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网络时代政策议程设置

网络时代政策议程设置

作者:鲁先锋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18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74.5(7.6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网络时代政策议程设置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60159
  • 条形码:9787520360159 ; 978-7-5203-6015-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网络时代政策议程设置 内容简介

互联网社会不是对原有社会结构的有效抛弃或重构,而是在多重因素作用下新技术和社会结构相互嵌置的产物。在政治领域,网络舆论、网络民主、网络权利、网络决策等日益成为影响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本书从传播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多学科交叉视角对政策议程设置进行研究,认为政策议程设置是在触发机制作用下而产生的一个连续的、多阶段的递进过程,而“权力距”模型作为一个改良模式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网络时代政策议程设置 目录

**章 网络社会兴起与政策议程设置研究
**节 网络社会的兴起
一 网络对社会生态的影响
二 网络对媒体话语权的影响
三 网络对民主参与的影响
第二节 政策议程设置的多重视角
一 传播学视角下的政策议程设置
二 政治学视角下的政策议程设置
三 社会学视角下的政策议程设置
第三节 政策议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一 政策议程设置行为研究
二 网络影响政策议程设置研究
三 本研究的切入点

第二章 系统与路径:政策议程理论溯源及发展
**节 政策议程的系统分析
一 政策议程设置的系统理论
二 政策议程主体及场域分布
三 政策议程客体及结构关系
四 政策议程环境
第二节 政策议程设置的路径
一 政策议程设置路径的相关理论
二 政策议程设置的触发机制
三 “权力距”模型的构建
第三节 政策议程设置的阻力分析
一 主体价值的规导与排斥
二 政府体系的保守与封闭
三 信息传递的过滤与障碍
四 隐蔽议程的垄断与操纵

第三章 网络公共领域:政策议程设置的现代语境
**节 公共领域的消融与重建
一 公共领域的含义
二 公共领域的消融
三 公共领域的重建
第二节 网络公共领域的崛起
一 公共领域重建的技术契机
二 网络公共领域的功能
三 网络公共领域影响政策议程的条件
第三节 网络协商与政策议程的变化
一 网络协商的基本特点
二 网络舆论与网络民意的形成
三 网络协商对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
……

第四章 网络驱动:政策议程设置模式的变迁
第五章 继承与发展:中国政策议程设置模式的演进
第六章 政策议程设置的实证研究:网络案例分析
第七章 网络背景下政策议程设置的改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网络时代政策议程设置 节选

  《网络时代政策议程设置:理论与实践》:  三 政策议程客体及结构关系  在实践活动中,政策客体是进入政策主体活动领域并为政策主体所认知和改造的对象。从构成关系看,政策客体是社会公众在利益驱动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状态子系统,包括政策所要改变的状态、政策直接作用的人和事以及政策所调节的公众利益等三个层次。政策议程客体则表示受政策议程主体所认知和改造的对象,包括政策问题、政策议程涉及的群体及议程设置的价值依据。  首先,政策问题反映了事物矛盾的客观存在状态,为政策议程主体直接感知的对象。政策议程是政府对未来有待处理的问题的排列清单。政策主体一般倾向于将迫切的、严重的问题优先提上议程。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认为,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公共问题的建构不是一种发明和创造,而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发现。问题的实际状态与主体评判标准或预期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且不能在无外部干涉条件下实现自我恢复和良性运转,这种差距就成为主体所关注的问题,即“一部分人对社会产生了新的需求或者不满,于是便想通过政府行为来加以解决或进行重新调整”。在政策场域中,从一般问题过渡到政策问题需要符合特定的社会条件。**,政策问题是一种非虚构的客观存在。如台风、洪水、地震、瘟疫、金融危机、社会骚乱等自然或社会问题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对相关人群产生持续、严重的影响,个人或自治性的联合并不足以消除其负面影响,公共权力机构*终成为所依赖的组织保障。第二,政策问题涉及多数人的利益。政策问题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是社会中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人认为那些不理性、不可取的社会状况需要社会给予关注和加以改变,但是对于政策问题的认知涉及诸多因素。在自由流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趋于原子化,建制化组织可以对既定成员的意见产生集聚作用,但生硬的官僚层级、烦琐的程序及精英主义的控制容易导致意志表达的缺失。此外,公众自身的秉性和参与的自觉性也对政策议程设置产生影响。美国学者阿尔蒙德曾对外交政策涉及的三种人群作了划分: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公众对切身利益以外的事情不了解或不感兴趣(普通的公众);受过良好教育的公众对政治问题比较关注(专注的公众);极少数政治精英则能高度地卷入政治生活(政治精英)。这样就形成对政策问题冷漠、不统一的普通民众与热情、有影响力的“专注的公众”的失衡状态,民意*终成为小团体的“专利品”。如果政策问题为大多数人所关注,必须将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少数人意见通过公共领域的交往实践和话语体系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并引起公众的认同和共鸣,即共同利益的追求和共同的价值是隐含公众之后的联结平台,外在的交往和媒体传播只是联结手段,内外沟通的一致性赋予了政策问题的普遍性特质。第三,政策问题是纳入政府议程并着手解决的公共问题。政策问题体现了政府的价值取向和行动目标,政府之所以超越个人和社会组织,在于政府拥有其他主体所不具备的资源优势和合法性优势。政府组织借助于公共权力可以统摄和配置资源,为解决公共问题奠定基础。同时,民主的政府是人民授权的政府,外化为人民意志的政府具有居中调停的公信力和合法性归依,但政府也不是万能的神灵。“政府也总要根据问题需要解决的紧迫度和政府本身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政治、经济、技术可行性,安排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即决定哪些问题能够进入政策议程的范围。政策问题的递选过程延续这样逻辑:**层次是自然与社会之间的选择。有些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造成的问题,如地震、海啸、瘟疫,政府无法阻止其发生,也就无法上升到政策议程,但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通过采取事后救援和减少损害的应对措施是可行的,且属于政府公共事务管理范围,这类问题则可能进入政策议程。第二层次是政府与个人、市场、公民组织之间的选择。有些问题可以由个人、家庭、市场和公民组织完成,一般不属于政策问题范畴,如抚养儿童、照顾老人很大程度上由家庭来承担,企业竞争和效率评判主要依靠市场来实现,社区救助由公民组织来承担,而流浪儿童的救助、孤寡老人的赡养、企业污染的监督、社区治安的恶化则更多地依靠政府来解决,这些问题属于政策管理的范畴。  ……

网络时代政策议程设置 作者简介

  鲁先锋,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苏州大学政治学博士,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城市公共治理。主持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等,发表论文多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