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中图网
官方微博
本类五星书更多>
-
>
(精)东北革命和抗日根据地货币研究
-
>
近代天津工业与企业制度
-
>
眉山金融论剑
-
>
图解资本论
-
>
金融炼金术(专业珍藏版)2021专业审订
-
>
认知世界的经济学
-
>
全球货币进化史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级差收入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63303
- 条形码:9787520363303 ; 978-7-5203-6330-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级差收入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遵循“命题提出—理论属性定位—实践机制分析—形成治理建议”的逻辑思路,在理论与现实的分析和对照中,层层递进式地回答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级差收入的三个核心问题,即“本质属性是什么?现实操作是怎么样的?下一步该如何发展和治理?在此逻辑下,本书形成了以马克思地租理论科学方法论为指导、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导向、以土地财政为切入点、以土地级差收入的理论建构为基础、以土地级差收入的关键机制为研究重心、以推动土地级差收入与城镇化融合发展为着眼的研究框架,并形成了对土地级差收入本质属性、生成与发展机制、量的理论测度、分配机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论证。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级差收入研究 目录
**章 绪论
**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一 以土地出让金为焦点的土地财政问题凸显
二 对土地出让金属性缺乏深入的学理剖析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第四节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启示
**节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基本体系
一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产生背景
二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内容体系
三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地位和价值
第二节 马克思级差地租理论的核心思想
一 级差地租的形式及内在关系
二 级差地租的数量及其计算方式
三 级差地租的占有关系及衍生的问题
第三节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方法论思想与启示
一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方法论思想
二 对本书的理论启示
第三章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级差收入的属性分析
**节 土地级差收入的内涵外延
一 土地级差收入的内涵
二 土地级差收入的外延
三 土地级差收入与地租等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节 城镇化与土地级差收入的关系
一 “产业-土地-人口”三维互动的城镇化
二 “产业-土地”维度的土地级差收入
三 “人口-土地”维度的土地级差收入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级差收入的演进轨迹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级差收入的发展阶段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级差收入的属性变迁
三 对探索土地级差收入属性的基本启示
第四节 土地级差收入的属性定位
一 明晰土地级差收入属性的价值意义
二 分析土地级差收入属性的具体情境
三 我国土地级差收入属性的理论定位
第四章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级差收入的生成与发展
**节 土地级差收入的生成机制
一 土地级差收入的生成逻辑
二 土地级差收入的生成条件
三 土地级差收入的生成过程
第二节 土地级差收入的强化机制
一 强化土地级差收入的利益逻辑
二 强化土地级差收入的动力机制
三 强化土地级差收入的宏观结果
第三节 土地级差收入的发展趋势
一 土地级差收入的演进规律
二 土地级差收入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级差收入量的理论测度
**节 土地级差收入量的总体发展特征
一 土地级差收入量的规模与结构特征
二 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关系特征
三 城镇化与土地级差收入量的关系总结
第二节 土地级差收入量的理论测度
一 土地级差收入量的计算办法
二 土地级差收入量的计算办法与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关系
三 理论测度土地级差收入量的具体维度
第三节 土地级差收入量的趋势预判
一 土地级差收入量面临传统增长压力
二 转型趋势下土地级差收入量的整体走向
第六章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级差收入的分配机制
**节 影响土地级差收入分配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一 需要高度重视土地级差收入的分配问题
二 要树立土地级差收入分配的利益共同体理念
三 土地级差收入分配要体现利益共同体的合理诉求
第二节 现行土地级差收入分配的机制、理念与效应
一 现行土地级差收入的分配机制
二 现行土地级差收入的分配理念
三 现行土地级差收入的分配效应
第三节 土地级差收入的分配悖论及其改革动向
一 土地级差收入的四重分配悖论
二 土地级差收入分配机制的改革动向
三 优化土地级差收入分配的理论方案
第七章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级差收入的治理体系
**节 土地级差收入的治理理念
一 坚守制度的根本性
二 明确价值的引领性
三 尊重规律的契合性
四 坚持视野的宏观整体性
第二节 土地级差收入的治理导向
一 树立“渐进式改革”的治理思维
二 体现“利益共同体”的新型利益观
三 坚持法律、政策、实践的三位一体方法
四 建构系统的土地级差收入治理目标
第三节 治理土地级差收入的关键路径
一 从“土地”功能的再认知中巩固治理之源
二 从土地级差收入的属性确认中厘清治理之惑
三 从土地级差收入的转型中找寻可持续路径
第四节 治理土地级差收入的政策建议
一 促进“产业-土地-人口”融合的政策建议
二 转变政府土地管理职能的政策建议
