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五星书更多>
-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化机制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0883507
- 条形码:9787510883507 ; 978-7-5108-8350-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化机制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归纳提炼出古代文学经典化机制建构中不同层面的若干构成要素, 分类筛选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学作品, 从文学、政治、教育、道德、经济、文化传播、学术研究乃至宗教等不同领域切入, 分别论析诸种要素的基本特质及其具体运作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化机制研究 目录
绪 论
章 创作者的杰出贡献——文学经典生成的起点
节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本质规定性的基本构成
第二节 历史淘选中经典本质规定性的呈现
第二章 国家政治权力的强势介入——从个人表达到国家意志
节 国家政治权力介入的双重效应与经典作家的创作活动
第二节 尊“诗”为经:国家意志的表达与《诗三百》的经典化
第三节 由人而圣:国家权力的介入与关羽经典形象的神圣化
第三章 崇高人格的深度映照——从自我心灵的艺术写照到后世作家群体的效仿对象
节 道德话语体系与经典评价体系的建构
第二节 忠臣品格的历史效应与《离骚》经典化的道德路径
第三节 隐士的高尚情怀与陶渊明诗文经典化的道德机制
第四章 教育子系统的机制运作——从作家到受众的培养 从学文教材到文学经典
节 传统教育与经典作家的成长
第二节 蒙学阶段的文学教育与文学经典化
第三节 应试阶段的文学教育与文学的经典化
第五章 名人效应的广泛辐射——从个体创作到经典范本
节 名人写作与文学经典的生成:以蔡琰《胡笳十八拍》为考察中心
第二节 名人品评与文学经典的生成:以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为考察中心
第三节 名人好尚与文学经典的生成:以王羲之《兰亭集序》为考察中心
第四节 名人赏读与经典文本的变异:以陶渊明《饮酒》其五为考察中心
第五节 名人效应并非文学经典化的必然路径
第六章 历代选家与文学批评家的坚实支撑——从一己之得的表达到文学经典化路径的拓展
节 精选佳篇 树立样板:《文选》与古代文学的经典化
第二节 经典遴选 倡导新变:《玉台新咏》与古代文学的经典化
第三节 推崇诗圣高尚人格 品味诗史艺术魅力:宋代诗话家对杜甫诗歌经典化路径的拓展
第四节 发掘原创魅力 树立文学经典:明代小说评点与《水浒传》的文学经典生成
第七章 经济力量的有效助推——从提高经典产生的概率到拓展经典传播的市场效应
节 经济的发展与文学经典产生概率的提高
第二节 文化市场的形成与文学经典的传播
第八章 文学转型的现代阐释——从经典文本阐释系统的重建到经典路径的现代开拓
节 学术研究的现代转型与古代文学经典化机制的重建
第二节 文学话语的转换与叙事文学经典化路径的拓展
第九章 古代文学经典化机制运作的规律与特点(上)——多元建构 各司其职 互渗借力 彼此制约
节 文学经典生成初始阶段机制运作的多元建构
第二节 经典文本传播阶段机制运作的多元建构
第十章 古代文学经典化机制运作的规律与特点(下)——随时而变 自我调整 更新超越 路径延伸
节 古典时期经典化机制的局部调整与经典效应的时代差异
第二节 文化重大变革时期经典化机制的重大调整与经典效应的时代差异
余 论 新世纪古代文学经典化的新特点
参考文献
后 记
章 创作者的杰出贡献——文学经典生成的起点
节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本质规定性的基本构成
第二节 历史淘选中经典本质规定性的呈现
第二章 国家政治权力的强势介入——从个人表达到国家意志
节 国家政治权力介入的双重效应与经典作家的创作活动
第二节 尊“诗”为经:国家意志的表达与《诗三百》的经典化
第三节 由人而圣:国家权力的介入与关羽经典形象的神圣化
第三章 崇高人格的深度映照——从自我心灵的艺术写照到后世作家群体的效仿对象
节 道德话语体系与经典评价体系的建构
第二节 忠臣品格的历史效应与《离骚》经典化的道德路径
第三节 隐士的高尚情怀与陶渊明诗文经典化的道德机制
第四章 教育子系统的机制运作——从作家到受众的培养 从学文教材到文学经典
节 传统教育与经典作家的成长
第二节 蒙学阶段的文学教育与文学经典化
第三节 应试阶段的文学教育与文学的经典化
第五章 名人效应的广泛辐射——从个体创作到经典范本
节 名人写作与文学经典的生成:以蔡琰《胡笳十八拍》为考察中心
第二节 名人品评与文学经典的生成:以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为考察中心
第三节 名人好尚与文学经典的生成:以王羲之《兰亭集序》为考察中心
第四节 名人赏读与经典文本的变异:以陶渊明《饮酒》其五为考察中心
第五节 名人效应并非文学经典化的必然路径
第六章 历代选家与文学批评家的坚实支撑——从一己之得的表达到文学经典化路径的拓展
节 精选佳篇 树立样板:《文选》与古代文学的经典化
第二节 经典遴选 倡导新变:《玉台新咏》与古代文学的经典化
第三节 推崇诗圣高尚人格 品味诗史艺术魅力:宋代诗话家对杜甫诗歌经典化路径的拓展
第四节 发掘原创魅力 树立文学经典:明代小说评点与《水浒传》的文学经典生成
第七章 经济力量的有效助推——从提高经典产生的概率到拓展经典传播的市场效应
节 经济的发展与文学经典产生概率的提高
第二节 文化市场的形成与文学经典的传播
第八章 文学转型的现代阐释——从经典文本阐释系统的重建到经典路径的现代开拓
节 学术研究的现代转型与古代文学经典化机制的重建
第二节 文学话语的转换与叙事文学经典化路径的拓展
第九章 古代文学经典化机制运作的规律与特点(上)——多元建构 各司其职 互渗借力 彼此制约
节 文学经典生成初始阶段机制运作的多元建构
第二节 经典文本传播阶段机制运作的多元建构
第十章 古代文学经典化机制运作的规律与特点(下)——随时而变 自我调整 更新超越 路径延伸
节 古典时期经典化机制的局部调整与经典效应的时代差异
第二节 文化重大变革时期经典化机制的重大调整与经典效应的时代差异
余 论 新世纪古代文学经典化的新特点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全部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化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
周晓琳,女,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跨学科研究。与刘玉平(男,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在学术研究中长期合作,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 项、教育部规划项目1 项、省级科研项目3 项、厅级项目2 项,共同出版的学术专著有《艺术的幽思——琴棋书画》(四川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学的伦理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作家的文化心态》(巴蜀书社)、《中国古代文学女性形象》(作家出版社)、《空间与审美——文化地理视域中的中国古代文学》(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城市文学史》(人民出版社)。先后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二等奖3 次,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三等奖1 次,四川省社科联很好成果奖1 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
文学常识二十二讲
¥15.4¥42 -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16.4¥45 -
中国小说史略
¥9.9¥35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3.8¥32 -
鲁迅的微博
¥9.4¥20 -
挑选缪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奇幻故事集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