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精神分析的技术与实践

精神分析的技术与实践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8-01
开本: 23cm 页数: 21,369页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81.6(6.8折) 定价  ¥12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精神分析的技术与实践 版权信息

  • ISBN:9787111661665
  • 条形码:9787111661665 ; 978-7-111-66166-5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精神分析的技术与实践 本书特色

◎本书是精神分析临床治疗大师、“工作联盟”概念提出者拉尔夫?格林森的代表作,是每一个心理咨询和治疗学习者和从业者的案头**书。 ◎本书被誉为“精神分析治疗技术圣经”,被国外多所高校选用为心理治疗教材。 ◎本书也是被称为“中国精神分析师黄埔军校”的中德班的推荐教材。 ◎资深精神分析学者、教师李鸣教授翻译作序。

精神分析的技术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分四章, 概述、阻抗、移情、精神分析情境。内容包括: 精神分析治疗的历史发展 ; 有关技术的基本概念 ; 经典精神分析技术的要素 ; 精神分析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简述等。

精神分析的技术与实践 目录

译者序一

译者序二

前言

致谢

第1章 概述 001

1.1 精神分析治疗的历史发展 / 001

1.1.1 治疗技术的变化 / 002

1.1.2 治疗理论的变化 / 004

1.2 有关技术的基本概念 / 008

1.2.1 理论与技术的关系 / 008

1.2.2 神经症与精神分析理论 / 009

1.2.3 精神分析的泛心理学 / 012

1.2.4 精神分析技术的理论 / 017

1.3 经典精神分析技术的要素 / 023

1.3.1 素材的获得 / 023

1.3.2 分析过程 / 027

1.3.3 工作联盟 / 035

1.3.4 非分析性治疗技术 / 037

1.4 精神分析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简述 / 040

第2章 阻抗 047

2.1 定义 / 047

2.2 阻抗的临床表现 / 048

2.2.1 沉默 / 048

2.2.2 言不由衷 / 049

2.2.3 情感不协调 / 049

2.2.4 肢体语言 / 050

2.2.5 固定时段 / 051

2.2.6 谈论琐事 / 051

2.2.7 回避话题 / 051

2.2.8 仪式动作 / 052

2.2.9 语言晦涩 / 052

2.2.10 迟到、缺席、忘记付费 / 054

2.2.11 梦的遗忘 / 054

2.2.12 厌倦与违规 / 054

2.2.13 隐藏秘密 / 055

2.2.14 付诸行动 / 055

2.2.15 过度愉悦 / 055

2.2.16 顽固不化 / 056

2.2.17 无声的基调 / 056

2.3 历史性回顾 / 057

2.4 阻抗的理论 / 061

2.4.1 阻抗与防御 / 061

2.4.2 阻抗与退行 / 066

2.5 阻抗的分类 / 069

2.5.1 根据来源分类 / 069

2.5.2 根据固着点分类 / 071

2.5.3 根据防御类型分类 / 074

2.5.4 根据诊断分类 / 075

2.5.5 实用的分类 / 076

2.6 分析阻抗的技术 / 079

2.6.1 基本思路 / 079

2.6.2 识别 / 082

2.6.3 面质 / 085

2.6.4 澄清 / 087

2.6.5 解释 / 091

2.6.6 分析阻抗时的特殊情况 / 102

2.6.7 技术的变异 / 110

2.7 分析阻抗的技术原则 / 112

2.7.1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容 / 113

2.7.2 来访者中心 / 120

2.7.3 阻抗的特例 / 121

第3章 移情 125

3.1 定义 / 125

3.2 临床表现:一般特征 / 129

3.2.1 不合时宜 / 129

3.2.2 强烈情感 / 130

3.2.3 矛盾情绪 / 132

3.2.4 反复无常 / 132

3.2.5 顽固不化 / 134

3.3 历史回顾 / 135

3.4 理论 / 142

3.4.1 移情反应的起源和本质 / 142

3.4.2 移情性神经症 / 153

3.5 工作联盟 / 159

3.5.1 操作性定义 / 160

3.5.2 文献概述 / 162

3.5.3 工作联盟的形成 / 163

3.5.4 工作联盟的起源 / 173

3.6 病人与分析师的真实关系 / 181

3.7 移情反应的临床分类 / 188

3.7.1 正性移情和负性移情 / 188

3.7.2 以客体关系划分移情反应 / 199

3.7.3 以性心理发育期划分移情反应 / 201

3.7.4 以人格结构划分移情反应 / 202

3.7.5 把认同作为移情 / 205

3.8 移情性阻抗 / 208

3.8.1 移情性满足 / 209

3.8.2 防御性移情 / 213

3.8.3 移情泛化 / 216

3.8.4 移情性付诸行动 / 218

3.9 分析移情的技术 / 228

3.9.1 分析原则 / 228

3.9.2 发展移情 / 230

