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长夜流风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0013575
- 条形码:9787550013575 ; 978-7-5500-1357-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长夜流风 本书特色
《长夜流风》呈现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秘境,用散文为民间文化存档,人文情怀和历史*终追问见于笔端。益人神志,启发灵性。
长夜流风 内容简介
《长夜流风》为个人散文集。《长夜流风》分为故国风流、乡关何处、走笔行云、凭栏听雨、含英咀华五个篇章。其中故国风流描写的是宜春市部分历史文化名人;乡关何处描绘的是宜春市部分历史文化古迹;走笔行云载入的是作者因工作原因到一些地方参观考察的所见、所闻、所悟;凭栏听雨叙述的是宜春市各县(市、区)具有浓郁特色的地域文化;含英咀华记录的是作者所读部分书籍的一些个人体悟。
长夜流风 目录
那美丽的长庚
天高秋月明
长夜流风
一榻高悬
读陶渊明
◎乡关何处
那淡淡的背影
千年吴城
千年丛林
那高高的谯楼
萧家祠的那盏灯
镜山口沉思
寂静的蒙山古银矿
潦河岸边的那座石坊
◎走笔行云
回望突尼斯
文化的台湾
走近悉尼歌剧院
水头村散记
◎凭栏听雨
在袁州测时
在樟树品酒
在丰城论剑
在靖安饮茶
在奉新读书
在高安学字
在上高采风
在宜丰话竹
在铜鼓踏歌
在万载赏花
在明月山听泉
◎含英咀华
诗意宜春
家家生计只琴书 一郡清风似鲁儒
传承中的心灵互动
至真生活的感悟
悠扬清越的岁月之歌
以文会友明月山
又在明月山
繁花入目久留香
开禅宗门风 散一花五叶
质朴大爱弥亲情
荡涤心灵的回乡之旅
古朴沧桑的江南园林画卷
珍贵的黑宝石
长夜流风 节选
千年吴城 我们就这样作别吴城,和以往一样来去匆匆…… 即便如此,在这方充满了神奇的土地上,我依然觉得有种力量让我感动不已。 坐落在赣江之滨的吴城,位于古萧江的上游,是我市樟树下辖的一个乡,原来叫“山前”。上世纪修水库时,从这里的吴城村出土了大量既有浓厚地方特色,又有明显中原殷商文化影响的文物,作为吴国的早期文化,遗址被考古学家命名为“吴城文化”,于是乡名便也顺理成章地改成了“吴城”。吴城乡政府所在地人们还是习惯沿用旧名叫山前,通常所说的吴城是指出土了大量文物、距乡政府不远的古文化遗址吴城。 这里丘陵起伏、水网密布、土壤肥沃、物产丰饶,是距今3500~3000多年前华夏大地上一座美丽而又繁华的商代方国都邑。流向赣江的古萧江,相传南朝梁武帝封从弟萧景为吴平侯,子萧励继爵位食邑千户,曾辖此水滨而得名,它绕吴城而过,连接起吴城与华夏各地的往来。“泰伯奔吴”的美丽传说在古萧江中缓缓流淌,激荡起吴城悠久而文明的历史。 依然记得**次慕名探访吴城时的情景,那天我们站在水库大坝上,在专家的引导下远眺吴城,萧江护卫下的古城前有律坪作案山,后以三岭为主心,整个地形处于马鞍山和木鱼山的拱抱之下,简直“天造地设”一般。几千年前,吴城的先民独具慧眼,找到了这样一个适宜人类生存繁衍的地方,为后来的吴城发展创造了条件。 发现这处古城遗址具有极大的偶然性。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红旗招展、歌声嘹亮的水库工地上,一位村民挖出了一块青铜残片,捡起来一看原是块“烂铜”,便不经意地随手丢在一边。不料这样的“烂铜”越挖越多,到收工时已是一大堆,还有许许多多石器及上面刻有各种几何纹饰的陶片。村民们当然看不懂这些东西,但直觉告诉他们这件事情有些蹊跷,便立即向上级有关部门作了报告。这一下引发了一个考古大发现,原来这里竟是一处殷商时期的古窑址,是古代专门烧制陶器的窑址,并由此发现了一座3000多年前的商代古城,进而颠覆了一个千百年来“商文化不过长江”的权威论断。修水库的村民当时怎么也没想到,在这极其普通的一天里,在这极其普通的一锹中,他们竟然挖出了一处长江以南首次发现的大规模商代人类居住遗址,一座商代中晚期的都邑遗址,它的发现改写了江南古代文明史,也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大门,成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就像普通人在无意间会揭示出惊天大发现一样,从这里出土的铸铜遗迹、工具和精美的青铜器,以及无数刻有各种纹饰的陶片,历经数千年而光泽熠然,默默地向世人诉说殷商时期的伟大文明,彰显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和自豪。要知道,这座位于长江以南具有几千年的古文化遗址,对整个中国文明的起源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影响!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我们赣鄱儿女就已经能和中原人民一样,熟练地掌握青铜铸造和陶瓷烧制技术,生产出高质量的青铜器和陶瓷器。