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人与海
-
>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名师课堂教学实录
-
>
世界经典文学名著系列注音版:小妇人(九品)
-
>
名家经典:水浒传(上下册)
-
>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必备公式(备考2023)
-
>
米·伊林十万个为什么(导读版)
-
>
经典阅读:青少年人文素养丛书--话本选
班主任小智慧:68个教育策略一点通
¥35.8¥55.0大夏书系:教师的解放与超越
¥32.4¥49.8课堂教学的30个微技术
¥36.4¥52.0大夏书系·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用书构建理想的班级生态/大夏书系
¥29.3¥45.0大夏书系·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大夏书系
¥32.4¥49.8
大夏书系·教育新思考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大夏书系 版权信息
- ISBN:9787576007695
- 条形码:9787576007695 ; 978-7-5760-0769-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大夏书系·教育新思考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大夏书系 本书特色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倾心之作,清华附中教育创新成果结晶! ☆作者王殿军由清华大学教授转任清华附中校长,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双重教育背景,让他对于基础教育的困境和弊端,有更清晰的认识,能够开出对症良方,指明教育创新路径。 ☆王殿军校长是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并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做清华附中校长以来,本着“为未来领袖人才奠基”的理念一直在教育教学、办学管理等方面进行革新,拥有开阔的变革思路、丰富的教育创新经验。 ☆本书从人才培养、课程实施、教学与管理、教育视界等四个方面,分享了王殿军校长和清华附中的教育创新思路与举措,既有利于一线教师提高育人能力,也有利于学校管理者尤其是校长拓展视野实现突围,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 编辑推荐篇章: 自序 为未来领袖人才奠基 P40 提供适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静待花开 P42 “强基计划”:夯实中国发展的人才 P93 课堂教学改革不能照搬“模式”
大夏书系·教育新思考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大夏书系 内容简介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基于自身38年的教育与管理经验,本着“为未来人才奠基”的教育理念,从“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课程实施”“创新教学与管理”“创新教育视界”等四个方面,分享了面对当下教育的现实困境进行教育创新的可行思路与实施路径,有助于一线校长、教师以学生素养为导向,营造更优良的育人环境、提供更高品质的教育,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
大夏书系·教育新思考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大夏书系 目录
PART 1
**辑 创新人才培养: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以学生为本,为未来奠基 3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思考与设想 8
青年领袖人才:踩稳脚下七块“砖” 16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更关注过程 23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何在 25
优秀足球人才从何而来 28
记录促成长,功夫在“评”外 34
提供适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静待花开 40
“强基计划”:夯实中国发展的人才根基 42
PART 2
第二辑 创新课程实施:全面落实五育并举
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课程 51
STEM:好理念怎样变成好课程 54
新高考背景下的STEM教育 59
变革学校体育课程及教学管理体系 65
补齐劳动教育的短板 72
发现音乐教育的神奇力量 77
让美育直抵学生心灵 82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先修课程 85
PART 3
第三辑 创新教学与管理:以学生素养为导向
课堂教学改革不能照搬“模式” 93
充分发掘学科的育人功能 95
正确认识其功能是英语教改的前提 98
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需采取九大行动 101
多元教育教学方式助力高中育人模式转型 108
如何建立科学的学校评价和评估体系 113
家校协同育人如何落地 115
学校管理重在树立“三观” 122
PART 4
第四辑 创新教育视界: 给学生更高品质的教育
本土教育向国际教育学什么 129
国际教育不等于洋高考 133
拥有强大的“清华园”,才能保住伟大的“圆明园” 135
教育扶贫:为寒门学子打开眼界 138
基于多维度评价指标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 142
八省市高考改革方案带来的启示 152
真正发挥好中考改革的积极导向作用 155
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素养与评价 157
后疫情期,教育如何变革 169
尊重规律,敬畏自然 175
附 录 媒体访谈
触摸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肌理 181
创新:应从教育本质上突破 187
奠基人生,做在学生身边的校长 196
敢当前锋拓疆土,愿做观众护成长 200
大夏书系·教育新思考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大夏书系 节选
