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网络时代的文学转向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64294
- 条形码:9787520364294 ; 978-7-5203-6429-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网络时代的文学转向 本书特色
当前文学的危机,说到底不过是传统文学面临“市场竞争”与“技术挑战”的考验时所呈现的种种变局与表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文学所面临的“生存危局”与“发展机遇”?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看,我们的基本方法是——秉持主流意识考察历史流变,坚持大局观念审视当下问题,坚守发展理念,放眼文学未来。 让该腐烂的尽快腐烂吧,网络时代必将拥有一个全新的文学世界。
网络时代的文学转向 内容简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正经历着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性巨变: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百年不遇,数字化风暴的冲击波及优选,文学所面临的“市场境遇与网络转向”少有。有鉴于此,作者以探讨市场与网络对文学生产及其审美品质的考验作为切口,对当代文学的生存现状和发展态势进行了别开生面的纪实性描述和学理性反思。该著立论新颖、视野开阔、语言精练,对认识和理解当代文学生产及其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理论意义。
网络时代的文学转向 目录
一 20世纪与“文学的悲剧”
二 1993:文学的“喧哗与骚动”
三 新媒介与“泛文学时代”
**章 当代文论热点问题散点透视
**节 当代文论的跨世纪转向
一 引领风骚的“文化研究”
二 关于文学理论的现代性问题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论选择
第二节 世纪之交文论热点三题
一 “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
二 2009:中国文学的“三十年”与“六十年”
三 当代文论的正本清源与守正创新
第三节 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与理论创新
一 “文艺学建构论与本质论争鸣”及其他
二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三 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与理论创新
第二章 文学期刊:市场化的危机与生机
**节 风雨沧桑:200年期刊纵横谈
一 近代中国期刊的发展历程
二 《新青年》与“新文学”
三 “人办杂志”与“杂志办人”
第二节 祛魅之惑:诗性生存与市场境遇
一 期刊数据:从“新中国”到“新时期”
二 在“书刊”与“网刊”之间
三 “淡化文学”:生存竞争的无奈选择
第三节 媒介转型:文学期刊的双重危机
一 “天鹅之死”:产业化语境下的关停并转
二 “摸清家底”:期刊印数与文学命运
三 “向死而生”:融入网络与淡出市场
第三章 “互联网+”时代的纯文学期刊
**节 面向网络与市场的期刊产业
一 作为文化产业的期刊
二 文学期刊的困境与突围
三 纯文学期刊的危机与生机
第二节 踩着市场和媒介的舞步前行
一 《大家》与《收获》的苦与乐
二 “读图”“读屏”与“读刊”
三 电子期刊:连接世界,走向未来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的纯文学期刊
一 “微信公众号”开辟的“电商小店”
二 “文学网刊”的喜与忧
三 从“文学网刊”到“文学网站”
第四章 网络传媒与文学创新
**节 网络时代的文学新变
一 网络化:“比特挑战缪斯”
二 诸位退隐:当丘比特遇上避雷针
三 “人机共舞”:“后人类”的时代
第二节 人的延伸:反思技术与感性
一 艺术“泛本源”与文学的“祛魅”
二 “数字复制时代”的文学艺术
三 大众文化中的“技术逻辑”
第三节 网络文艺:走向综合创新的时代
一 无“网”不在:重建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二 赛博空间:“太虚幻境”或“数字乐园”?