这雄辩地证明了华夏文明的源头并不仅仅来自北方的黄河流域,和它一样,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甜蜜摇篮,也是我们伟大民族的温暖故乡。吴城遗址标志着早在3500多年前,吴城已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代。历史上被称之为“荒服之地”的赣鄱大地,也成为了中国吴文化的重要源头。尤其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是,在5000年的华夏文明中,我们的吴城文化就有3500年,着实风光无限。 千百年来的风雨侵蚀,岁月沧桑,使得古城残垣千孔百疮,但我们依然能清晰地看到外城垣和整个古城商贾市井的轮廓。吴城遗址土城内面积有60多万平方米,由四座连绵不断的山丘组成。所有的垣体充分利用地形条件挖高补低,先平整地面,在主城墙相应的地方,再向下挖出一道与城墙平行的口宽底窄、底部平坦的斗状沟槽,然后用纯净生土一层层堆垒,把城墙加宽,泼水夯实,直到墙体达到设计的高度。城垣四周的缺口犬牙交错,但其中的一些缺口特别显眼,它们的形状、结构、布局以及宽窄度都比较恰当,缺口两侧还能依稀见到城墙墙垛的遗存。后来我才知道这些缺口都与城门有关,五个缺口在当地祖祖辈辈的口口相传中分别被叫作北门、东北门、东门、南门和西门。这些普通的山丘和缺口,在我们的眼里每一座都充满了历史,给人一种厚重的感觉,使人肃然起敬。后来我还知道,吴城遗址这里的自然村叫“铜城”(这可能与吴城历代出土的大量青铜器有关),土城外还有城上、城山等自然村,想来都和这座古城有关。 陪同的专家向我们详尽地介绍了吴城的出土文物,从农业生产工具到青铜礼器、兵器,从生活陶器到原始瓷,其中还有不少镌刻着天书一般奥妙的符号、陶文,每一件文物都足够学者们写几篇大文章。在这些出土的文物中,发展水平*高的是青铜铸造业,吴城古城内所出土的大量铸铜石范和铜渣、木炭以及青铜铸造遗迹,规模之大、设施之完善、工艺之精湛,无不令人叹服。在这里出土的陶器品种之丰富、造型之独特、制作之精美、纹饰之规整也是罕见的,显示出了吴城遗址作为中心遗址的显赫地位。然而让我们*为惊讶的发现是,在这里,3000多年前的人们已经有了建筑,已经在烧制陶具,已经会种植稻谷。并且青铜酒具斝足石范与岀土的青铜斝相吻合,说明青铜斝是在当地生产的,也可以说当时的吴城人极有可能已经掌握了酿酒技术,进而研究得出结论,具有清香醇纯特点的白酒原产地极有可能就是在吴城。 徜徉在古城遗址,一块块陶片,一段段城垣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吴城昔日的辉煌。土城内曾居住着大量的人口,商业贸易繁荣,因社会发展的需要,城内分为生活区、制陶区、铸铜区、祭祀区等几大区域。整个古城规划周详、布局合理,这里除了垒筑有高大的城垣,辟有东、南、西、北,东北五个城门外,城门两侧有内外望台,城内有居住区、制陶区和铸铜区等各个不同的功能区。街巷星罗棋布,道路四通八达,蔚为壮观。尤其是它还有配套的祭坛及宗庙,铺设考究的廊道,大量树旗杆用的柱洞和祭祀广场。专家说,这个祭祀广场极为重要,作为一个都邑形态(有的也叫方国或国家),除了应该具有城墙、青铜器、文字等条件外,一个**的条件还应具有祭祀之所。吴城遗址呈现给我们的就是一个具备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礼仪条件,且相当完整的地方,毫无疑问这里是当时的一个中心。记得前些年我在外地与一些研究吴文化的朋友相聚,席间不知怎么说起了吴文化,说起了吴城遗址,说起了吴城与“泰伯奔吴”的传说,当时那几位学者朋友都夸张地瞪起了眼睛,嘴里还不时地发出“嗬-嗬-”的感叹声,他们一再地要我确信,吴城遗址就在我市樟树的辖区内。 在吴城文化名声大振的同时,吴城遗址中也包含着许多无法掩饰的蒙昧和野蛮。考古专家在对其中的一段城墙进一步发掘时,在近4米深的外城壕中发现了密集的商代人头骨,一个不到4平方米的范围竟发掘出了近20多具头盖骨和部分肢骨,头盖骨上还依稀可见刀砍斧劈的痕迹。据此专家推测在这城壕的两侧城壕里肯定还有大量的人头盖骨,只是现在还不具备作进一步发掘的条件。在考古中被发掘出头盖骨,一般有两种产生的可能,一是战场上的俘虏战后被砍杀,另一种可能是古代祭祀过程中举行猎头仪式的产物。就吴城遗址发掘出来的这些头盖骨来看,极有可能是战俘被割首所至。头盖骨的发现,反映了当时发生在吴城地区战争的规模、方式和惨烈程度。当然,这一切也绝不仅仅发现在吴城遗址中。 作为吴城文化的都城所在地,吴城与“泰伯奔吴”的美丽传说密切相关。吴城人民也将“泰伯奔吴”的美丽传说和他们的生活习俗一起,流传至今。 泰伯又叫吴太伯,是公元前十二世纪的商周人,是古往今来众多史学家公认为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经济、文化交流的鼻祖。 