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俄创新经济发展及其经济增长效用比较研究

包邮 中俄创新经济发展及其经济增长效用比较研究

作者:许倩倩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8-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61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39.7(5.0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39.7(5.0折)定价  ¥7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暑期大促, 全场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俄创新经济发展及其经济增长效用比较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32477
  • 条形码:9787520332477 ; 978-7-5203-3247-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俄创新经济发展及其经济增长效用比较研究 本书特色

《中俄创新经济发展及其经济增长效用比较研究》致力于研究中国和俄罗斯创新经济发展及其经济增长效用,重点是在阐述两国各自创新经济发展及经济增长效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中俄创新经济发展及其经济增长效用比较研究》对于两国创新经济的描述主要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发展路径为主线,而经济增长效用主要研究创新经济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在技术创新方面,分别对中俄两国技术创新的发展背景、发展模式和创新经济模式的实现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中国和俄罗斯在发展技术创新方面的异质特点和共通之处。

中俄创新经济发展及其经济增长效用比较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致力于研究中国和俄罗斯创新经济发展及其经济增长效用,重点是在阐述两国各自创新经济发展及经济增长效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本书对于两国创新经济的描述主要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发展路径为主线,而经济增长效用主要研究创新经济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在技术创新方面,分别对中俄两国技术创新的发展背景、发展模式和创新经济模式的实现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中国和俄罗斯在发展技术创新方面的异质特点和共通之处。在创新制度方面,分别从两国创新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即创新政策、创新政策的推进方法和推进效果的角度加以阐述并比较分析创新政策效果,总结出典型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点。在中国和俄罗斯创新经济效用研究方面,运用了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的方法,能够更加直观的反映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中俄创新经济发展及其经济增长效用比较研究 目录

**章 导论
**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一 研究背景
二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 创新与技术创新
二 制度创新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主要创新
第五节 结构安排

第二章 创新理论及分析框架
**节 创新理论的发展
一 熊彼特的创新经济理论
二 创新理论的演化
第二节 分析框架

第三章 创新经济的提出及推进过程
**节 创新与经济增长——创新经济推进的原动力
一 创新的经济效应分析
二 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推进过程
一 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
二 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有效衔接
三 技术创新的推进过程
第三节 创新政策的推进过程
一 创新政策概述
二 创新政策的内涵
三 创新政策的特点、分类和主客体
四 创新政策的演进
五 创新政策理论模型
六 创新政策研究的发展

第四章 中俄技术创新发展路径比较
**节 中国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发展路径
一 中国技术创新发展概述
二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开展创新
三 创新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结合
四 中国技术创新的发展态势
五 中国企业在市场创新中面临的挑战及战略选择
第二节 俄罗斯技术创新发展路径
一 俄罗斯技术创新发展概况
二 俄罗斯技术创新基础与技术创新成果
第三节 中俄技术创新发展路径比较
一 中俄在技术创新发展背景上的比较
二 中俄在技术创新发展模式上的比较
三 中俄技术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比较

第五章 中俄创新政策比较
**节 中国和俄罗斯在创新政策演进方面的比较
一 中国创新政策的演进
二 俄罗斯创新政策的演进
三 小结
第二节 中国和俄罗斯在创新政策推进方法方面的比较
一 中国对于创新政策的推进方法
二 俄罗斯创新政策推进方法
三 小结

第六章 中俄技术创新经济绩效比较
**节 中国技术创新经济绩效分析
一 概述
二 中国技术创新经济绩效实证分析
第二节 俄罗斯技术创新经济绩效实证分析
一 数据的选择
二 建立模型和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中俄创新政策经济绩效比较
**节 中俄创新政策经济绩效实证分析
一 模型的建立
二 数据的选择
三 实证结果分析
第二节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中俄创新经济发展及其经济增长效用比较研究 节选

