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 (一函2册)
-
>
方剂学
-
>
(精)河南古代医家经验辑
-
>
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珍藏版):医案摘奇·雪雅堂医案合集
-
>
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珍藏版):外科方外奇方
-
>
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珍藏版):用药禁忌书
-
>
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珍藏版):沈氏女科辑要笺疏
名老中医黄文政肾病证治精粹
¥60.1¥78.0杨霓芝名老中医查房实录
¥59.3¥79.0全国名老中医喻文球蛇伤临证治验
¥59.0¥88.0李鸿翔老中医临证集录
¥32.6¥48.0陶山医案:一名老中医毕生的临证精华
¥75.5¥98.0
陈美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集萃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3262262
- 条形码:9787513262262 ; 978-7-5132-6226-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陈美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集萃 内容简介
《陈美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集萃》为福建省名老中医陈美华教授的学术经验集。 陈美华教授精通经典,旁及诸家,论医见解独到,颇多妙谛;临床辨证明晰,理法俱备,用药轻灵,疗效卓著。 《陈美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集萃》分为三部分:专病论治,论述陈美华教授治疗心悸、胸痹心痛、心衰病、眩晕、中风、不寐的诊治及用药经验,其医案、处方、用药均有妙处;临证漫话,展示了作者别具一格的学术思想;经典探微,从经典到临证,知守善变,兼通诸家,融会贯通,并蓄其长,见解精到。 《陈美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集萃》理论联系实际,经典、临床并重,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中医临诊佳作,可供中医师临床参考,是广大中医工作者宝贵的学习资料。 陈美华,女,1944年出生,福建闽侯人。1969年于福建中医学院(现福建中医药大学)医疗专业本科六年制毕业,现任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陈美华教授大学毕业后曾到农村合作医疗站工作,1971年底调入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临床研究所,同时被派往协作单位福建协和医院心血管科,开展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参与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等相关多项科研课题协作。于1993年担任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兼任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心肺系病研究室主任。1994年兼任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1995年至2001年先后任院党委书记、党委书记兼院长、院长兼党委书记。 从1998年至今先后担任福建省第八届、第九届政协委员,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福建省分会老年医学专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中医人员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等职。 2004年,福建中医学院成立了中医传统师承班,陈美华教授被聘为首届指导老师,至今已培养了林俊超、谢保羡、谢胜伟、陈丽青、吴凯钦5位徒弟。2009年,陈美华老中医被聘为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指导的徒弟是陈娟、林菊珊两位副主任医师,目前每年都有研究生在跟师。 陈美华教授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四十余年,在临床上探讨中医各类心系病证的辨治规律,突出中医辨证施治的特色,体现中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理念。在实践中能熟练地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解决中医心病疑难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治疗胸痹心痛、胸闷、眩晕、心悸、心衰、失眠等各类心系病证。经验方“滋肾通脉胶囊”(治疗中老年肾虚高血压),“畅脉乐I号”“畅脉乐Ⅱ号”(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斑块形成),“健心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衰),现仍作为院内制剂使用。陈美华教授于1985年始受聘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全国胸痹急症协作组福建分组组长,积极开展多项科研课题协作,其中“心痛气雾剂临床与实验研究…‘心痛口服液临床与实验研究”分别获1987年度、1992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科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为省卫生厅重点专病,陈美华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曾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参加编写医学论著八部。
陈美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集萃 目录
陈美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集萃 节选
《陈美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集萃》:二、病因病机1.感受外邪心肌因血脉而相通,感受风寒湿、温热、疫毒之邪,肺之温热疫毒可乘之而人心,由卫气人营,正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耗伤心气心阴则心失所养而致心悸。2.惊恐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致心悸。3.饮食劳倦饮食不节,劳倦太过伤脾,忧思不解可致心气郁结,阴血暗耗,不能养心;脾虚升清降浊失常,痰湿内生,日久郁热生火,痰火扰心,心神失宁。4.久病年老久病失养、耗伤心之气阴,年老肾气虚弱,久病易及肾,气血阴阳亏乏,脏腑功能失调,致心神失养。心悸的发病,其病位在心,但涉及脾、肝、肾等诸脏。其病性以本虚标实为主,虚指五脏气、血、阴、阳的亏虚,实则多指痰饮、血瘀为患。陈美华教授认为心悸的病机虽变化多端,然总不离四脏,尤其是脾、肝、肾。因此临床上论治心悸时,倡导“不离于心,不止于心”,《景岳全书》所述“此心肝脾肾之气,名虽有异,而治有不可离者。凡治怔忡惊恐者,虽有心、脾、肝、肾之分,然阳绕乎阴,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气虚者,未有不因乎精”有异曲同工之妙。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津液输布之枢纽,脾与心有密切的联系。心在五行属火,脾属土,心与脾是母子相生关系,脾的运化有赖于心阳的温运,而心主血脉,则赖于脾的滋生。《素问·经脉别论》日:“食气人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脾胃升降如常,则水谷之精上可奉养心气,下可滋补真阴,充肾阳,上下交通,协调既济。脾胃失调,一则使心之气血失和,宗气匮乏,运血无力和心血亏虚,血不养心,心脉不利;二则使水液代谢失调,痰浊内生,痹阻心脉,或遏制胸阳,痰浊犯心,扰乱心神,而致心悸。故陈美华教授在临床治疗心悸中重视兼顾脾胃之本,在诊病时,重视舌诊,问其饮食,以察脾胃之强弱,用药时佐以理气健脾化湿之品以顾护脾胃之气。肝主藏血,是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重要脏器;心主行血,为一身血液运行的枢纽。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心藏神,主宰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维护精神情志的舒畅。心肝两脏,相互为用,共同维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血证论》曰:“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心、肝两脏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故若情志不遂,肝失调达,气机阻滞,易致气郁、气滞。“气为血之帅”,心血的运行赖气的推动、温煦,气行不利,血行不畅,则出现心悸。其病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肝郁血虚,心失所养心主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血量。心肝之间存在着母子相生的关系,心肝相互协调,则肝有所藏,心有所主,脉道充盈,气血运行有序,机体功能正常。若情志不遂,气机郁滞,则肝失其条达之性,肝气有余,肝血不足,母不生子,心脉空虚,血运失常,则不能养心。即所谓的“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2.肝郁血滞,心脉痹阻《医碥·肝脏论》曰:“肝者,凝血之本。”肝失疏泄,则肝郁血滞,脉道不利,心络为瘀血滞涩,痹阻不通。3.肝郁化火,痰火扰心心属火,肝属木,心肝之间为母子关系。母病及子,若郁怒忧思伤肝,肝失疏泄,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灼津凝痰,痰火扰心。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阴阳之根,元阴元阳所寄之处。五脏六腑之阴阳均有赖肾阴、肾阳的资助和生发。心为火脏,居于上而属阳,以降为顺;肾为水脏,居于下而属阴,以升为和。若心肾不交,阴阳水火既济失调,心火偏亢于上则可造成心悸。肾精亏虚,则心血不充,心脉失养;肾阳不足,心阳亦弱,鼓动无力,均可发心悸。……
陈美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集萃 作者简介
严萍,中医内科学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第三批省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现任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福建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首届心力衰竭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福建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主任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首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
齐氏医话医案集-(赠光盘)
¥14.8¥40 -
伤寒论
¥12.7¥13 -
一学就会艾灸疗法治百病
¥6.3¥10 -
一本书了解荨麻疹
¥16.4¥38 -
孙重三小儿推拿
¥13.9¥36 -
神奇的中医外治
¥18.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