
什么是知觉? / 35
知觉与感觉:区别与联系/ 35
我们眼中的立体世界———空间知觉的线索/ 36
知觉是否有章可循? / 38
别让错觉欺骗你/ 43
写给中学生的心理学(第二版)
2
第四章 如影随形———记忆与遗忘/ 48
记忆的获得与转换———从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 49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55
人为什么会遗忘/ 59
遗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63
有趣的记忆现象/ 67
第二篇 从家庭到学校———成长中的心理学
第五章 教师手中点石成金的心理学/ 75
教室墙上的小红花———强化效应/ 76
说你行?你就行———教师的期望效应/ 78
悄悄改变你———暗示的作用/ 80
向榜样学习———模仿的力量/ 82
一点点来———登门槛效应/ 84
教导需有度———超限效应/ 86
小组学习的智慧———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88
第六章 成长中的爱恨情仇/ 91
成功与失败———归因的自利性偏差/ 92
从失望到绝望到*终放弃———习得性无助/ 94
追星族的信念———名人效应/ 97
虚拟和现实中的ta———网络交流的偏差/ 99
在家在校判若两人———角色效应/ 102
拒绝心理疤痕———自我概念的形成/ 104
叛逆的青春期———青春期心理特点/ 106
第七章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 108
孟母三迁———社会影响/ 109
社会教化下的博弈———服从/ 111
别让孩子成为暴君———观察学习/ 113
目录
3
胡萝卜加大棒———行为矫正技术/ 115
以优势带劣势———配套效应/ 117
青春期的异性情谊———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119
挥之不去的紧张感———蔡加尼克效应/ 121
第三篇 心理万花筒———生活中的心理学
第八章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 127
印象形成的信息加工———平均模式与累加模式/ 128
百功难抵一过———黑票作用/ 130
**印象先入为主———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132
情人眼里出西施———光环效应/ 135
改变命运的黄金支点———热情的中心性品质/ 137
投桃报李———人际吸引的相互性原则/ 140
完美的人不一定更招人喜欢———能力/ 142
远亲不如近邻———人际吸引的接近性原则/ 144
同声相应———人际吸引的相似性原则/ 146
让你的印象价值百万———印象管理/ 147
第九章 生活处处有心理学/ 149
他人在场让我们变得冷漠———旁观者效应/ 150
盲目随大流凑热闹———从众/ 153
不威小?不惩大———破窗效应/ 156
想当然的自动加工———刻板印象/ 158
第十章 无处不被心理学/ 161
广告渗透你的生活———广告心理学/ 162
音乐风格影响消费行为———音乐心理学/ 164
到处以“9”结尾的标价———消费心理学/ 166
为什么证词不一定可靠———记忆偏差/ 169
拷贝会走样———流言/ 171
策划人语/ 174
写给中学生的心理学(第2版) 节选
追星族的信念——名人效应
看过周星驰执导的电影《功夫》的同学们应该对影片中那个扮演哑女的女演员有着深刻的印象,这个外形清纯的女孩在出演《功夫》之前曾为某化妆品拍摄过一部广告,酬劳仅为1000元,而在凭借《功夫》一炮走红之后,很多厂家争着请她为自家产品代言,这时她的身价已经翻了几千倍。为什么众多商家愿意开出天价来聘请明星做产品的代言人?这种代言的效果到底如何呢?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稍做分析。
首先,由于名人在社会上占据一定的社会地位,被公众关注,所以他们所拍摄的广告很容易激发起人们的兴趣,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够吸引大多数人的注意已经是一部广告成功的**步。
其次,名人的出现往往会引起人们一系列的心理变化,由崇拜到信任,由信任到追求,由追求到模仿。特别是那些名人的忠实崇拜者们,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模仿自己偶像的穿着打扮,对于偶像所推荐的商品当然也会乐于购买。当易烊千玺在镜头前品尝好吃又健康的坚果时,他的忠实粉丝们又如何能抗拒他手中那袋美食的诱惑呢?另外,明星拍摄广告还有可能会使消费者产生“移情效应”。“移情效应”是指将人们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关的人或事物上去的心理现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爱屋及乌”或“恨屋及乌”。名人电视广告邀请消费者喜爱、仰慕的歌星、影视明星、体坛名将等做广告,使消费者将其对名人的喜爱之情迁移到名人所宣传、推荐的商品上来,从而增强广告的宣传效果。
*后,名人广告可以增强广告的可信度。广告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消费者对一个广告的相信程度取决于消费者对信息来源及信息本身的信赖程度,前者可以说是消费者用来决定后者是否值得相信的重要依据和线索。当消费者对广告所宣传的商品的信息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时,他们会信赖在这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认同他们的观念和思想。比如,在健康、医疗方面,人们愿意接受医生的意见和建议;在增强身体素质方面,人们愿意听取体坛名将的建议;在美容、服饰方面,人们愿意接受文艺名人和服装设计名家的观点和思想,并以他们的看法为准则。名人电视广告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一心理规律,让名人以自然的态度和似乎是切身的感受来介绍产品,或以专家的身份来推荐产品,以期取得消费者的信任,提高广告的可信度。
