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范式转换研究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范式转换研究

作者:陈敏荣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310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82.5(7.5折) 定价  ¥11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范式转换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55766
  • 条形码:9787520355766 ; 978-7-5203-5576-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范式转换研究 内容简介

晚清以降,中国在内忧外患中步入近代历史进程,其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都开始转变,尤其以专制王权为核心的传统政治思想逐渐发生范式的转换。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思想家群体,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书主要通过梳理和分析梁启超对自由、权利、平等等价值的宣扬、对法治和君宪民主政治的构想、对国民性的批判和重塑以及他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早期传播中的作用,来揭示他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范式转换的关系以及中国政治思想范式转换所体现的诸维度,一方面促使人们重新认识梁氏在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中的地位和意义,另一方面挖掘先贤思想的现代价值,为当下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源。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范式转换研究 目录

导论

**章 梁启超之进学及师友
**节 科举之路与拜师康有为
一 家庭教育及追求科举功名
二 师从康有为及维新思想之形成
第二节 交友与思想交流
一 “笔友”严复对梁启超的影响
二 “闺蜜”谭嗣同及其平等观
三 “同道”和“对手”:梁启超和孙中山的合与分

第二章 “舍自由无他道”:梁启超的“自由”理念
**节 梁启超自由思想的形成
一 梁启超对“自由”态度的变化
二 对卢梭一中江兆民自由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 对密尔一中村正直自由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节 梁启超的自由观
一 “自由者,天下之公理”
二 “自由者,奴隶之对待也”
三 “思想自由,为凡百自由之母”

第三章 “誓起民权移旧俗”:梁启超的权利观
**节 “人人有自主之权”
一 从反专制到批“仁政”
二 天赋人权:放弃即为“罪之大原”
三 人权关乎women
第二节 民权的关系范畴
一 兴民权与开民智
二 民权与民主
三 民权与国权
第三节 强权论:梁启超权利观的另一维度
一 “强权与自由权,其本体必非二物”
二 强权观的现实意义和理论误区

第四章 法治和宪政:梁启超的理想政制
**节 梁启超的法治观
一 “法治者、治之极轨”
二 “服从法律为自由母”
第二节 君主立宪:梁启超的民主制构想与实践
一 思想先驱对西方民主制的介绍
二 “君主立宪者,政体之*良者”
三 清末立宪运动的“设计者”和“操盘手”

第五章 “去社会旧染之污”:梁启超的新民思想
**节 梁启超的理想人格:新民
一 “新民”之义涵
二 新国民:除去“心奴”的自由主体
第二节 批判与改造:国民性重塑
一 国民性批判:“使国民知受病所在”
二 重塑国民品格:“改四百兆之脑质”
三 道德革命:“知有公德,而新民出焉”

第六章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潮
**节 梁启超对“民族主义”的引入和辨析
一 “民族主义”概念的引入
二 “民族主义”与“民族帝国主义”
第二节 梁启超与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之比较
一 梁启超“专言政治革命”及其逻辑依据
二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
三 关于立宪派和革命派之论争的反思

第七章 梁启超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节 社会主义学说传人中国的先驱
一 李提摩太对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介绍
二 梁启超对社会主义的介绍和解读
第二节 梁启超关于社会主义的两次论辩
一 梁启超与孙中山社会主义观之异同
二 梁启超与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主义论战

结语

附录一 梁启超的文化观及与现代新儒学之关系
附录二 《民报》创刊时间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范式转换研究 节选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范式转换研究》:  归结上文而言之,中国人由于缺乏国家思想而致爱国心薄弱,要培养国家思想,须先使国民知其对于国家之义务。梁启超以父母和子女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来申言国家与国民的关系:父母早年有养育子女的义务,所以晚年有受子女赡养的权利,反过来,子女享受了被抚养的权利,则当履行其赡养父母的义务。权利与义务是辩证相待的,国民可向国家要求其正当权利,且国家有维护国民合法权利之责任,那么国民也有对于国家之义务,“夫朝纲紊乱,从而正之者,国民之义务也;国中有乱,从而戡之者,国民之义务也”②。纳税、服兵役、维护社会纲纪和秩序,这都是国民之义务,而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更是国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若无国家之独立自由,国民之安全、幸福及其他一切权利皆无从谈起,这也正是梁启超一面宣扬个人自由、一面强调服从和义务的原因之所在。  *后,新民应具有政治意识和充分的政治能力。  如果说前面主要是强调国民所当培育的现代思想和精神,那么此点则侧重于讲对国民之能力的培养,相对于培养一种思想,培养一种能力要更加艰难,尤其是政治能力。  梁启超说,中国陷于面临危亡的窘境,*初是由政府导致的,要免于灭亡,也当经由改造政府之一途,政府既然是被改造的客体,就不能同时作为改造的主体,其主体只能是国民;改造政府指的是改无责任之政府为有责任之政府,所谓有责任之政府,不是指对君主负责,而是对国民负责,欲政府为良政府,必须由国民予以监督,尊重民意,此政府非专制之政府,而是立宪之政府。换句话说,要救中国于危亡,须实行立宪政治:要实现立宪政治,须有具备一定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之国民。“立宪政治非他,即国民政治之谓也。”立宪政治与国民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国民必须具备三种资格,立宪政治才能化成,一是国民具有政治意识,不漠视政治;二是国民对于政治是否合适具有判断的常识;三是国民具备充分的政治能力。另一方面,要先建设立宪政治,国民的三种资格才能进步。无论哪个在先,国民之政治意识、政治热情和政治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梁启超相信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所以他也相信人类具有政治能力是一种天性,然而由于某些原因,人的政治能力会变弱或者消失。中国人民就是由于“伏于专制及羁轭,困于家族之范围,役于生计之奴隶”,专制政体之压制、家族制度之制约、低层次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致难以生出高层次的政治和精神需求,使人民的政治本能已被斫丧十之六七,再加上丧乱频仍,其政治能力基本上就丧失了。根据生物进化之规律,物体之官能,皆用进废退,人民没有运用其政治能力之余地,就算有用之者,也会为强者所蹂躏,使其天赋本能隐没不显,至有朝一日能有机会运用,也不能立刻有成效,好比一个妇女被缠足数十年,有一天不再裹足,也无法如常人之足。  ……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范式转换研究 作者简介

  陈敏荣(1975-),湖北武汉人,博士,现任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哲学史、政治哲学、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课题数项,在《武汉大学学报》《江汉论坛》《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湖北社会科学》《人文论丛》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