  《中俄创新经济发展及其经济增长效用比较研究》:  **次产业革命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以纺织机、蒸汽机和机器制造的发明、应用和发展为代表,它们开启了**次技术革命中的动力革命,使机械化大生产成为可能。在纺织机、蒸汽机和机器设备的广泛应用下,钢铁冶炼业和交通运输业得以迅速发展,人们将这一时期称为“蒸汽时代”。  其中棉织技术大约在1685年传人英国,但相比于棉织技术发达地区,英国当时的棉织技术还较落后,生产效率低下。为了提高棉织业的生产效率,提高棉织产品的竞争力,开始了一系列相关的技术创新。从1733年到1785年,飞梭、纺纱机、珍妮机、骡机相继被发明出来,初步完成了纺纱机的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纺织效率。但此时纺织业的技术革命还未完成,随着越来越先进的纺纱机器的出现,生产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棉纱的产量和成本大大降低,但棉纱只是中间产品,它的生产是为织布业提供原料。此时织布业相对较低的生产效率已经成为纺织业发展的“瓶颈”,所以从1785年起,人们将技术创新的注意力转移到了织布机的发明和改进方面,高效率织布机的发明标志着纺织业的技术革命基本完成。纺织业的机械化和技术革新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很快波及化工、冶金、机械制造等部门,掀起了机械化的浪潮。虽然纺纱机和纺织机的出现对技术革命乃至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这些机械设备的动力仍是人力或畜力等非机械化动力,动力的局限性严重影响了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此时蒸汽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蒸汽机*初是由法国物理学家巴本设计的,但不能投入实际应用。1698年,英国的托马斯发明了可以实际使用的蒸汽机,但使用范围非常窄,只能用于抽水作业。对蒸汽机真正进行划时代改革的是瓦特,他使蒸汽机的使用范围无限扩大,成为一种万能的动力机械。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彻底改变了社会生产中的技术基础,完成了人类生产手段从工具到机械的转变,引领了人类技术创新领域的革命性蜕变。蒸汽机的发明不仅引领了一场技术革命,也带动了与蒸汽机制造相关的产业部门的深刻变革,如各种机床、车床等的发明,并结合零部件互换原理,实现了零部件的批量生产,由此便可批量生产各种机械设备,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蒸汽机的发明使机械设备制造得到了快速发展,制造领域的相关技术创新也相当活跃,但是只有技术,没有生产要素的保障,也会阻碍机械设备生产的发展。而此时,对于机械设备制造业来说,*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就是钢铁,钢铁冶金技术为机械制造的发展和英国乃至世界的技术革命提供了前提。1735年,英国的亚伯拉罕·达比父子成功发明了由煤到焦炭再到铁的冶炼技术,并由此催生了之后炼钢和轧钢技术的发明。1788年,亨利发明了将蒸汽机作为动力的轧钢机,使钢材、钢板等可以大批量生产,为此时日益繁荣的铁路、航运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料。  随着技术革命的不断蔓延,制造业和商品市场的不断繁荣,如何运送大量的原材料和产品成为国内外市场共同面临的难题,此时对运输工具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在航运方面,以美国人发明的**艘蒸汽船作为开端,航运业不断发展,1812年,欧洲**条定期轮船航线的诞生,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航运业正式产生。在陆路运输方面,斯蒂芬森发明了人类历史上**台蒸汽机车,加之铁路运输成本低、运力大、利润高等特点,铁路运输很快成为工业化时代陆路运输的主要工具。  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如同核裂变一样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以蒸汽机动力为核心的技术体系的建立开启了近代工业化体系的进程。**次技术革命从英国兴起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进而蔓延到欧洲和北美,这些国家在吸收英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始了本国的技术革命。19世纪40年代前法国、德国、俄国和美国分别完成了本国的技术革命。**次技术革命为**次产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其巨大的技术成就为**次产业革命提供了原动力。  ……

中俄创新经济发展及其经济增长效用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

  许倩倩,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现为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产业转型、食品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多次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在CSSCI、EI、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