“强基计划”:夯实中国发展的人才根基 2020年春夏之交,在全国上下万众一心防疫抗疫之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强基计划”方案陆续发布,令人为之一振。“强基计划”破土而出,恰似一场及时雨,必将对基础学科研究和学科基础研究高精尖人才的选拔培养产生深远影响。 “强基计划”的重要意义:为国选材育才 推出“强基计划”,是切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更好地应对即将到来的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清晰地描绘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两个一百年”中的**个百年即将到来,我们将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奔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路上,我们要清晰地看到中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的压力,各种黑天鹅或者灰犀牛事件给我们带来很多难以预料的影响,甚至正在产生不利影响。在有些领域,我们受到国外原创性技术的制约,高新技术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人。我们缺少研究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的高精尖人才,从长远来讲制约着国家的整体发展。 “强基计划”就是要补短板,抓急需,降危险。有人说“强基计划”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但是如果现在我们还不着力培养基础学科的高端人才,那么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路上,我们遇到的危机可能会比今天更加严重。“强基计划”里写得很清楚,要在那些原创性的、“卡脖子”的关键领域招收和培养人才。我们现在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从原始创新的人才培养抓起,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为时未晚。 只有成片的森林才能改变气候。中国需要的在基础研究领域有世界竞争力的人才,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批”。综合考虑高考体制、教育公平及特殊人才选拔机制、社会大众的接受度等因素,教育部首批选了36所重点高校参加,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实施“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的“基”,我想应该至少有这样三个含义。 首先,指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基。中国之基的核心是国家的综合国力。能够在众多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是国家竞争力的根基所在。而现在我们的许多科技成果、应用成果,都是踩在人家的基础研究成果之上、从应用层面做文章,没有自己的根基或者说根基不稳。“强基计划”就是要夯实中国科技发展的根基,特别是冲破西方技术封锁线,掌握核心技术。比如,我们高新技术产业的很多领域产品和技术都依赖进口,根基不稳;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忘本”的风险,在借鉴学习西方的思想理论的同时把中国自己的东西丢了。“强基计划”里专门提到培养“古文字学”方面的人才,其实就是在强调中国文脉的传承,就是在强调文理融合对于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们要在发展的同时,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好中国之基。 其次,指的是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之基。基础学科看起来不能直接应用,但它是比工程类、技术类学科更基础、更原始的东西。基础学科研究成果往往是本质性的、原理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揭示一些别人揭示不了的、解释不了的现象,发现一些别人未曾发现的规律。基础学科是许多高科技领域研究和发展的基石,许多高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都是基础学科研究领域创新成果的直接应用。 基础学科是*容易出原创性、原理性成果的,但是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持之以恒的研究积淀,而我们国家这些年来,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快,大众注意力集中在工程类、技术类等出成果相对比较快的领域,而需要多年研究才有可能出成果的基础学科领域的研究相对而言受关注程度不高。科研评价体系也往往更注重成果的数量,急功近利的倾向导致现在基础研究的水平较低,人才严重缺失。另外,在一些学科领域也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分,我们同样存在重视应用研究和研究成果转化利用而轻视基础研究的问题,这些领域的研究人员往往更多投身到了应用研究和开发方面。 再次,指的是基础研究人才之基。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强基计划”就是要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志趣、有天赋的优秀人才,经过若干年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承担起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满足基础研究的需要。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撑起基础研究的“蓝天”,才能使我国的基础研究迎头赶上。基础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寄希望于这批学生在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就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成果,我们又陷入了一个急功近利的怪圈。有一句话叫“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对于被选入“强基计划”的学生,要用心培养,坚持数年必有成果,不要指望在这个计划结束之后,马上会出现一批领军人才,其成效的显现需要一个过程,“强基计划”应该带来持续的力量,而不是短暂的昙花一现。“强基计划”主要是为这些未来的人才苗子奠定深厚广博的发展基础。 综合来看,“强基计划”是中国处在特殊的发展时期、结合国情制定的一个贯穿招生和培养全过程的整体的人才培养新体系。 “强基计划”的*大优势:招生和培养紧密结合 “强基计划”**次把招生和培养两个环节贯通,使人才“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有一条清晰的路径。以前的自主招生,对招进来的学生和其他学生采用相同的培养方式。而“强基计划”不仅重视招生环节,更重视培养环节,首次把这两个环节贯通起来,让通过“强基计划”进入高校的学生,不仅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更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他们是朝着做基础研究来的,就要让他们看到前沿,对前沿充满渴望,充满激情,然后再用一生的精力冲到*前头,成为这个领域的领跑者。 “强基计划”在招生环节,除了参考高考成绩之外,还引入了15%的多维度评价,并且采用“破格”录取的办法,给那些偏才、怪才们脱颖而出的机会。这15%的多维度评价和“破格”录取的招生办法,能让高中学校逐渐调整自己的学生培养模式。人无完人,用人要用其所长,科学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应该给偏才、怪才提供成长空间。我认识的好几个院士就没有上过中学,直接考上研究生,而且考的分数很高。这种人才不是我们传统的评价选拔体系里能够选出来的人才,我们应该关注这些人才。“强基计划”特别强调“多维度评价”,给高校15%的自主权,就是希望能把有特殊才能的人才选拔出来。