三 优化土地管理工作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创新之处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一 以土地出让金为焦点的土地财政问题凸显
二 对土地出让金属性缺乏深入的学理剖析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第四节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启示
**节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基本体系
一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产生背景
二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内容体系
三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地位和价值
第二节 马克思级差地租理论的核心思想
一 级差地租的形式及内在关系
二 级差地租的数量及其计算方式
三 级差地租的占有关系及衍生的问题
第三节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方法论思想与启示
一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方法论思想
二 对本书的理论启示
第三章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级差收入的属性分析
**节 土地级差收入的内涵外延
一 土地级差收入的内涵
二 土地级差收入的外延
三 土地级差收入与地租等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节 城镇化与土地级差收入的关系
一 “产业-土地-人口”三维互动的城镇化
二 “产业-土地”维度的土地级差收入
三 “人口-土地”维度的土地级差收入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级差收入的演进轨迹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级差收入的发展阶段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级差收入的属性变迁
三 对探索土地级差收入属性的基本启示
第四节 土地级差收入的属性定位
一 明晰土地级差收入属性的价值意义
二 分析土地级差收入属性的具体情境
三 我国土地级差收入属性的理论定位
第四章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级差收入的生成与发展
**节 土地级差收入的生成机制
一 土地级差收入的生成逻辑
二 土地级差收入的生成条件
三 土地级差收入的生成过程
第二节 土地级差收入的强化机制
一 强化土地级差收入的利益逻辑
二 强化土地级差收入的动力机制
三 强化土地级差收入的宏观结果
第三节 土地级差收入的发展趋势
一 土地级差收入的演进规律
二 土地级差收入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级差收入量的理论测度
**节 土地级差收入量的总体发展特征
一 土地级差收入量的规模与结构特征
二 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关系特征
三 城镇化与土地级差收入量的关系总结
第二节 土地级差收入量的理论测度
一 土地级差收入量的计算办法
二 土地级差收入量的计算办法与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关系
三 理论测度土地级差收入量的具体维度
第三节 土地级差收入量的趋势预判
一 土地级差收入量面临传统增长压力
二 转型趋势下土地级差收入量的整体走向
第六章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级差收入的分配机制
**节 影响土地级差收入分配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一 需要高度重视土地级差收入的分配问题
二 要树立土地级差收入分配的利益共同体理念
三 土地级差收入分配要体现利益共同体的合理诉求
第二节 现行土地级差收入分配的机制、理念与效应
一 现行土地级差收入的分配机制
二 现行土地级差收入的分配理念
三 现行土地级差收入的分配效应
第三节 土地级差收入的分配悖论及其改革动向
一 土地级差收入的四重分配悖论
二 土地级差收入分配机制的改革动向
三 优化土地级差收入分配的理论方案
第七章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级差收入的治理体系
**节 土地级差收入的治理理念
一 坚守制度的根本性
二 明确价值的引领性
三 尊重规律的契合性
四 坚持视野的宏观整体性
第二节 土地级差收入的治理导向
一 树立“渐进式改革”的治理思维
二 体现“利益共同体”的新型利益观
三 坚持法律、政策、实践的三位一体方法
四 建构系统的土地级差收入治理目标
第三节 治理土地级差收入的关键路径
一 从“土地”功能的再认知中巩固治理之源
二 从土地级差收入的属性确认中厘清治理之惑
三 从土地级差收入的转型中找寻可持续路径
第四节 治理土地级差收入的政策建议
一 促进“产业-土地-人口”融合的政策建议
二 转变政府土地管理职能的政策建议
三 优化土地管理工作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创新之处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全部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级差收入研究 作者简介
金栋昌,河北承德人,满族,博士,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师,长安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文化产业与管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等相关课题10余项,出版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并荣获陕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多项科研奖励。
书友推荐
- >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13.8¥32.0 - >
烟与镜
烟与镜
¥15.4¥48.0 - >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9.9¥23.0 - >
李白与唐代文化
李白与唐代文化
¥8.9¥29.8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6.9¥16.0 - >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
¥28.3¥39.8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13.0¥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