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
-
>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
中国的民主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实录(套装共10册)
-
>
新书)社会主义发展简史(大字本)
当代中国丛书当代中国的乡村建设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5409481
- 条形码:9787515409481 ; 978-7-5154-0948-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当代中国丛书当代中国的乡村建设 本书特色
新中国乡村建设大踏步迈进的辉煌历史 小城镇星罗棋布 城乡差别逐步消融
当代中国丛书当代中国的乡村建设 内容简介
本书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乡村建设事业繁荣发展的历程。特别记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乡村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而促进亿万农民生活改善的历史情况。党和国家推进乡村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使中国亿万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全国的乡村建设规模之巨大、内容之丰富,都是中国历目前靠前的。农民对物质文化生活要求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乡村集镇化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城镇建设大发展,城乡差别逐步消融的局面。本书在记述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彰显出搞好乡村建设,对于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丛书当代中国的乡村建设 目录
当代中国丛书当代中国的乡村建设 节选
**编 旧中国乡村建设的概况 **编旧中国乡村建设的概况 中国的乡村,包括广大的村庄和星罗棋布的集镇,在漫长岁月的发展过程中,有兴有衰,有起有伏,经历了一条十分曲折的道路。近代以来,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连年战争的破坏,以及自然、交通等条件的变易,一些村庄和集镇不断衰败和荒落下来。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农村经济濒于崩溃,广大农民饥寒交迫,许多村庄和集镇凋零、残破,一片凄凉。尽管如此,中国的村镇建设,毕竟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建设经验,创造了许多优秀的规划、建设手法,也记录下了前人的业绩。这些不可磨灭的珍贵历史遗产,对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农村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章 村庄**节村庄的形成 村庄,是个群居的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次大分工而形成的、以农业生产者为主的定居场所,是中国社会结构体系中人群聚落的*基本的单位。村庄的名称,各地叫法不一。村、寨、屯、堡,都是指具有一定规模的聚落。 村庄,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条件下产生的。原始社会,人类过着完全依附于自然的采集生活,并没有固定的居民点。那时,人们仅仅是从本能出发,利用天然岩洞作居所,用以遮风避雨、抵御野兽侵袭。“上古穴居而野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后来,又从洞穴向地面发展,出现了“掘土以营窑”,或“架木以构巢”的原始居住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农业和畜牧业的劳动分工,人们为了组织固定的生产活动,开始在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带定居下来,因而出现了房屋建筑和一定规模的人群聚落。西安半坡村遗址(见图1)就是在耕地附近定居的原始氏族社会村落。它既为人们提供了日常生活的场所,又为人们提供了从事简单生产活动的基地。到了周代,民间的住宅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秦汉以后,在住宅的布置、造型和装饰等方面,逐步完善起来。 村庄的建设,是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的进步而逐渐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开始仅有简陋的住房,经过不断集中、不断建设,形成了街、巷。以后,根据生活、生产的需要,配置了必要的公用设施,逐渐形成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体。 村庄的规模,自古以来就大小不一。有些荒野小庄,人烟稀少,常由两三户人家组成;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村庄规模较大,一般一两百户,有的上千户。福建因家族制度特别发达,历史上村庄规模较大。两三百户算小村,五六百户很普遍,千户大村也不为奇。中国农村,大家庭居多,又多聚族而居。农民也素有兄弟平等继承土地的传统,一代一代在祖传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因而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人口流动极少。加之,人口不断地自然增长,村庄的规模以惊人的速度扩展。河北省的定县,在1848年时,*大的村庄是300户,中等村庄是50—100户;到1928年,*大的村庄变为800户,中等村庄为200—300户;到1981年,*大村庄已达2025户,中等村庄达500户左右。(见表1、2、3)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定县村庄规模统计 表1 每村户数村数百分数0—24户45119025—49户90238050—99户1223227100—149户651719150—199户35925200—299户18412注:摘自直隶《定州志》卷六。 