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儒家文学史纲

儒家文学史纲

作者:黄玉刚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8-01
开本: 16开 页数: 345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32.2(4.7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48.3(7.1折)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儒家文学史纲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0728585
  • 条形码:9787550728585 ; 978-7-5507-2858-5
  • 装帧:80g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儒家文学史纲 本书特色

《儒学文学史纲》以儒学为行文脉络重新梳理中国文学史,并对儒学与文学的未来进行展望,是开风气之先的著作。

儒家文学史纲 内容简介

《儒家文学史纲》先以绪论与导论两部分内容,明确儒学、儒学审美理论以及中国文学三者之界定;其中导论部分,分别从儒学的审美德性论、审美活动论以及审美教化论等三个层次来概述儒家的文学理论与思想,这是书稿梳理中国文学史的理论基础,亦是中国文学史或明或暗所呈现出来的美学面貌。 与学界“三古七段”的文学史时代断限划分不同,此书将整个中国文学史划分为先秦时代之文学、经学时代之文学、玄学佛学时代之文学、理学时代之文学、近代以来之文学等五部分,这显然是基于儒学思想史的划分,如先秦时代之文学与经学时代之文学,二者之不同根本在于原儒向汉儒之转变,所以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面貌;又如玄学佛学时代之文学,届时汉儒式微而玄学佛学兴盛,所以学界论述此断限之文学时,重点无不置于玄学佛学之语境下,但黄玉顺先生则指出,且不说建安风骨表现出强烈的儒家关注现实之精神,就连田园诗代表陶渊明,在其充满道家思想《归去来兮辞》之中无不儒家思想的影子;*为典型的无疑是理学时代之文学,直接打出“文以载道”的旗帜,这不仅呼应原儒时代的“文质之辨”,而且深化了质在文先、道(儒家思想)为文本的文论思想;等等。

