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版)(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版)(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作者:金元浦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4-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28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中 图 价:¥28.4(5.7折) 定价  ¥4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版)(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版权信息

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版)(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变革与转型,分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特征,从理想人格角度对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内涵做了深入发掘,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美育等做了宏观考察,并对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变做了整体阐述。本书章后附有大量经典文选,同时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考与研讨题,还配有图文并茂、内容生动丰富的教学课件以供下载(详情请见书后“关联课程教材推荐”页),是 一本独具特色、系统完备的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理想教材。
在中华文化全面复兴的背景下,秉承同志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很好传统文化的指导精神,本书进行了第四次修订。在这次修订中,编著者对全文做了细致的校订,并调换了相关文选,使之更具时代性与适用性。自2007年出版以来,本书已历四版,畅销全国,系大学同 类教材中被广泛采用的版本。

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版)(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目录

绪论 观乎人文化成天下
**节 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
思考与研讨
延伸阅读

上篇 中国传统文化总论
**章 天道有常周行不殆——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
**节 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一:农业自然经济
第二节 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二:血缘宗法制度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概观
思考与研讨
延伸阅读
第二章 文律运周日新其业——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节 先秦:中国文化的萌发与争鸣
第二节 汉魏六朝:中国文化的一统与多元
第三节 唐宋:中国文化的成熟与辉煌
第四节 明清:中国文化的继往与开来
思考与研讨
延伸阅读
第三章 阴阳发散变动自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征
**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思考与研讨
延伸阅读
第四章 观物取象引譬连类——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
**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思考与研讨
延伸阅读
……

中篇 中国传统文化分论
下篇 中国传统文化新论

参考文献
第四版后记
展开全部

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版)(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节选

