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上海的风花雪月

上海的风花雪月

作者:陈丹燕著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7-01
开本: 其他 页数: 525
本类榜单:小说销量榜
中 图 价:¥23.2(4.0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上海的风花雪月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2157471
  • 条形码:9787532157471 ; 978-7-5321-5747-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上海的风花雪月 本书特色

我刚来上海的时候,想找一些书来熟悉这个城市,于是我找到了《上海的风花雪月》。医生的生活是翻毛的,于是我在飞机上读它,在睡前读它,它让我认识这座城市,也认识我所没有接触到的,人们的日常生活。 ——上海瑞金医院院长 宁光 我读到这本书还是它出版之时,它让我惊喜,那些被细腻保存下来的故事让人感受到文学可贵的力量,也让我和作者成了朋友。我们建筑师的职责是保护建筑、研究建筑,可我一直认为,了解建筑的故事,了解居住在里面的人的故事,比了解建筑的结构更重要,因为人的生活成了建筑的灵魂。 ——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 伍江

上海的风花雪月 内容简介

鲜活流动着的上海的风花雪月,如何从历史的尘烟代入当下的情韵?那些被当作城市起居室的咖啡馆数十年来的变迁,那些为保护城市记忆而永不拓宽的街道,那些物是人非的名人故居里飘荡着的张爱玲、白先勇、柯灵、傅雷、贺友直的气息,那些被文学青年奉若珍宝的外国文学经典在白皮书时代的尴尬往事,那些在法国传教士镜头里与我们对视的一百多年前的上海,还有那些以散步为名,不动声色地、前赴后继地在淮海路上争妍斗艳的时髦女子…… 世事沧桑的无尽感慨,寻常巷弄的前世今生,俗世生活的知足常乐……陈丹燕那种细腻精致,有时也毒辣尖刻的直觉既有着冷静的感性,也提供了参差的对照,带读者在上海的前世今生间穿梭往来。 《上海的风花雪月》历经4个版本,按作者与读者的约定,每五年生长一次新的内容与篇章。此次新版,陈丹燕在每章中又新添了一小节,在原来的开放式结构基础上加入了2015-2020年的近期新篇章。文字增加了近4万字,图片新添了数十张。

上海的风花雪月 目录

一、咖啡馆
时代咖啡馆
1931’S咖啡馆
裘德的酒馆
爱尔兰酒馆
白发苍苍的及时行乐
1997—2007,咖啡馆十年记
2008—2015,咖啡馆再八年记

二、房屋
张爱玲的公寓
颜文梁的客厅
江青的房间
旧屋
1993年上海大拆屋
怀旧的理由
1997—2007,房屋十年记
2008—2015,房屋再八年记

三、街道
上海法国城
有普希金像的街角
外滩的三轮车
华亭路
福佑路旧货街
弄堂里的春光
1997—2007,街道十年记
2008—2015,街道再八年记

四、城市
圣彼得堡与上海:红色都市的浪漫
巴黎与上海:不夜之城的红唇
纽约与上海:移民都市的自由
1997—2007,城市十年记
2008—2015,城市再八年记

五、人群
上海女子的相克相生之地
欲望的车站
街心花园的舞蹈者
上海美容院
过年回家
星期二晚上的记事
上海的狐步舞
白皮书时代的往事
1997—2007,人群十年记
2008—2015,人群再八年记