儒家文学史纲 目录


目?? 录

绪?? 论 …………………………………………………………………………… 2

一、我们今天对儒学所应持的态度 ………………………………… 2

二、儒学的本质 ……………………………………………………… 4

三、儒学的要义 ……………………………………………………… 5

四、“儒学”与“中国文学”的界定 ……………………………… 8

五、儒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 ………………………………………… 11

导?? 论 …………………………………………………………………………… 14

**节 儒学的审美德性论 ………………………………………… 14

一、得天为性 ………………………………………………………… 15

二、爱美之情 ………………………………………………………… 20

三、赋诗作乐 ………………………………………………………… 23

第二节 儒学的审美活动论 ………………………………………… 29

一、率性为道 ………………………………………………………… 29

二、求美之意 ………………………………………………………… 33

三、兴诗成乐 ………………………………………………………… 38

第三节 儒学的审美教化论 ………………………………………… 43

一、修道为教 ………………………………………………………… 43

二、审美之知 ………………………………………………………… 48

三、诗教乐化 ………………………………………………………… 52

**章?? 先秦时代的儒家文学……………………………………………… 60

**节 儒学的酝酿与文学的兴起 ………………………………… 60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中国文学的诞生 …………………………… 60

二、《诗经》与《书经》 …………………………………………… 71

三、儒家哲学的原始文本与儒家美学的初步孕育 ………………… 77

第二节 儒学的诞生与文学的早期发展 …………………………… 86

一、春秋思潮与文学潮流 …………………………………………… 86

二、孔子与儒学 ……………………………………………………… 92

三、孔门高徒与儒家文学 …………………………………………… 96

第三节 儒学的早期发展与文学的初步繁荣 ……………………… 99

一、诸子的百家争鸣与文学的百花齐放 …………………………… 99

二、子思、孟轲与文学 …………………………………………… 102

三、荀卿与《易传》的文学成就 ………………………………… 109

第二章?? 经学时代的儒家文学…………………………………………… 118

**节 儒学的时代转换与文学的时代特征 …………………… 118

一、学术的嬗变 …………………………………………………… 118

二、经学的兴起 …………………………………………………… 119

三、儒学的变换 …………………………………………………… 122

第二节 儒学与汉代文学理论 …………………………………… 123

一、儒学与汉代诗学 ……………………………………………… 123

二、儒学与汉代美学 ……………………………………………… 126

三、儒学与汉代文论 ……………………………………………… 131

第三节 儒学与汉代文学创作 …………………………………… 137

一、儒学与汉代散文 ……………………………………………… 137

二、儒学与汉代辞赋 ……………………………………………… 143

三、儒学与汉代诗歌 ……………………………………………… 147

第三章?? 玄学佛学时代的儒家文学 …………………………………… 154

**节 魏晋玄学与文学 ………………………………………… 154

一、玄学与儒学 …………………………………………………… 154

二、玄学与文学理论 ……………………………………………… 156

三、玄学与文学创作 ……………………………………………… 161

第二节 南北思潮与文学 ………………………………………… 179

一、南北学风 ……………………………………………………… 179

二、南北文学理论 ………………………………………………… 181

三、南北文学创作 ………………………………………………… 189

第三节 隋唐文学 ………………………………………………… 197

一、儒学与佛学 …………………………………………………… 197

二、隋唐文学理论 ………………………………………………… 198

三、隋唐文学创作 ………………………………………………… 205

第四章?? 理学时代的儒家文学…………………………………………… 234

**节 宋元儒学与文学 ………………………………………… 235

一、宋元儒学与理学 ……………………………………………… 235

二、宋元儒学与文学理论 ………………………………………… 238

三、宋元儒学与文学创作 ………………………………………… 245

第二节 明代儒学与文学 ………………………………………… 260

一、明代儒学 ……………………………………………………… 260

二、明代儒家文学理论 …………………………………………… 264

三、明代儒家文学创作 …………………………………………… 268

第三节 清代儒学与文学 ………………………………………… 281

一、清代理学与朴学 ……………………………………………… 281

二、清代儒学与文学理论 ………………………………………… 282

三、清代儒学与文学创作 ………………………………………… 287

第五章?? 近代以来的儒家文学…………………………………………… 300

**节 儒学与近代文学 ………………………………………… 300

一、洋务时期的儒学与文学 ……………………………………… 300

二、维新时期的儒学与文学 ……………………………………… 307

三、民主革命时期的儒学与文学 ………………………………… 314

第二节 儒学与现代文学 ………………………………………… 323

一、“五四”时期的儒学与文学 ………………………………… 325

二、“五四”以后的儒学与文学 ………………………………… 331

三、抗战以来的儒学与文学 ……………………………………… 335

第三节 儒学与当代文学 ………………………………………… 340

一、中国的儒学与文学 …………………………………………… 340

二、中国港台地区及海外的儒学与文学 ………………………… 341

三、儒学与文学的未来展望 ……………………………………… 341

主要参考书目 ……………………………………………………………… 343

后?? 记



展开全部

儒家文学史纲 节选

**章?? 先秦时代的儒家文学 **节?? 儒学的酝酿与文学的兴起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中国文学的诞生 中国文学的起源与中华文明的诞生是同时发生的,正如沈约所说:“歌咏 所兴,宜自生民始也。”[1] 或者更确切地说,中国文学的起源与中华文明的诞生是同一的。所谓同一,是说人类文明在其发轫之初是浑然一体而不可分割的,不仅文学、艺术、道德、宗教、“科学”、技术等等所谓精神文化是尚未分化的同一体,而且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也是尚未分化的同一体。人类文明的进步的一个体现,就是文明形式的逐渐分化,犹如从一条主根生长出繁复的根系。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可以专事精神生产活动了,精神文化形式才渐次从物质文化形式当中分化独立出来。 但这种从同一的文化中分化独立出来的精神文化形式,本身也还是尚未分化的、浑然一体的形态。这种唯一的精神文化形式既是人们赖以支配自然力的“科技”,也是赖以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政治伦理、道德规范、宗教信仰,又是寄托情感的文学艺术。若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它什么都是,也可以说它什么也不是。例如《吕氏春秋·古乐》记载: [1] 《宋书·谢灵运传论》。 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 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 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作以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 *初的这种音乐是“以祭上帝”的,与宗教有关。又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者,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里的舞蹈乃是作为一种疏导水道、治疗民疾的巫术。又 如《礼记·王制》载:“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国语·周语》记召公说: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所以《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这讲的是政治功能了。 中国早期的这种整一的精神文化形态就是所谓“礼乐”文化。