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未必说

作者:叶匡政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7-01
开本: 32开 页数: 272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9.0(6.3折) 定价  ¥4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未必说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9640402
  • 条形码:9787539640402 ; 978-7-5396-4040-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未必说 内容简介

《未必说》分为“文化的意外”“传统的镜像”“历史的蒸馏”“智识的张力”四辑,视野广阔,睿智理性。文章常以传统文化观照现实人生,并化用到对世事的判断上,打通了中国传统与当下的诸多通道。这些文章没有简单的臧否,白描式的刻画与论述中,寄托着对现实冷静的思考和对文化深刻的理解。

未必说 目录

**辑 文化的意外

声音曾被视为文学的生命

文学需要语言的觉醒

艺术的“意外之声”

散文的述而不作

阅读是*好的悼念

画出你不知道的世界

周庄的“隐逸”之骨

有人领了金扫帚奖

对寓言有一种偏爱

人伦之情是成长的基石

活在民族的语文中

洛夫的诗宇宙

治愈、帮助与安慰

海洋造就的硬汉

另类歌手的文学之旅

战争与喜剧

第二辑 传统的镜像

养心之难在慎独

公文的 “诚意溢出”

别把罪责都推给传统

爱的匮乏症

儒家如何看自杀

当“庸”成为一种恶

“民本”思想的原则

社会的合作理性

“危言”与“言孙”

孔子改革了什么

人格才是真学问

儒家也有“幽暗意识”

孝之深爱

孔子的快乐教育

“以意逆志”与“隐微写作”

别误读了“王道”

“守望相助”的慈善之源

也说“内圣外王”之道

第三辑 历史的蒸馏

庙会的民间信仰

历史是不证自明的真理

魏晋风度和浪漫精神

儒家与欧洲民主的启蒙

“托古改制”的画蛇添足

顾颉刚的“颂歌”

敦煌学的生命

中国细节的复原

谈五四之“旧”

逃难者的天堂

第四辑 智识的张力

给荒原以自由

边界意识

水与生存

公共意识的养成

“雅好”和“雅贿”

书信的拍卖

大地震能否唤醒生态良知

知识范式的转变

黑杨荒诞剧

英语这只“拦路虎”