“强基计划”才刚刚出台,它对基础教育的影响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它展现出了招生选拔的思想理念、方式方法的变化,将对未来基础教育的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强基计划”重视在培养环节发挥各高校的能动性,采用“一校一策”的机制。参与“强基计划”的各个学校,都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各尽所能,各显神通,力求把选拔出来的学生培养好。以清华的“五大书院”为例,就是希望加强通识教育,让学生在某一个宽泛的领域里面探索。“五大书院”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做这种基础性研究。 强基计划重在落地:执行中的几点建议 “强基计划”蓝图已经绘就,国家有关部门和参与高校一定要做好执行与落地。针对制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区,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评价改革不要“穿新鞋走老路”。首先,要科学理解和把握多维度评价的内涵。多维度评价绝不是多考几门课,多考几门课依然是应试套路,充其量体现的也只是“知识”一个维度。不要用这种简单的方式来处理,而要真正变成对思维品质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其次,要避免把“破格”等同于学科竞赛和其他社会上的评奖。“破格”的制度设计增加了在某方面有特殊天赋的孩子入选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把“破格”的资格与几大学科竞赛挂钩,就有很大的局限性。特殊人才是不是仅限于这几个类型?这几个类型的人才的能力是否只能通过学科竞赛才能体现出来?事实显然不是这样。 二是在培养环节要夯实基础,避免急功近利。“强基计划”提出“小班化、导师制、贯通式”的培养方式,但是我认为,对特殊人才的培养要更加个性化,力争做到“一人一策”,一群师父教出来一个高水平人才。除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建议加强学生品德、价值观方面的培养,让学生有服务于国家大战略的志向、境界和责任感、使命感。我们常说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红”在“专”前。这种使命感是内在动力之源,把这个发动机发动之后,就会有无穷的动力,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我们希望新一代年轻人具有研究“两弹一星”的科学家那样的奉献精神,在新时代担负起“强基”的使命,用自己的行动去诠释什么才是真正的奉献精神。 在培养上,不要过早分专业、过早地局限在某个狭窄的领域,要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理念来培养。学生入校后先接受通识教育,经过一段时间摸索之后找到自己*有天赋、*能够发挥潜能的方向。这样才能培养交叉融合型的人才,“强基计划”人才培养要有大融合观,不仅要相近的学科交叉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也应该交叉融合。 实施“强基计划”,教师要改变原来带本科生、硕士生的模式,变成指导者、帮助者、激发者。“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水平不一定要超过学生,关键是要为这些学生提供适于成长的氛围、环境和支持条件。怎么用现有的环境和条件,培养出远远超越自己的人才,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课题。 三是要做好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整体设计,不断总结改进。“强基计划”推行几年以后,应进行认真总结,特别是要好好总结招生环节的“多维度评价”和“破格”录取方面的创新探索、成功做法,梳理培养环节遇到的问题。“强基计划”进行几年以后应该对各高校的“一校一策”进行评价,加强对评价环节和培养环节的监督与指导,避免高校走入误区。 “强基计划”的任务不光是选才,还要引导高中的培养方式变革。多元评价、多维度评价,就是要引导学生在中学期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而且还要个性特长突出。作为一个人才培养计划,“强基计划”要承上启下,“承上”就是能够选对苗子,培养出高水平人才;“启下”就是要正确引导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对中学的教育发挥导向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改变当前基础教育人才选拔评价中的一些顽瘴痼疾。如果高校热热闹闹,中学风平浪静,那么“强基计划”的使命完成得就不够彻底。这是我担忧的地方。 “强基计划”对基础教育的导向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可能需要坚持3年、6年甚至12年。这批学生要培养好并在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同样也需要一个过程,还需要在制度设计上进行考虑。这批人将来走向社会,在国家层面,要用什么样的机制和平台来支撑他们的发展,给他们一个安定、宽松、可以进行基础研究的环境,让他们成为各领域的拔尖人才?如何引导他们到国家需要的关键领域发挥才干?强完“基”之后,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措施,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高中阶段是育苗,落实“强基计划”是育才,社会层面的磨炼与支撑则是化良材为栋梁。这些培养动作不连贯或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的话,都会影响*终的结果。
大夏书系·教育新思考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大夏书系 作者简介
王殿军,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 1997年获得北京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研究生工作组组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等职;2007年起担任清华附中校长;曾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师、中国当代教育名家等奖励和荣誉称号;同时担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家督学等社会职务。
- >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20.2¥32.0 - >
李白与唐代文化
李白与唐代文化
¥11.9¥29.8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6.3¥21.0 - >
姑妈的宝刀
姑妈的宝刀
¥9.0¥30.0 - >
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
¥15.1¥42.0 - >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31.9¥58.0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24.4¥49.8
-
谈文学
¥9¥20 -
秦朝其实很有趣
¥12.5¥35 -
莫泊桑短篇小说选-(全译本)
¥10.2¥24 -
不成问题的问题:中短篇小说集
¥14.2¥38 -
趣味力学
¥15.4¥42 -
名家经典:水浒传(上下册)
¥18.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