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先秦儒家情本教育思想研究

先秦儒家情本教育思想研究

作者:潘端伟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1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14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56.9(7.3折) 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先秦儒家情本教育思想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313226686
  • 条形码:9787313226686 ; 978-7-313-22668-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先秦儒家情本教育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先秦儒家情本教育思想研究》通过对先秦儒家经典的解读和分析,提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内在理论以“情本”为核心,重感情、重主体、重内心、重实践、重相对、重现实、重多样,强调整体性和关联性,发展人格是通过把个体中普遍存在的情感一体化,从而达到某种相互依赖性,而*终指向人格的养成、社会秩序的和谐。这一理念区别于西方重理性、重逻辑、重思辨、重绝对、重本质、重规律的“知本”教育思想。《先秦儒家情本教育思想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先秦儒家的教育范式,即“诗”“礼”“乐”三个阶段的递进,人的情感、人性其中得以表现、体悟、生成、升华,人的生命教育也得以完成。

先秦儒家情本教育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先秦儒家经典的解读和分析,提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内在理论以“情本”为核心,重感情、重主体、重内心、重实践、重相对、重现实、重多样,强调整体性和关联性,发展人格是通过把个体中普遍存在的情感一体化,从而达到某种相互依赖性,而很终指向人格的养成、社会秩序的和谐。这一理念区别于西方重理性、重逻辑、重思辨、重保证、重本质、重规律的“知本”教育思想。本书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先秦儒家的教育范式,即“诗”“礼”“乐”三个阶段的递进,人的情感、人性其中得以表现、体悟、生成、升华,人的生命教育也得以完成。

先秦儒家情本教育思想研究 目录

**章 绪论
一、缘起与意义
二、现实与历史
三、概念解析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难点

第二章 先秦儒家情本思想产生的基础
一、历史基础:人文主义的滥觞
二、思维基础:原始思维的肌理
三、思想基础:宇宙生命观的确立
四、由天到人:先秦儒家的突破

第三章 释“情”与“情本”
一、释“情”
二、释“情本”

第四章 先秦儒家情本思想体系
一、现世的宇宙观
二、系统的情感观
三、内生的主体观
四、整体的思维观

第五章 先秦儒家情本思想的特点
一、率性
二、境遇
三、践履

第六章 先秦儒家情本教育范式
一、情本教育范式的提出
二、仁者,人也
三、兴于诗
四、立于礼
五、成于乐
六、范式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先秦儒家情本教育思想研究 节选

  《先秦儒家情本教育思想研究》:  先秦的宇宙生命观是先秦学术的思想基础。紧跟这种思想基础,往下要追问的就是“天人关系”问题。有什么样的宇宙生命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天人关系。到了孔子时期,孔子进一步创造性地发展了这种关系,完善了“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1989年9月,钱穆先生口述《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之贡献》一文,认为“天人合一”观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对天人关系的不同认识,形成了各家学派的分野,而先秦诸子的天人观是建立在漫长的远古天帝崇拜的基础上的。这是先秦儒家对传统天人观的突破,也是儒家自身的突破。  (一)先秦天人观的演变  1.由“帝”到“天”——周对殷的突破  考察殷周文献,先民并不是一开始就把“天”作为对至高无上的权威的称呼。殷商人崇拜的是“上帝鬼神”。《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当时的宗教信仰具有原始的自然崇拜的印记。殷商的卜辞中经常出现“帝”,“帝”可以令风雨,可以福王、佐王,也可以作王祸,还可以干涉战争等人世间的种种事件。这就是殷人心中的那个“至上神”。据学者考证,“帝”作为至上神出现在卜辞和殷末金文中就有二百多次,而在众多的甲骨文字中,作为至上神称谓的“天”字一次也没有出现过①。“天”作为至上神也曾出现于一些殷代旧典籍中,如《尚书·商书》《诗经·商颂》等,但一般认为这些文献多是后世传抄或追录的东西,其所用的语言文字、所持的思想观念,很可能打上了传抄、追录时代的印记,所以“真伪难分,时代混沌,不能作为真正的科学研究的素材”②。郭沫若先生在《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一文中说:“这儿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便是卜辞称至上神为帝,为上帝,但决不曾称之为天。天字本来是有的,如象大戊称之为‘天戊’,大邑商称之为‘天邑商’,都是把天当为了大字的同义语……天字在初本没有什么神秘的意思,连《说文》所说的‘从一大’,都是臆说。卜辞既不称至上神为天,那么至上神称天的办法一定是后起的,至少当得在武丁以后。我们可以拿这来做一个标准,凡是殷代的旧有的典籍如果有对至上神称天的地方,都是不能信任的东西。那样的典籍,《诗经》中有《商颂》,在《尚书》中有《商书》。因此,殷人所尊奉的至上神是‘帝’不是‘天’。”殷人为什么用“帝”字?很多学者包括郭沫若有专门研究,此处限于篇幅不赘述。  殷人将天命寄托在以“帝”为代表的至上神上。这个“帝”也是其祖先。殷人认为祖先、先公先王的祖灵能够保佑后世子孙,理应受到尊崇。所以,殷人的祭祀极为隆重复杂。殷人认为,“帝”与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人们必须按照“帝”的旨意行事,而与“帝”感应的方式是占卜。“帝”是宇宙*高主宰,决定人世间的一切,人们只能屈从。殷统治者也将自己的统治权归为“帝”的赋予,下民是不能改变的。而先民由于把握自然以及自身命运的力量的微弱,也自然而然将这种“帝”的力量转化为“命”。殷商统治者重鬼神而轻人事,这是它灭亡的直接原因。  周人取代了殷人,也扬弃了殷人的文化。“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从两周金文和文献来看,出现了“帝”“天”并用的现象。  之所以出现“帝”“天”并用的现象,一是因为周毕竟曾是殷商的臣属,不可避免地受殷商文化的影响。殷商之所以能取代夏,并统领各部,其文化在当时肯定有先进性和代表性。周为殷人臣属,《史记·殷本纪》记载,周文王为商纣王三公之一,纣王赐命“西伯”。《诗经·大雅·大明》云:“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日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文王的母亲就是殷人。“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论语·泰伯》)周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化上,都曾以殷商为学习对象。所以,周人很可能也真心信奉过“帝”,但其本民族也发展出了自己的“天”的观念。  ……

先秦儒家情本教育思想研究 作者简介

  潘端伟,江苏赣榆人,教育学博士,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现供职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中文教研室负责人。主要致力于教育学、汉语言、文艺学、美学与美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