当然,利用名人做广告如果方法不当也会适得其反。例如,在电视广告中,如果明星的表演成分过多,可能会过度吸引受众的注意,弱化商品信息对受众的刺激;如果明星在代言某商品后爆出了丑闻,那对于他所代言的品牌形象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商家在请名人做广告时所应该考虑的因素。 商品也是明星的“标签” 态度的构成方式丰富多样,它可能来源于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也可能来源于我们对自己行为的反推,也可能来源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情绪。当我们喜欢的明星总是与某个产品同时出现时,我们看到明星时的喜悦心情就与产品建立起了联系,此时我们对明星的喜欢也就蔓延到了产品上,这就是基于情绪的态度。同样的,广告与商品也会对明星产生影响。你是否会一想到某个经典的广告就想起某位明星,或者看到某个明星就想起某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告?我们对于广告和产品的情绪也同样会“传染”给明星。如果某一样产品或某一类广告令我们感到厌恶,而某个明星又总是与这个产品结对出现,我们就会对这个人产生反感的情绪,而如果某则广告在我们的童年中留下了深刻又温馨的印象,每当想起这则广告中的明星,我们也会产生怀念又轻松的情绪。因此,不仅明星能够赋予产品光环,有时产品也成了明星的“标签”。 青春期的异性情谊——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莎士比亚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几乎人尽皆知: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的家族有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大阻力。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见到这种现象:处于青春期的子女对异性产生了好感,父母怕影响孩子的学业,对此进行百般干涉,结果却不能减弱孩子们对异性的好奇和好感,反而适得其反。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在青春期遇到的这类问题可谓绞尽脑汁,不知如何是好。
心理学把这种陷入爱情中的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现象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即,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这是有关爱情的一种“怪”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认知失调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颇具罗曼蒂克色彩的效应。人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当人们被迫做出某种选择时,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因此,当外在压力要求人们放弃自己选择的恋人时,由于心理抗拒的作用,人们反而更转向自己选择的恋人,并增加对恋人的喜欢程度,使双方的感情更牢固。当这种恋爱阻力不存在时,双方却有可能分开。经历过重重阻力和生死考验的爱情,不一定能抵挡得住平凡生活的冲击。当爱情的阻力消失时,也许曾经苦恋的两个人反而失去了相爱的力量。正是这种心理机制导致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一代代地不断上演。
了解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青春期的孩子及其家人应该能从中得到启示。家长在说服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强行禁止,采取“高压政策”,而要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切忌动辄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训斥、打骂甚至当着众人的面羞辱他们,这极容易产生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使事情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对于青少年来说,父母的反对一般都有一定的道理,不妨理性地与父母交流一下看法,而不是把恋爱建立在“逆反”“抗拒”“维护自尊”“满足好奇”的基础之上。 恋爱中的吊桥效应
了解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你会发现,我们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了解自己,我们以为的“喜欢”也并没有那么强烈。恋爱的错觉不仅可能来源于与外界的对抗,也可能来源于环境的“刺激”。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选择了一个公园作为实验的地点,这个公园里有一座全长137米,宽1.5米的吊桥,吊桥悬挂在河谷的上方,人们通过时的脚步和河谷上的风带动吊桥微微摇晃,每个经过的人都提心吊胆。走过这座惊险的吊桥后有供人们休息的椅子。实验者的女助手会邀请在椅子上休息的男性完成一项问卷调查,并留下写有自己名字和电话的卡片。一组接受调查的人们刚刚经过吊桥,还保留着惊险的感觉,心跳加快,手心也在微微出汗,另一组则已经休息了一段时间,从惊吓中平静了下来。结果**组男性中有更多的人给女助手打了电话。这是因为,人们很难分清自己心跳加速的反应是吊桥的惊险还是有魅力的女助手引起的,从而误以为自己是对女助手产生了恋爱的感觉。
同样的,如果与异性的寻常接触被神秘化或者受到高度的控制,人们也会把这种接触看成是新奇的、紧张的,并将这种反应理解为怦然心动。你有没有被自己的感觉欺骗过呢?