3.9.3 分析时机 / 238

3.9.4 分析移情的技术步骤 / 251

3.10 分析移情时的特殊情况 / 277

3.10.1 情感爆发和重现危机 / 278

3.10.2 周一的咨询 / 281

3.10.3 难处理的移情 / 287

3.10.4 转诊问题 / 301

3.10.5 培训中的准分析师 / 302

第4章 精神分析情境 305

4.1 精神分析治疗对病人的要求 / 305

4.1.1 动机 / 305

4.1.2 能力 / 307

4.1.3 人格特征 / 309

4.2 精神分析治疗对分析师的要求 / 310

4.2.1 技术要求 / 311

4.2.2 精神分析师的人格特征 / 323

4.2.3 分析工作所需要的分析师的动机 / 337

4.3 精神分析对分析设置的要求 / 347

参考文献 350


展开全部

精神分析的技术与实践 节选

  译者序一  《精神分析的技术与实践》是我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咨询心理系读研时的教材,也是1997~1999年中德心理治疗连续培训项目精神分析学组的教材。学习期间,我对此书的理解和思考,使我萌发了将它翻译成中文的想法。于是,从2012年开始,由精神分析案例督导班的学员朱晓刚领衔翻译,经历了数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翻译,但因版权问题,始终未能正式出版。现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完成了版权购买,使之正式出版成为可能。  《精神分析的技术与实践》出版于1967年,未曾修订再版。作者在书中提到的第二卷,也至今未曾问世。其原因除了作者的离世外,我猜想,写一本精神分析实操技术的书实属不易,而阐明操作技术中的难点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此类书并不多见。这也是为什么我在1993年读研时,用的居然是1967年出版的教材。回国后,中德班的德方教员也恰恰挑选了这本书,这足以证明本书在业内的稀缺性和知名度。作者拉尔夫·格林森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精神分析治疗师,他曾是玛丽莲·梦露的私人心理治疗师,在精神分析治疗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格林森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汇集成册,与我们分享,这对于精神分析治疗的培训者无疑是个福音。  为了教学方便,我们常常人为地把精神分析治疗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个阶段为对“正常心理”的学习,主要学习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即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和目前主流的精神分析关系学派。其形式主要为:阅读书籍和听取专题讲座。第二个阶段为理解“异常心理”,即基于正常心理基础,推导和假设症状现象背后的心理动力学原因。其形式为: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诊断实践,通过分析真实案例,根据潜意识水平、童年经历影响成人症状、理解各种心理力量的妥协平衡这些视角,来假设来访者症状的心理动力成因。第三个阶段为“矫正异常”,即在获得诊断后,有的放矢地进行矫正和改变。其形式为:针对心理动力的各种力量,选择合适的切入点,通过识别、澄清、解释、修通步骤进行工作,使来访者的潜意识内容意识化,使其人格结构发生改变,*终提高自我力量、消除症状。这需要治疗师在实践中反复锤炼,不断内省,才能日臻完善。在治疗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实际上互相重叠,密不可分。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反复的实践,一本专门指导实际操作的书格外重要。《精神分析的技术与实践》正是这样一本好书。  另外,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明确精神分析治疗具体操作技术的概念、标准、定义已迫在眉睫,否则,这一行业的学习、交流、督导将可能充斥着含糊、分歧和偏见。大多数分析师坚信自己的分析源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而彼此对同一现象的分析却结论迥异。很多治疗师认为自己的治疗遵循了精神分析治疗的原则,而实际上他们往往拘泥于个人风格,甚至指鹿为马。  本书通过提供一种具体、详细、系统、实用的参考,来帮助我们理解精神分析治疗应该如何循序渐进地展开,而不是仅凭自己的满腔热情,一厢情愿地执着努力。  正如作者希望的那样,本书中的许多观点可作为一个论点,供精神分析同道之间展开公开讨论,以促进精神分析的学习和督导。我也希望通过本书能达成一定共识,以利于治疗师对治疗过程进行评估、澄清和修正,尽可能地规避治疗师自身的潜意识幻想、主观思维、性格特征对治疗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论点和共识,各种技术间的区别、创新、修正和勘误才得以实现,才能使精神分析治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治疗目标。     李鸣    2019年冬于苏州      译者序二        “心理治疗就是背后有理论支撑的言谈举止。”  回想10年前**次听到李鸣老师的这句话时,刚刚涉足心理咨询行业的我,很是懵懂。