展开全部

未必说 节选

爱的匮乏症 如果下个结论,说当下国人缺乏爱的教育,对爱情、亲情、友情的感受与体悟简单粗陋,不善于表达爱,我想反对的人不会多。分析其缘由,就众说纷纭了。原因肯定多样,但将之归结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显然失之偏颇。 在中国传统社会,对各种情感的伦理认知的主要来源是儒家文化。说儒家文化是一门情感哲学,或爱的哲学,并不为过。它与西方以智性为主导的哲学完全不同,儒家的目标是由智性来完成性情,而不是由性情来完成智性。所以儒家修身是为了修炼出自己的真性情,它反对人的寡情、绝情或无情。 儒家是以血缘和生命为中心,展开对人生的思考的,亲情、友情、爱情自然被看作个人生命与价值的源头。它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协调、管理人的情感,重情尚情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礼记》认为,圣人的职责就是引导人的情感,所以它说:“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中国乃农耕古国,《礼记》索性拿种田做比方,这样更易理解。它把人情视作圣王耕种的田地,礼是耕耘,义是种子,讲学是锄草,仁是储藏的仓库,乐使人心安定。由此可看出,儒家所言的“仁、义、礼、乐、学”这些理念,都是为了管理好人的情感。 “仁”是儒家的核心理念,《论语》中“樊迟问仁”,孔子的回答是“爱人”,《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说文解字》对“仁”的解释是“亲也,从人从二”。可见,在关于“仁”的诸种理念中,爱自己的亲人是首要的,也是修身之始。孟子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意为不知道爱亲人者,也失去了为人的资格,所以《礼记》认为“立爱自亲始”。从孔子开始就把爱与情感视为人性和人生的本源和基础,更将人的情感明确分为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这五伦关系,以此来构建各种社会情感。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根基,对它的研究与论述也非常复杂,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儒家对爱的名目分得很细,如父对子之爱为“慈”,子对父之爱为“孝”。“父慈子孝”是“亲亲”的基本伦理之一,也被视为一种相互责任。《左传》说:“爱子,教之以义方。”“父慈”显然承担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的亲情“孝”,在中国则上升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别之一。《礼记》在论及子女对父母之爱时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对于现代亲情来说,对父母做到时时有愉色与婉容,也算是很重要的爱的表达吧! 孔子在《论语》中虽多次论及孝,但并无统一定义。过去古人认为孩子生下三年才能离开父母怀抱,所以父母去世,子女要为父母守丧三年。宰我对此有疑问,孔子对宰我虽然不快,但并没强制宰我非得按社会规范做,只是将孝道归结为“心安”二字。在孔子看来,孝道的重心还在个人,表现为人的真情与本性的一种自然流露,这与现代社会对亲情之爱的理解是完全一致的。 对手足伦理和友情,儒家同样看重,“兄友弟恭”说的就是这种情感。《论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儒家看来,一个人连父母、兄弟都不爱的话,是不可能爱他人或爱社会的,所以“孝弟”会被视为仁爱之本。“弟”的主要原则就是友爱,如孔子说的“兄弟怡怡”。兄弟伦理还可扩展为朋友之情,如子夏所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当然,兄弟与朋友之情还是有细微差别的,朋友相交以义为原则,而兄弟间血缘之恩是关键,所以和睦相处尤为重要。 对于夫妻之爱,儒家说的是“夫义妇顺”。《中庸》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意思是:君子之道,从夫妻之间开始,到了它的*高境界,就能显明天地间的一切事物了。可见在儒家的家庭伦理中,夫妇伦理也极为重要。儒家是把女性的柔顺作为美德的,但同时认为丈夫也需以义待之。唐朝之后,有一本专供女性读的《女论语》,它对儒家的女性观作了很多细化和阐释,它强调的是一种“相敬如宾、和乐琴瑟”的婚姻生活。它对婚姻的认知是:“前世缘分,今世婚姻。夫刚妻柔,恩爱相因”,“同甘同苦,同富同贫。死同葬穴,生共衣衾”。 这种夫妻的恩爱和情感,并不与现代生活对爱情的认知有多大矛盾。 儒家虽强调“立爱自亲始”,但也期望这种爱能推己及人。“自亲始”,才是一种健康、正常的爱,这样的爱才有独立性,不会与对他人或国家之爱混为一谈。但儒家同样期望人们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这种仁爱之心推及他人。甚至不仅要推及他人,还要推及天下万物,所以孟子说君子要“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意为:君子由亲爱亲人,进而仁爱民众,由仁爱民众,进而爱护万物。这里的“物”,就是指天生之万物。在孟子看来,“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天下万物只有一个本源。有了对天地的这种信仰和敬意,自然会爱物惜物。天地万物对人有养育的恩德,人会发自内心地对天地万物怀有感恩之心。 儒家认为,只有平等地看待人与物,两者的关系才能趋于和谐,“和”的前提就是万物要实现共存。因为物与人一样,也是秉承天命而存在的,虽呈现的形态不同,但都拥有各自的尊严,《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就是这个意思。人与物的价值平等观,是儒家情感观的一种超越。人与物只有实现了共存而不相害,就是一方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另一方为代价,才是人类生存的一种理想境界。用今天的眼光看,这种观念也是很现代的。儒家把人格平等观推而广之,扩展到了所有生命乃至一切事物。这种思想为传统中国人的爱物惜物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所以传统中国人对天地自然、万事万物有一种本能的尊重,极少把自然看作可供掠夺的资源。在生活中,恃强凌弱或贵己贱物的人,也被看作缺乏修养的人。 对于爱的原则,儒家同样有规范,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过去总有人说,儒家之爱不是自由独立之爱,孔子说的这8个字,却被写进了现代社会的《全球伦理宣言》,这份宣言认为:“这应当成为所有生活领域——包括家庭与社群、各种族、各国家、各宗教的千古不易、绝无条件的准则。”在《论语》中,孔子认为如果有一个字可终身行之,那就是“恕”了,他对“恕”的解释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称之为“恕道”。 仁是“爱人”,但“爱人”如何在行为中来体现呢? “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也”,也就是行仁的方式。“忠”为“中心”,即行事时心要居于中正。所以“忠”确立的是一种对人对事的真诚态度,并用此态度去为他人谋事和做事;而“恕”则是以自己之心来推及别人的心,是人处理与他人情感关系的一种基本原则,包含着体谅别人的不周之处。儒家的“忠恕”之道,强调的是对“己”的限制和要求,并不是对他人的要求,期望在处理情感关系时,能有对自己的限制,不能随意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只有在这种前提下实现的爱与情感沟通,才能真正体现出平等精神。我想,这也是忠恕之道*具现代意义的地方,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对待亲情、爱情、友情的一个基本态度。 从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儒家认为,人对自己的关心要超过对别人的关心,人对自己父母的爱也会深于对他人父母之爱。在儒家看来,只有在承认这种真实情感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做到由己及亲、由亲及人,进而实现一种由人及于天下万物的普遍仁爱。

未必说 作者简介

叶匡政,诗人,学者,文化批评家。著有诗集《城市书》《思想起》,文化评论集《格外谈》《可以论》等。主编过“华语新经典文库”“独立文学典藏”“独立学术典藏”等多套丛书。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