追星族的信念——名人效应
看过周星驰执导的电影《功夫》的同学们应该对影片中那个扮演哑女的女演员有着深刻的印象,这个外形清纯的女孩在出演《功夫》之前曾为某化妆品拍摄过一部广告,酬劳仅为1000元,而在凭借《功夫》一炮走红之后,很多厂家争着请她为自家产品代言,这时她的身价已经翻了几千倍。为什么众多商家愿意开出天价来聘请明星做产品的代言人?这种代言的效果到底如何呢?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稍做分析。
首先,由于名人在社会上占据一定的社会地位,被公众关注,所以他们所拍摄的广告很容易激发起人们的兴趣,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够吸引大多数人的注意已经是一部广告成功的**步。
其次,名人的出现往往会引起人们一系列的心理变化,由崇拜到信任,由信任到追求,由追求到模仿。特别是那些名人的忠实崇拜者们,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模仿自己偶像的穿着打扮,对于偶像所推荐的商品当然也会乐于购买。当易烊千玺在镜头前品尝好吃又健康的坚果时,他的忠实粉丝们又如何能抗拒他手中那袋美食的诱惑呢?另外,明星拍摄广告还有可能会使消费者产生“移情效应”。“移情效应”是指将人们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关的人或事物上去的心理现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爱屋及乌”或“恨屋及乌”。名人电视广告邀请消费者喜爱、仰慕的歌星、影视明星、体坛名将等做广告,使消费者将其对名人的喜爱之情迁移到名人所宣传、推荐的商品上来,从而增强广告的宣传效果。
*后,名人广告可以增强广告的可信度。广告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消费者对一个广告的相信程度取决于消费者对信息来源及信息本身的信赖程度,前者可以说是消费者用来决定后者是否值得相信的重要依据和线索。当消费者对广告所宣传的商品的信息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时,他们会信赖在这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认同他们的观念和思想。比如,在健康、医疗方面,人们愿意接受医生的意见和建议;在增强身体素质方面,人们愿意听取体坛名将的建议;在美容、服饰方面,人们愿意接受文艺名人和服装设计名家的观点和思想,并以他们的看法为准则。名人电视广告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一心理规律,让名人以自然的态度和似乎是切身的感受来介绍产品,或以专家的身份来推荐产品,以期取得消费者的信任,提高广告的可信度。
当然,利用名人做广告如果方法不当也会适得其反。例如,在电视广告中,如果明星的表演成分过多,可能会过度吸引受众的注意,弱化商品信息对受众的刺激;如果明星在代言某商品后爆出了丑闻,那对于他所代言的品牌形象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商家在请名人做广告时所应该考虑的因素。 商品也是明星的“标签” 态度的构成方式丰富多样,它可能来源于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也可能来源于我们对自己行为的反推,也可能来源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情绪。当我们喜欢的明星总是与某个产品同时出现时,我们看到明星时的喜悦心情就与产品建立起了联系,此时我们对明星的喜欢也就蔓延到了产品上,这就是基于情绪的态度。同样的,广告与商品也会对明星产生影响。你是否会一想到某个经典的广告就想起某位明星,或者看到某个明星就想起某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告?我们对于广告和产品的情绪也同样会“传染”给明星。如果某一样产品或某一类广告令我们感到厌恶,而某个明星又总是与这个产品结对出现,我们就会对这个人产生反感的情绪,而如果某则广告在我们的童年中留下了深刻又温馨的印象,每当想起这则广告中的明星,我们也会产生怀念又轻松的情绪。因此,不仅明星能够赋予产品光环,有时产品也成了明星的“标签”。 青春期的异性情谊——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莎士比亚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几乎人尽皆知: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的家族有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大阻力。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见到这种现象:处于青春期的子女对异性产生了好感,父母怕影响孩子的学业,对此进行百般干涉,结果却不能减弱孩子们对异性的好奇和好感,反而适得其反。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在青春期遇到的这类问题可谓绞尽脑汁,不知如何是好。
