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乡土末路与城市魅影

乡土末路与城市魅影

作者:黄曙光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7-01
开本: 其他 页数: 185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64.6(7.6折) 定价  ¥8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乡土末路与城市魅影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65666
  • 条形码:9787520365666 ; 978-7-5203-6566-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乡土末路与城市魅影 内容简介

新世纪开始后,乡土小说创作呈现出一个显著的变化:关于田园诗意的表现越来越少,而对乡村苦难的书写越来越多,尤其是游走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的生存困境,成了乡土文学关注的焦点。本书从这一文学现象出发,考察乡土与城市、传统与现代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碰撞与融合,清理创作界比较混乱的乡土与现代观念,探讨建构和谐城乡文化的可能途径。在对城市化时代的农民形象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本书力图从历史与文化层面揭示中国复杂的城乡关系的形成过程,发掘城市与乡土、传统与现代深层的互补与融合,探索城市化背景下对传统农耕文化更合理的认知、发掘和体验途径。

乡土末路与城市魅影 目录

绪论
**节 中国现代史:源自农耕文明的现代性追求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文学:新旧纠缠与城乡困惑

**章 乡土:逃离与守望
**节 家园与梦想
第二节 逃离
第三节 守望

第二章 城里的“乡下人”
**节 农民进城:身份焦虑与身体分裂
第二节 城乡隔膜与“种族”意识
第三节 城乡转换:仇恨与诗意的纠结

第三章 城乡生存空间的对立与互补
**节 城乡差距与对立
第二节 城乡的异质与互补

第四章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及归宿
**节 被写作凝固的传统与现代
第二节 从传统的“匮乏”走向现代的“丰裕”
第三节 农耕传统的整合与新生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乡土末路与城市魅影 节选

  《乡土末路与城市魅影》:  自中国步入现代历史阶段之后,新文学在如何面对现代城市与乡土世界的态度方面就一直是复杂的、多元的。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小说作家群落对传统乡土世界更多的是持批判的立场,在他们笔下,中国农村显得老气横秋、封闭沉滞、悲惨压抑、令人窒息。“新文学主流在表现乡土社会上落入这种套子,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新文化先驱们的‘现代观’。在现代民族国家间的霸权争夺的紧迫情境中,极要‘现代化’的新文化倡导者们往往把前现代的乡土社会形态视为一种反价值。乡土的社会结构、乡土人的精神心态因为不现代而被表现为病态乃至罪大恶极。在这个意义上,‘乡土’在新文学中是一个被‘现代’话语所压抑的领域,乡土生活的合法性,其可能尚还‘健康’的生命力被排斥在新文学的话语之外,成了表现领域里的空白。”在一群价值观明显倾向于“现代”的知识分子那里,传统文化主要成了批判对象,对乡土世界衰朽一面的揭示则是批判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但是就整个现代文学范畴来看,“乡土生活的合法性,其可能尚还‘健康’的生命力”其实并未“被排斥在新文学的话语之外”。以沈从文、废名等为代表的京派作家,他们笔下的乡土世界则呈现出另一派意境幽远、生机无限的诗意景象,反倒是代表着“现代”的城市显得腐朽堕落、萎靡颓废。所以,在20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新文学中的乡土与城市其实是一种相互依存、价值互补的关系。即使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为激烈的作家那里,也无法掩饰浓烈的乡愁和对记忆中乡土世界的无限留恋。比如鲁迅在小说中对故乡主要持批判立场,然而在其以回忆为主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对故乡则是一往情深。这一现象说明,即使像鲁迅这样激进的现代作家,在如何面对现代与传统的问题上。也不是无所保留地选择现代否定传统,而是在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时时回头打量,在城市谋生的闲暇还恋恋不忘关于故乡农村的美好记忆。而在京派代表沈从文笔下,都市里的生命是虚伪的、萎缩的,城市文明用各种无形的绳索捆绑人性,让人扭曲、变态。在沈从文看来,“城市中人生活太匆忙,太杂乱,耳朵眼睛接触声音光色过分疲劳,加之多睡眠不足,营养不足,虽俨然事事神经异常尖锐敏感,其实除了色欲意识和个人得失外,别的感觉官能都有点麻木了。”而乡下人远离城市文明的种种束缚,反倒更能返璞归真,在单纯原始的乡村世界求得健康和谐、天人合一的生命状态。  事实上,在现代文学的范畴内,城市与乡村在价值层面一直呈现出互补的状态。**批进入城市的中国现代作家很深切地体会到城市生活“注定了要使我们在失去一部分‘过去’的同时,失去与其连带着的诗意”②。他们大多是住在城市思念故土,住在城市往往是由于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属于形而下的生存策略的选择;而思念故土则牵涉着情感与精神的需要,带有形而上的意味。也就是说,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空间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之后,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的精神家园并没有随之进城,而是依然留在了乡土故园。在他们的情感世界和哲学体系中,农耕传统的乡土中国依然决定着他们的感受方式和思维习惯,“城市从来没有为中国现代作家提供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彼得堡或乔伊斯在都柏林所找到的哲学体系,从来没有像支配西方现代派文学那样支配中国文学的想象力”。然而,这并不一定意味着缺憾,甚至可能反而是种幸运,因为中国现代作家既有城市的生存背景,又有源远流长的传统精神资源,在有限的生命中可以同时拥有现代城市与传统乡土的双重体验。特别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代作家而言,他们往往受过传统的私塾教育,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基,后来又受到五四思潮的洗礼,崇尚新学,放眼世界,传统与现代在他们身上汇集交融,使得他们得以有机会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验对传统和现代、乡土与城市进行比较,从而为中国历史在由传统而现代的转型过程留下一代知识分子珍贵的情感和思想的痕迹。  ……

乡土末路与城市魅影 作者简介

  黄曙光,男,四川渠县人,文学博士,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漂浮》、学术专著《当代小说中的乡村叙事——关于农民、革命与现代性之关系的文学表达》等。现为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