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新时期文学观念的历史演进

新时期文学观念的历史演进

作者:范立红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1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42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0.6(4.3折) 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新时期文学观念的历史演进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519151
  • 条形码:9787520519151 ; 978-7-5205-1915-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新时期文学观念的历史演进 内容简介

  限于个人能力、精力和资料等因素的制约,《新时期文学观念的历史演进》并不追求作为一部文学思潮史的全面与系统,而着眼于一定时代文化环境中“人”的观念的嬗变来认识新时期以来文学观念的发展、演变历程,这是笔者在书中认识新时期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一个基本视角。着重对新时期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思潮进行考察,厘清它们关于“人”的价值和命运的一般观念,以寻找新时期文学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脉络,实现对新时期文学思潮发展、演变历程的整体把握。同时,以此为基础,对代表着传统文学观念的两个重要文学理论范畴——“典型”及“现实主义”在新时期文学中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讨论,使我们对于新时期文学观念的演进过程这一问题的认识更为全面。

新时期文学观念的历史演进 目录

引论 关于新时期文学思潮内在发展逻辑的思考
**章 “朦胧诗”现象与文学的回归
第二章 个人的价值与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统一——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
第三章 寻根:走向更为广阔的历史文化时空
第四章 20世纪80年代先锋小说创作思潮的历史价值
第五章 反叛与颠覆:作为“第三代诗”的文化选择
第六章 莫言小说与新时期文学的历史文化氛围
第七章 新写实:走向人的感性生存
第八章 王朔现象:在对“习惯”认识的颠覆中回归真实
第九章 欲望叙事:从新历史主义、新状态文学到“私人化”写作——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文学思潮的价值取向
第十章 关于“新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总体评价
第十一章 在“生命意识”的张扬与“身体写作”之间
第十二章 媒介变革背景下网络文学价值取向的形成及表现
第十三章 “典型”在新时期文学中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可能
第十四章 现实主义在新时期文学中的深化发展
第十五章 理想的崛起与沉落
——新时期文学关于人的价值的探索历程
余论 德性之后与追寻德性
——从麦金太尔的“德性论”看新时期文学的价值冲突
后记
展开全部

新时期文学观念的历史演进 节选

  《新时期文学观念的历史演进》:  就反思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上的历史地位而言,它是伤痕文学的深入和发展,它承接着伤痕文学的思想路线,对苦难的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这一反思过程中,文学走向了对于人的情感和心灵的关注,重新确立起“人”在文学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在对于“人”的价值的认识方面,无论是伤痕文学还是反思文学,作家们都是把“人”的价值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强烈的家国意识和道义担当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学关于“人”的认识的一个基本方面。  新时期文学发端之初,它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如果说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是顺应了拨乱反正的政治环境的历史要求而产生的话,那么改革文学的兴起则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所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政策的热烈回应。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刚在政治生活领域拨乱反正的中国百废待兴,改革成为全国上下的共同要求。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一大批作家顺应了这一历史性要求,自觉地为改革开放鸣锣开道,形成了一次以反映改革为主题的文学潮流。其中,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柯云路的《三千万》《新星》、水运宪的《祸起萧墙》、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一大批小说作品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些作品对工业和城市领域正在进行的改革做出了迅速、及时的反应,塑造了一批寄寓着作家理想观念的“改革英雄”形象。这些改革英雄站在历史的潮头,他们既体现着当时人们的改革理想,也体现着作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人”的价值和命运的认识。这些改革者大多担任企业、党政机关主要领导人的职务,他们历经磨难,有着强烈的改革意识。在相关作品中,他们往往临危受命,被置身于一个困难重重、百废待兴的环境中,却能够以一种一往无前、摧枯拉朽的气势推动改革。应当注意到,改革文学更多地代表着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会渴望变革的共同要求,而这一时期,中国经济领域的改革方兴未艾,未进入到实质性阶段。改革文学所表现出来的,是整个民族的改革要求和改革理想,因此,它具有强烈的理想化的特点。“《乔厂长上任记》是‘逼’出来的。是被生活逼出来的,是被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对‘四化’的责任感‘逼’出来的。”①蒋子龙的这段话很准确地反映出改革文学产生的时代环境。  与反映工业领域的改革的作品相呼应,张一弓的《黑娃照相》、何士光的《乡场上》、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也表现出了作家对于以推行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的历史必然性的认识。  ……

新时期文学观念的历史演进 作者简介

  范立红,生于1968年1月,贵州省毕节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200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现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长期从事文艺学及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文学评论》丛刊、《广西社会科学》《湖北社会科学》《文艺评论》《学术探索》《北方论丛》等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科研成果曾多次获地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