心理学把这种陷入爱情中的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现象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即,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这是有关爱情的一种“怪”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认知失调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颇具罗曼蒂克色彩的效应。人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当人们被迫做出某种选择时,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因此,当外在压力要求人们放弃自己选择的恋人时,由于心理抗拒的作用,人们反而更转向自己选择的恋人,并增加对恋人的喜欢程度,使双方的感情更牢固。当这种恋爱阻力不存在时,双方却有可能分开。经历过重重阻力和生死考验的爱情,不一定能抵挡得住平凡生活的冲击。当爱情的阻力消失时,也许曾经苦恋的两个人反而失去了相爱的力量。正是这种心理机制导致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一代代地不断上演。
了解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青春期的孩子及其家人应该能从中得到启示。家长在说服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强行禁止,采取“高压政策”,而要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切忌动辄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训斥、打骂甚至当着众人的面羞辱他们,这极容易产生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使事情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对于青少年来说,父母的反对一般都有一定的道理,不妨理性地与父母交流一下看法,而不是把恋爱建立在“逆反”“抗拒”“维护自尊”“满足好奇”的基础之上。 恋爱中的吊桥效应
了解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你会发现,我们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了解自己,我们以为的“喜欢”也并没有那么强烈。恋爱的错觉不仅可能来源于与外界的对抗,也可能来源于环境的“刺激”。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选择了一个公园作为实验的地点,这个公园里有一座全长137米,宽1.5米的吊桥,吊桥悬挂在河谷的上方,人们通过时的脚步和河谷上的风带动吊桥微微摇晃,每个经过的人都提心吊胆。走过这座惊险的吊桥后有供人们休息的椅子。实验者的女助手会邀请在椅子上休息的男性完成一项问卷调查,并留下写有自己名字和电话的卡片。一组接受调查的人们刚刚经过吊桥,还保留着惊险的感觉,心跳加快,手心也在微微出汗,另一组则已经休息了一段时间,从惊吓中平静了下来。结果**组男性中有更多的人给女助手打了电话。这是因为,人们很难分清自己心跳加速的反应是吊桥的惊险还是有魅力的女助手引起的,从而误以为自己是对女助手产生了恋爱的感觉。
同样的,如果与异性的寻常接触被神秘化或者受到高度的控制,人们也会把这种接触看成是新奇的、紧张的,并将这种反应理解为怦然心动。你有没有被自己的感觉欺骗过呢?
/
写给中学生的心理学(第2版) 作者简介
崔丽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心理科学》、Journal of Community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杂志编委。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应用心理学系系主任;现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会长、上海市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在海内外发表心理学学术论文近九十篇,出版心理学书籍四十多本,其中《心理学是什么》一书获首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奖、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众多奖项。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0.9¥38 -
一位精神科医生的诊疗手记
¥21.3¥56 -
怪癖心理学:解读种种怪诞现象背后的心里秘密
¥12.8¥36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3.8¥36.8 -
走出心灵荒野:用表达性写作摆脱孤独与迷茫
¥15.4¥42 -
非暴力沟通(修订版)
¥31.1¥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