“礼乐”往往合称,如孔子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1] 荀子说:“贵礼乐而贱邪音。”[2]“礼乐”之所以合称,是因为它本来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这“一个东西”也就是中国先民的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生活;而其“两个方面”,即 礼”和“乐”。“礼乐”合称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儒家看来,它们具有一致的政治伦理功能。例如《礼记·乐记》认为:“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汉书·礼乐志》说:“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这就是说,一切政治的当务之急就是“礼乐”。又说:“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这就是说,礼乐是对天生性情的节制。 当然,礼和乐毕竟是有所不同的。区别在于:礼以别异,乐以和同。但两 [1] 《论语·子路》。 [2] 《荀子·乐论》。 者又须臾不可离异,这就正如阮籍所说:“刑教一体,礼乐外内”;“刑弛则教不独行,礼废则乐无所立。”[1] 礼和乐既有区别的一面,又有共通的一面,我们先来看以下一些比较典型的说法: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2]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3] 夫礼,所以整民也。[4] 礼者,养也。[5]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6]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7] 礼也者,理也。[8] 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 治政安君也。[9] 礼者,敬而已矣。[10] 夫礼,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11] 礼谓之天理之节文者,盖天下皆有当然之理,但此理无形无影,故作此礼文,画出一个天理与人看,教有规矩,可以凭据,故谓之天理之节文。[12] 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13] 乐者,通伦理者也。[14] 乐者,所以崇和顺,比物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 [1] 阮籍:《乐论》。 [2] 许慎 :《说文解字·示部》。 [3] 《左传·隐公十一年》。 [4] 《左传·庄公二十三年》。 [5] 《荀子·礼论》。 [6] 《荀子·劝学》。 [7] 《礼记·曲礼》。 [8] 《礼记·仲尼燕居》。 [9] 《礼记·礼运》。 [10] 《孝经·广要道章》。 [11] 李觏:《礼论**》。 [12] 《朱子语类》卷四十二。 [13] 《荀子·乐论》。 [14] 《礼记·乐记》。 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意也。[1] 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2] 可见礼和乐有许多共同的功能,两者相辅相成。 不论“礼”还是“乐”,都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精神、思想、观念的层面; 仪式、制度形式的层面;器物的层面。其中每一个层面,礼和乐都是有分有合的。 从此表可见,中国文学艺术*初的形式,就是内在于这种同一的“礼乐” 精神文化形式中的:“乐的观念”就是*早的美学、文艺理论;“乐仪”就是*早的文艺活动实践;“乐器”就是*早的音乐舞蹈器材。迄今所知的*早的记载,见于《尚书·尧典》: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其中“直而温……简而无傲”就是乐的观念;“诗言志……律和声”“百兽率舞”就是乐仪;“拊石”就是乐器。此“石”既是乐器,也是一类礼器; 而其歌舞既是乐仪,也是一种礼仪。显而易见,此中与“文学”*切近的就是“乐仪”当中的“诗”“歌”,与“音乐”*切近的就是其中的“声”“律”。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了一种早期的伴以舞蹈的组歌或者组诗: [1] 《白虎通·礼乐》。 [2] 阮籍:《乐论》。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 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用今天的形式标准来衡量,我们可以从这种同一的精神文明形式中分析出的“文学”形式,*明显突出的就是歌谣和神话。 中国*初的神话传说流传下来的不多,保留在《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等书里。这些神话传说正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所载的神话传说一样,并非我们今天所谓的一种“文学作品”。它的基本功能是“生活的教科书”。 兹举几例: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 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1]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 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 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2]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脩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 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脩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于是天下广狭、险易、远近,始有道里。[3] [1] 《吕氏春秋·音初》。 [2] 《淮南子·览冥训》。 [3] 《淮南子·本经训》。 另外一种*初的更为重要的文学形式或者精神文明形式,则是诗歌或者歌谣。它除了具有神话传说一样的功能,还有寄托、抒发思想感情的功能。我们今天尚能见到的*初的歌谣已经很少了,它们散见于仅存的几部*古老的文献当中。例如《尚书·益稷》记载: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 让,下管鼗(t1o)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 凤皇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帝(舜)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几。”乃歌曰:“股肱喜哉, 元首起哉,百工熙哉!” 皋陶拜手稽首,飏言曰:“念哉!率作兴事,慎乃宪。钦哉!屡省乃成。 钦哉!”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又歌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 帝曰:“俞!往,钦哉!” 这首歌总共有三节,句式相当整齐。 ……

儒家文学史纲 作者简介

黄玉顺,1957年生于成都,汉族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师从蒙培元先生。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同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等职。 先生长期致力于儒家哲学、儒学与现象学比较研究、中国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等三大研究领域,并取得了学界公认的学术成就,如创立当代儒学重要学派“生活儒学”、发现“《易经》古歌”、哲学新研究领域“儒学与现象学比较研究”开拓者之一、中国伦理学与政治哲学新研究领域“中国正义论”提出者等。先生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一百七十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共二十余篇次。曾出版著作有《易经古歌考释》(巴蜀书社1995);《超越知识与价值的紧张——“科学与玄学论战”的哲学问题》(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黄玉顺“生活儒学”自选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等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