1928年定县村庄规模统计 表2 每村户数村数百分比0—49户121250—99户1616100—199户2727200—299户2020300—399户2020400—499户22500—599户11600—699户11700—799户11注:据燕京大学张折桂1928年调查。 1981年定县村庄规模统计 表3 每村户数村数百分比200户以下11827200—400户1513479400—600户902074600—800户471083800—1000户112541000—1500户143231500户以上3069注:据河北大学1981年调查。 村庄的名称,多反映出地理的、历史的、宗族的、社会的涵义。以氏族关系定名的,如王家庄、李家村、赵家堡、马家寨。以历史古迹定名的,如韩信台、霸王庙、节女坊、栖霞寺。以特出建筑而定名的,如徐家楼、青石桥、三官庙。更多的村庄,则以地理特点而定名,例如位于平原的村落,多以村、庄、井、巷、堡、寨、营为名。位于河畔水际附近的村落,多以泾、浜、港、溇、沟、滩、浦、渡、桥、墩、塘、堰、埭为名。位于交通线上的村落,多以店、街、驿、站、铺为名。还有一些村庄,是受特殊地形的影响而定名,如坡、坪、塝、湾、槽、咀、坝、台等。一般地说,村庄居于陡峻倾斜地面上者谓之坡;倾斜坡较为缓和者为坪;坡度不及坪之急峻者谓之塝;面积较小,坡度与塝相若,或位于山溪之源者为湾;沟、谷宽且平直者谓之漕;山坡凸出于谷地尾部者谓之咀。至于坝,则是小溪或大河冲积层上兴起的小块平原。丘陵区还有以垭为名的村落,一般位于马鞍式地形的鞍部。此外,还有以山口为名的村落,一般指位于溪涧出山之口。由于地形、地貌不同,村落的平面布局、空间结构、轮廓大小和延伸方向,也丰富多姿,各不相同。这些不同名称、不同形态的村庄表明,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中国劳动人民巧于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表现了高度的聪明和才智。 第二节传统民居的特色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人民生活习惯各不相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村落的规划和建设也就各有自己的特色,类型多样。 汉族的传统民居,在中国分布*广,数量*大。除少数地区外,一般多采用木结构体系。数千年来,沿用不绝。这种结构,以木构件做成骨架。交接的部位一般都用榫头,而不使用铁钉。屋顶重量,赖立柱支承。外墙一般都不荷重,只起围护或分隔空间的作用。木构架有很大的适应性,可以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多种形式的空间组合,给建筑外形带来丰富多彩的变化。汉族民居的布局和构造形式,南方、北方和黄土高原,都有显著差别。 北方的农村,气候寒冷、干燥。居住建筑,不论是宅地选择、房屋朝向、平面布置、结构构造、材料选用等方面,还是门窗的细部处理,都十分注意防寒、保温的要求。房屋朝向,一般多采取南向或东南向。向东,则冬有暖日;向南,则夏有凉风。院落是农村住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农民日常生活和从事副业生产的重要场地。院落的布置,常常受到气候条件、生活方式、人口密度、经济水平、土地多少、民族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北方农村的院落,一般比较封闭。四合院、三合院居多(见图2)。住宅的大门多位于东南角上,门内迎面多建有影壁,使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住宅周围用走廊连接,以围墙封闭,形成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这种院落,在小农经济条件下,既可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可防风、防寒、防沙。院落和房屋的配合,还可按照男、女、长、幼、尊、卑、主、仆的习惯,安排家庭成员的住所。一般来讲,北屋为尊,两厢为次。院内的正房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由晚辈居住,反映了封建时代宗法统治的特点。平原的村落,比较规整,以方形者居多,也叫块状式布局。建筑物密集,成团、成片地布置在一起,形成村落。这种村落集中、紧凑、联系方便。高原和山区,多依山建房,蜿蜒曲折。有的在陡峭的山坡上,将建筑物分层次加以布置,高低错落有致,形成了朴素而富于生气的外观。
当代中国丛书当代中国的乡村建设 作者简介
本书编者为《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该编辑委员会是20世纪80年代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建立的专门组织编撰《当代中国》丛书的机构,主要任务是实施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的大规模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工程。主要成果是多卷本《当代中国丛书》,共150卷,208册,约1亿字。1999年,《当代中国》丛书荣获第四届中国国家图书奖荣誉奖。
- >
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
¥23.2¥42.0 - >
姑妈的宝刀
姑妈的宝刀
¥13.5¥30.0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7.6¥55.0 - >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36.0¥48.0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24.9¥49.8 - >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
¥29.9¥39.8 - >
莉莉和章鱼
莉莉和章鱼
¥19.7¥42.0 - >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25.4¥49.8
-
佞幸-中国宦官与中国政治
¥41.6¥58 -
中国科举文化
¥21.8¥68 -
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
¥31.6¥68 -
温家宝谈教育
¥21.7¥69 -
寺院与官府-明清五台山的行政系统与地方社会
¥16.1¥37 -
皇帝治下的中国八品
¥1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