六、肖像
张可女士
皮克夫人
郭家小姐
王家妹妹
传教士的私人相册
上海人杜尔纳
1997—2007,肖像十年记
2008—2015,肖像再八年记

七、跋和其他
跋(1998年)
再跋:上海十年记(2007年)
再跋之后,又一跋(2015年)
地图星标志的说明
展开全部

上海的风花雪月 节选

  《上海的风花雪月(*新修订版 上海三部曲)》:  爱尔兰酒馆  雨下湿了方格子的人行道,在路灯下闪着小水洼的光亮。空气冷而潮湿,里面有被又冷又湿的连天小雨淋透了的树皮和落叶的陈腐气味。街上有车子开过去,雪亮的车灯照亮了浮在街道上的雾气。街拐角的地方,有一个爱尔兰酒馆亮着灯,蓝色的窗子上人影幢幢,有一个绿色的后背从门那儿掠过去,那是穿绿衣服的酒保托着大盘子上菜,上面的白瓷钵子上盖着盖子,里面是爱尔兰炖羊肉。那刚刚加完班的人,又冷又乏,眼窝都青了,还没有吃晚饭。  推开门走进去,暖气和着食物的气味迎过来。吧台深处,酒红色的老墙壁和褐色护壁板前面,木酒桶,航海的长望远镜,和几个世纪以前用的航海地图下面,旧旧的渔网边上,有三个男人坐在高凳子上,一个吹笛,一个拉手风琴,一个抱着吉他,奏出热烈而单纯的爱尔兰舞曲。那里围了一大圈人,找不到桌子坐下,于是都在墙角站着,喝黑啤酒。吧台里面一个金发女子在盛蘑菇沫子浓汤,钵子边上放了爱尔兰黑面包,结实的褐色面包片散发着麦子粗糙的清香。那女子的脸颊和嘴唇鲜丽欲滴,就像从乡村来城市不久的英国姑娘。那穿绿衣服的酒保端着羊肉,咚咚踏着木头楼梯上楼去,楼上的灯光照亮了他已经秃了的、粉红色的头顶。  楼上有人在玩桌球,边上围了一些男人,穿着毛衣或者牛仔衣,手里握着黑啤酒的大玻璃杯子,因为天气的关系,他们白色的脸上开始变得有些苍白了,欧洲人的皮色一旦苍白,就让人觉得他们像要化了的冰山一样。和楼下一样,放眼一望,看见的都是欧洲人,听到的都是英语。  到楼上的围栏那儿,才找到两张凳子落座。安顿下来看到边上靠着一个脖子红红的大胖子,嘴唇上留着麦色小胡子,把快喝光了的啤酒杯子靠在自己的大肚子上,出神地看着人拉那放在腿上的手风琴,一脸落寞而无聊的晦气样子。  你以为这是英国的什么地方?不是,这是一个秋夜,在上海桃江路。从路上不见人的雨夜里走进这地方,真的一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中国。  如今来上海谋生活的欧洲人真的是多起来了。十多年前,上海的外国人大都坐在大玻璃前放了国际旅行社的牌子的汽车上,花花绿绿的,散发着不是花露水的那种香气。在南京路的工艺品商店外面,马路上总会围着一些人看他们,上海人好奇而羡慕地看着他们。那种默默的眼光真的能抹杀人的自知之明,何况人在旅途中,远离了日常生活。于是,就连里面个子小、身体胖、头发少,总之是*不起眼的那一位,都做出亲王的样子登上车去。我理解他也是不得不这样,要不然所有中国人,包括他自己,全要失望的。外国人太少了,怎么可以不与众不同?现在不同了,现在欧洲人重新找回多年以前他们爷爷这一辈发过财的城市,一个个,一群群,又拎着各种各样的皮箱来到上海。  听说他们对上海有着世代传下来的好感,在他们欧洲的老家,他们可以找到六十年以前长辈从上海带回去的明信片,宽阔的外滩,沿江而立的雕像,就像波罗的海沿岸的城市。而这些明信片,如今在上海已经很难找到了。在家乡的日子里,他们就隐约听到过上海欧洲人的传奇故事:在上海发了财,在上海遇见了心爱的姑娘,在上海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奋斗的机会,在上海过上了高人一等的生活。甚至还有只凭着一张欧洲人的脸和一个贵族头衔,可以在上海*豪华的饭店里白住,在上海*美味的餐馆里白吃,而没有人怀疑这个人是否付得清账单,直到几年以后东窗事发。虽然大多数人不会这么做,可听上去还是让欧洲人舒服,像是有个喜剧等着你似的。  于是他们就来到上海。来上海,当然为了挣钱。有英国人说他只要能挣到他在英国想要挣的钱,马上就回家,上海的死活不管他什么事。大概来到一个陌生城市谋生的人大都会这么想。可慢慢地,混得不那么好的,就回家去了,真在上海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就不愿意回欧洲去,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国家不那么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位置,而在上海,似乎事情就变得容易一些了。上海的确像一个睡狮,一旦醒来,就充满活力,连空气里都有机会的气味。上海又像一条家狗,对自己认同的人非常亲切慷慨。  ……

上海的风花雪月 作者简介

  陈丹燕,1980年代以儿童文学创作步入文坛,1990年代转入成人文学创作,以非虚构纪实类作品和其漫游世界的旅行文学广受关注。主要作品有外滩三部曲《外滩:影像与传奇》《公家花园的迷宫》《成为和平饭店》,上海三部曲《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另有《我的旅行哲学》《我的旅行方式》《北纬78°》《永不拓宽的街道》《咖啡苦不苦》《漫卷西风》《一个女孩》《慢船去中国》《唯美主义者的舞蹈》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