彼时以为只要多读弗洛伊德理论及各流派大师的经典著作,提升理论功底,治疗结果自然会水到渠成,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咨询实践的积累,渐渐地发现困惑与日俱增。我的困惑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1.诊断的准确性、恰当性  精神分析治疗的理论流派众多,各流派理论体系的假设不同,每个流派都有其优势与不足。那么,对于具体的来访者来说,究竟何种理论对他的诊断更为适用?这种临床理解和诊断使得后续开的“药方”,即干预策略和方法必然相应地有所不同。在众多可能的假设中,咨询师应该如何验证、甄别和权衡“相对”恰当的诊断呢?  2.具体的干预技术  如果咨询师形成了“相对”恰当的诊断和对来访者的理解,那么如何将这样的理解和假设适时地传递给来访者呢?更进一步说,如何使来访者重新构建对自己症状的理解并诠释其意义呢?如果做不到这些,来访者自然无法接受咨询师的解释。比这更令人沮丧的是:“你说的我都理解和认可,但我该怎么改变?”这是来访者对咨询师*温柔的要求,也是*无情的攻击。“明白许多道理,仍然无济于事”既是来访者的感慨,也是咨询师的无奈。  3.对同一技术概念的莫衷一是  相对浩如烟海的理论文献,精神分析操作技术标准方面的论著凤毛麟角。对同一技术名词(比如移情、投射性认同等),从业者之间充满了含糊、分歧,往往各执一词、众说纷纭。而这样的危险同样充斥于分析师与病人、督导师与学员以及同道之间的各种公开或非公开交流之中。  2012年,当我带着这些困惑请教李鸣老师时,他向我极力推荐拉尔夫·格林森的《精神分析的技术与实践》,并邀请我参与翻译工作。当接到这个任务时,一方面,感谢老师的信任与肯定;另一方面,我也心存忐忑,因为这本专业书的翻译在“信、达、雅”上有很高的要求。  本译作*终能得以付梓,要感谢我的同事和来访者们,他们对我的翻译工作提供了许多宝贵意见,但*需要感谢的是我的老师李鸣教授。在翻译过程中,我得到了李老师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他几乎逐字逐句地校正和修订了译文。他专业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译文通顺而精准,其间我们还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对一些译文要点的反复推敲和甄选也加深了我对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的理解。这也是我翻译本书过程中的宝贵收获。  本书逐一回答了我上述三个方面的困惑。阅读时,我常常被作者丰富的临床经验、严谨的治疗态度、悲悯的人文情怀所折服。相信读者朋友们在阅读时也一定会像我一样,为书中的一些真知灼见、点睛妙笔赞叹不已。  很荣幸能作为主要译者,将这本著作分享给广大中文读者。尽管殚精竭虑,但囿于经验与水平,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朱晓刚    2019年冬于上海

精神分析的技术与实践 作者简介

拉尔夫·格林森(Ralph R. Greenson) 美国著名精神科医生、精神分析师,“工作联盟”概念的提出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美国精神分析协会成员,洛杉矶精神分析研究所精神分析培训师,洛杉矶精神分析协会前主席,贝弗利山精神分析研究基金会科学咨询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森一生从事精神分析教学和治疗,在治疗技术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曾接待过很多名人来访者,如玛丽莲·梦露、费雯·丽、托尼·柯蒂斯等。 译者简介 朱晓刚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德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督导组成员,南京中法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拉康学派)成员,上海市心理学会临床心理与心理咨询督导专业委员会成员。师从国内精神分析专家李鸣教授学习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近10年,长期接受法国资深分析师莱登巴奇(Leydenbach)的团体督导。著有《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一书。目前从事精神分析的临床咨询与培训工作,主要工作方向为精神动力疗法。 李鸣 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心理硕士,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咨询心理系硕士,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社会医学系博士后。从事临床心理工作30余年,有丰富的心理治疗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 曾担任中德心理治疗研究院中方理事和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中方教员。近年来,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出版著作和译作20余部。2008年被中华医学会评为“全国十大优秀精神科医师”。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