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新书--中国文学名家名作鉴赏精华:三曹诗文鉴赏辞书 珍藏本(精装)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2655397
- 条形码:9787532655397 ; 978-7-5326-5539-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新书--中国文学名家名作鉴赏精华:三曹诗文鉴赏辞书 珍藏本(精装)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供大众阅读本书为“中国文学名家名作鉴赏精华”系列的一种,选取名家名作及鉴赏文,配以生平著作年表等,编成名家名作鉴赏集,以使读者能在专家精彩的赏析文的引导下,较全面、深入地欣赏历代名家的名篇佳作,并对其生平有所了解。“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在中国文学、文化史上声名煊赫,于诗、文领域皆卓然成家,各具风采,本书收录了其*有代表性的名篇和诸多专家的精彩鉴赏文。所收诗文名篇较全面地反映了“三曹”在文学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鉴赏文则出自王运熙、金性尧、周勋初、骆玉明等当代名家之手,深入浅出,流畅生动。既能深入剖析“三曹”名作之佳处,又能使普通读者领略名作的音韵美、情感美。总之,本书可谓古今名家联手为读者奉上的一道诗文佳肴、精神盛宴。
新书--中国文学名家名作鉴赏精华:三曹诗文鉴赏辞书 珍藏本(精装) 内容简介
《三曹诗文鉴赏辞典(珍藏本)》是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文学名家鉴赏辞典系列之一,精选“三曹”代表作品55篇,其中曹操、曹丕、曹植诗各8、10、23篇,文各4、7、3篇,另请当代研究专家为每篇作品撰写鉴赏文章。 《三曹诗文鉴赏辞典(珍藏本)》中诠词释句、发明妙旨,有助于读者一窥“三曹”名篇之堂奥,尝鼎一脔,更好地领略“三曹”感怀时事、梗概多气、语言朴茂、格调高古的文学成就。另外,书末还附有《三曹生平与文学创作年表》,供读者参考。
新书--中国文学名家名作鉴赏精华:三曹诗文鉴赏辞书 珍藏本(精装) 目录
薤露行 曹操
蒿里行 曹操
短歌行 曹操
秋胡行 曹操
苦寒行 曹操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曹操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曹操
却东西门行 曹操
燕歌行二首(其一) 曹丕
秋胡行 曹丕
黎阳作三首(其二) 曹丕
黎阳作三首(其三) 曹丕
芙蓉池作 曹丕
广陵观兵 曹丕
杂诗二首(其一) 曹丕
杂诗二首(其二) 曹丕
清河作 曹丕
钓竿行 曹丕
鰕蛆篇 曹植
吁嗟篇 曹植
箜篌引 曹植
野田黄雀行 曹植
名都篇 曹植
美女篇 曹植
白马篇 曹植
朔风诗五章 曹植
公宴 曹植
赠徐幹 曹植
赠丁仪 曹植
赠王粲 曹植
赠白马王彪 曹植
送应氏二首(其一) 曹植
杂诗七首(其一) 曹植
杂诗七首(其三) 曹植
杂诗七首(其四) 曹植
杂诗七首(其六) 曹植
七哀 曹植
情诗 曹植
七步诗 曹植
梁甫行 曹植
斗鸡篇 曹植
文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祀故太尉桥玄文 曹操
举贤勿拘品行令 曹操
遗令 曹操
典论·论文 曹丕
出妇赋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 曹丕
与吴质书 曹丕
谈生 曹丕
宗定伯捉鬼 曹丕
望夫石 曹丕
洛神赋 曹植
与杨德祖书 曹植
说疫气 曹植
附录
三曹生平与文学创作年表
新书--中国文学名家名作鉴赏精华:三曹诗文鉴赏辞书 珍藏本(精装) 节选
《三曹诗文鉴赏辞典(珍藏本)》:《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和歌·瑟调曲》。“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略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七年(202),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后,袁绍呕血而死。三年后,其子袁熙、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卢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不符,不可置信。我们用《三国志》中《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当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临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九月,公引兵自柳城还……十一月至易水”,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的石山。“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渺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乎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笔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渺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新书--中国文学名家名作鉴赏精华:三曹诗文鉴赏辞书 珍藏本(精装) 作者简介
本书为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领衔撰稿为王运熙、金性尧、周勋初、骆玉明等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深具造诣的专家。王运熙,复旦大学教授、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专于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学理论批评,尤长于汉魏六朝、唐代文学和《文心雕龙》的研究;著有《六朝乐府与民歌》《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文心雕龙探索》,主编有《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等。金性尧,中国古典文学家、出版人,曾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第二编辑室副主任、上海古籍出版社支部主任,有《唐诗三百首新注》《宋诗三百首新注》《明诗三百首新注》《炉边诗话》《闲坐说诗经》等。周勋初,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顾问,著有《高适年谱》《中国文学批评小史》《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等。骆玉明,复旦大学教授,《辞海》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汉魏六朝文学,著有《南北朝文学》《精读》《简明中国文学史》,与章培恒教授合编《中国文学史》(三卷本)、《中国文学史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