史书上记有泰伯“三让王位”的感人故事:周太王生有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昌聪明早慧,堪当大任,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了他父亲的心愿后,为了避免自家兄弟同室操戈,也为了成全年迈父亲的这个心愿,更是为了社稷大局,泰伯和二弟仲雍就以为父采药的名义一起出走,奔波到了遥远的南方,一个叫“荆蛮”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吴城遗址所在地。因此老三季历得以顺利继位,周太王去世后,泰伯和老二仲雍回去奔丧,这时季历和群臣都要求他归位,泰伯坚决不从,料理完丧事立即重返江南,王位仍由老三继承。老三季历当然也不负厚望,他坐上王位后致力于对内整肃朝纲,对外征战讨伐,结果遭到了商朝统治者的嫉恨被害致死。泰伯回来奔丧时群臣又再次请他继位,他依然不为所动。于是王位由季历的儿子姬昌接任,这位姬昌就是后来显赫一时的周文王,灭商后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长达800年之久的周王朝。吴泰伯三让天下的崇高德行,为历代朝野文人学士、骚人墨客所景仰。孔子曾在《论语》中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引用孔子的原话大加称赞,并特意把吴泰伯排列为吴氏世家位次之首。 吴泰伯的到来,大大提高了吴城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那时,江南的农业生产水平与中原地区相比极其落后,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人们过着“半生为食,以棚为窝”的生活,文化上更是不值一提。泰伯兄弟到吴城定居后,主动与吴城的先民打成一片,和睦相处,并以当地人一样的装饰剪短头发,在自己的身体上描画花纹,表示与周族划清界限。泰伯兄弟带着先进发达的先周文化技术而来,把中原地区的先进科学文化和农业生产经验传授给吴城先民。在饮食起居上,泰伯兄弟引导人们改“半生为食”为“全熟为食”,改“以棚为窝”为“建村立巷”,不仅增强了吴城先民的体质,而且还有效地改善了居住条件,迅速得到了吴城先民的信任、尊崇和拥戴。后来,泰伯离开吴城,从这里沿潇江下赣江到达鄱阳湖边的永修吴城,再到今天江苏太湖的吴越一带。据说当年泰伯去世后,吴城人念及其德行高尚,还在城外建“吴王庙”年年祭祀,因泰伯生前教化吴城,尤其喜爱种麻,吴城人纷纷腰束丝麻,敬献白花以示哀悼。后来这个礼仪在当地逐渐演变成了晚辈子孙为去世长辈“披麻戴孝”的丧葬礼俗,且沿袭至今。 每次我走近吴城,或探秘或寻幽,或陪同或随行,目睹那散落在荒草之间的片片陶器、件件石器和夕阳下的断壁残垣,犹如一位悲剧英雄令人感动。在这里,它不仅仅洋溢着一种我们伟大民族的创造力和亲和力,还缔造出了一种和谐、包容的厚重文化。 吴城,作为古吴文化的发源地,人类文明在这片美丽富饶的赣鄱平原前后延续了整整500年。但直到今天,吴城文化的发掘仍然只是冰山一角,仍有许多器具和建筑物被深埋在地下,仍有许多优秀厚重的人类文明亟待我们探寻。令人高兴的是,樟树市拟依托现存历史遗迹,结合修复吴城风貌,将遗址建设成为一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已经确立,相信不久就可以让逝去的古城再展风采,再现文明。 千年吴城,尽管风光不现,然而在我们的眼中,它却是一座充满了亲和礼让、友爱包容的美丽名城,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厚重底蕴的历史名城,一座代表着时代进步、人类文明的文化名城。 ……
长夜流风 作者简介
舒建勋,笔名健薰、聿员。长期在宜春的市县乡工作,散文作品多以宜春的地域文化为题材。作品散见于诸报刊,入选多个版本。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 >
莉莉和章鱼
莉莉和章鱼
¥19.7¥42.0 - >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6.9¥16.0 - >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7.7¥24.0 - >
二体千字文
二体千字文
¥21.6¥40.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0.5¥21.0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
¥20.1¥45.0 - >
李白与唐代文化
李白与唐代文化
¥12.5¥29.8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9.3¥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