  《中国文化概论(第4版)/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中华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历史*为悠久的三大戏剧文化之一。它在中国这块东方古老的土地上萌芽、成长并发展壮大,凝聚了中国各种文化艺术的优秀精神和传统,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千百年来受到中国人民历久不衰的喜爱和欢迎,成为有鲜明民族特征的、瑰丽壮观的中华民族艺术之宝。  中国戏曲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但真正以今天人们所熟悉的“戏曲”概念相称的时间并不是很久。历史上,“戏曲”一词*早见于元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浑、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这里的“戏曲”,实指流行于宋代瓦舍勾栏的杂剧本子,非今人所指严格意义上的戏曲艺术。清末姚燮作《今乐考证》,较为明确地把“戏曲”作为表演艺术的概念提了出来。及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问世,由于他的积极倡导,加之他在中国古典戏曲研究中的巨大影响,国人方对“戏曲”一词普遍接受,用它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总称,泛指中国传统的戏剧文学和戏剧表演艺术。  作为一种丰富多彩的艺术表演体系,中国戏曲有着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  1.高度综合性  中国戏曲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外来的各种戏剧样式(话剧、歌剧、芭蕾舞剧等)都有着重大的不同。从形式上看,中国戏曲堪称一种真正无愧于综合性艺术的戏剧样式。它全面运用了歌、舞、说、唱等艺术手段,并兼容了诗词、小说、武术、杂技、音乐、绘画、雕塑等多方面的艺术或技术因素,充分发挥了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长处,从而使自己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一种别具特色的表演体系。这便是我们今天所通常概括的,以唱、念、做、打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戏曲中与舞台表演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因而能够产生十分强烈的审美效果,构成中国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  2.虚拟性  中国戏曲以虚拟作为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所谓虚拟,即利用舞台的假定性,通过夸张的变形来表现生活,在舞台表演的有限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以对生活作出广泛而形象的概括。中国戏曲这种以抒情写意为特征的观念,与西方戏剧模仿写实的观念有着重大差异。像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在同一个舞台场景中,借助于演员写意性的虚拟动作表演,戏曲故事情节或人物可以从一个环境迅速转入另一个环境。一个圆场,一个趟马动作,即可表示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重山,一个开门或关门动作,即可表示人在室内或者户外,甚至有时利用一两句虚化的台词,即可把一个漫长的过程交代出来等。较之那种模仿写实的戏剧处理方式,确是更有利于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也给演员们带来了更大的艺术创造自由。难怪一些西方著名的戏剧艺术大师会对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倾心叹服。可以说,以虚拟性为核心的中国戏曲美学指导下的“写意”的戏曲艺术体系,是中华民族戏曲对于世界戏剧文化的一个重大贡献。它把戏曲舞台的局限性巧妙地化成了艺术上的独创性,为广大观众所理解和接受,造就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3.程式化  程式是一种运用歌舞手段表现生活的独特表演艺术格式。借助于程式进行表演,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一个突出特点。各种程式动作,实际上就是生活动作的规范化,是在生活形态的基础上又经过一番选择、加工和美化所形成的舞台动作。如传统戏曲舞台上经常出现的开门、关门、饮酒、骑马、划船等,皆有一套固定化了的表演程式。这些程式动作是大家所共同遵守的,既来源于生活,又不是生活的翻版,而是达到类似于音乐和舞蹈的境界,因而能够更为集中地概括和反映生活。这也是运用程式化表演所产生的艺术审美效果。值得一提的是,程式化的范围不仅局限于人的表演动作,舞台上所表现的一切,包括服饰化妆、唱腔音乐,乃至人物的各种表情如喜怒哀乐等,无一不是程式化的。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化,是构成中国戏曲基本特征的三大要素。自然,作为一个博大的艺术体系,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并不局限于这几个方面。中国戏曲艺术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戏剧艺术共同存在、相互影响,在世界戏剧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除了戏曲以外,在广阔的华夏大地上,五千年的文明古树结出了丰硕的音乐之果,在世界乐坛上,以其独特的艺术品格而占据一席之地。  宋代以前,中国音乐主要是在歌舞形式中发展起来的。原始社会中诗歌、舞蹈、音乐三位一体,称为“乐舞”。自周初至春秋中期,涌现出大量民歌,初期的民歌表演只是清唱,没有乐器伴奏,称为“徒歌”或“谣”,后来用人声帮腔,称为“但歌”,*后发展为演唱者手执一种叫“节”的打击乐器,与笙、笛、琴、瑟等管弦乐器伴奏相互应和的“相和歌”。“相和歌”经专业音乐家改编,并与舞蹈结合起来产生“相和大曲”,也可作为纯器乐合奏,称为“但曲”。魏晋南北朝时,在南方“吴歌”和“西曲”的基础上,形成了清商大曲,包含古乐中的清调或者商调。大曲发展*辉煌的时期是唐代,唐代大曲是一种大规模的歌舞套曲,受统治阶级的重视,设“九部乐”“十部乐”,在宫廷重要庆典或宴会上演出。由原始乐舞到唐代大曲,是艺术由低级向高级的进化过程,涵括了这段历史时期音乐发展的主流。两宋以迄明清,音乐便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分支发展状态,出现了相对独立的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器乐合奏等。  中华音乐的发达还表现在乐器方面。早在原始社会晚期至秦汉以前的数千年中,就产生了哨、笛、箫、竽、钟、磬等数十种乐器。以材料分可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也称为“八音”。这些乐器不仅制作精美、音乐动听,而且演出规模之宏大,在当时世界上是罕见的。如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的战国初期曾侯乙墓“钟鼓”乐队,共有乐器23件,其中*为壮观的是编钟,这套大型编钟由65个大小不等的钟组成,总重量达3500多公斤,音域宽广达五个八度,而且几乎十二个半音俱全,可以奏出完整的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是一架完美的大型乐器,代表了当时高度发展的音乐文化。  汉代以后,一些少数民族的乐器如胡笳、短箫、箜篌、琵琶、横笛等传人中原。明清两代为戏曲、说唱艺术伴奏的拉弦乐器如胡琴、二胡、四胡、京胡等进一步发展,唢呐也在戏曲、民间器乐及军乐中被广泛运用。  ……

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版)(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作者简介

  金元浦,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十三五规划专家智库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技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创意产业国际论坛秘书长。曾任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国文化发展纲要》起草工作小组专家组成员,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我国中心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软实力竞争”项目主持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文化产业伦理”项目主持人。发表或主编论著50余种,发表论文350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