三 网络艺术:“迎向灵光消失的时代”
第五章 艺术生产者的市场境遇
**节 “社会转型和当代知识分子”
一 知识分子与“*优生存系数”
二 “海边走走,海边看看”
三 “稿酬怎样搅动文坛”
第二节 “躲避崇高”与“无知无畏”
一 “十作家批判书”
二 “过于聪明的中国作家”
三 “市场经济与美学启蒙”
第三节 文化溃败时代的游戏诗学
一 文化溃败时代的表征
二 诗人之死与另类文化的狂欢
三 关于“媚俗”与“玩深沉”
附录 文学危机与媒介转向
一 世纪之问:《文学会消亡吗》
二 文学理论:从“新时期”到“新世纪”
三 当代文学:“两次转型”与“三分天下”
四 网络文学:类型化网文举隅
网络时代的文学转向 节选
《网络时代的文学转向》: 二 在“书刊”与“网刊”之间 期刊的面貌是文化变化的一个重要表征。文学期刊的危机其实也可以说是文学的危机甚至文化的危机。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中国文化进入一种低迷状态,虽然大众文化兴盛起来,但精英文化的危机却越来越突出。纯人文期刊步履维艰,纯文学艺术几近笑柄,更有人用一路“凄风冷雨”“噩耗不断”来形容这一阶段文学期刊的遭遇。先是《漓江》《昆仑》《小说》等著名文学期刊在20世纪末的停刊,给正在经历着漫长“熊市”,的中国文坛投下了一道浓重的阴影。而有50多年历史的老牌期刊《人民文学》被“断奶”的新闻,更像是一则令人喷饭的滑稽剧。但这一出滑稽剧却让全国各地众多“小人民文学”的编辑笑不起来,事实上,许多省市级文学期刊早已是朝不保夕,暂时靠少得可怜的一点财政拨款勉强度日,如果“断奶”,后果可想而知。因此,当年《人民文学》即将停止财政拨款的消息,让众多地方文学期刊从业者深感茫然和恐慌。 文艺期刊在20世纪70年代末扬眉吐气,在80年代启蒙运动中呼风唤雨,一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呐喊,谁曾想现代化进程却把它们抛入了“文化低谷”!不少优秀文艺期刊,走过光辉历程后偃旗息鼓。四面楚歌声中,部分能勉强支撑的老牌文学期刊,经费一减再减,订数也在连年下跌。尽管不少有思想的办刊人一直在探索办刊新路,为高扬文学大旗殚精竭虑,但是,文学期刊内忧外患,危机重重的艰难情势一时不太可能出现柳暗花明的转机。 在“文化危机”“知识贬值”“文人下海”的喧哗声中,“媒介狂欢”乃至“娱乐至死”风尚已初现端倪。伴随着商品化大潮出现的众多文艺期刊的世俗化趋向越来越得势,以消遣、娱乐、感官刺激为基本功能的地摊期刊和街头小报铺天盖地,以营利为基本目的的世俗文艺在为大众提供了“文化快餐”的同时也吞食了精英文艺的大片领土。不少人相信,世俗文艺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它不仅具有抚慰大众、缓解大众的心理压力,进而为维系社会的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重要功能,而且也从一个层面推动了重塑国民性的进程,随着文化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大众在消费世俗文艺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新的素质:卡拉OK使人开放,武侠小说使人豪放,言情故事使人浪漫,随笔小品使人灵秀……甚至可以说世俗文艺是现代文化多元格局中不可缺少的一元。尽管如此,我们不能不正视精英文化面临危机的无情现实,因为无论如何,精英文化的衰落是一个民族的耻辱与悲哀!想想20世纪精英文化多灾多难的命运,想想精英文化刚从极“左”思潮下获得了新生,没过几年又在经济浪潮的巨大压力下发出了绝望的哀鸣,怎不使人仰天长叹,欲哭无泪!①面对眩目而纷纭的文化市场,看看纷纭而眩目的市场文化,人们不禁要问,文艺期刊是否能守住昔日辉煌的“书香圣地”?滚滚红尘中可否不堕青云之志? 其实,1998这个所谓“期刊年”的“关停并转”并非完全听任市场主宰。管理部门针对期刊“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进行适度整改,这不仅是大势所趋,而且也理所应当。期刊园地的“整改”,其本意有如锄地间苗以便庄稼长得更壮实一样,正如“断奶”不是为了饿死孩子而是为了孩子更健康地成长一样,刊物的整改,理所当然是为了整个期刊业的健康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即便是在期刊运作*艰难的1998年,《故事会》这样的“通俗文学”期刊仍然保持着近400万订数,类似的大众通俗读物如《读者》《知音》等也都有数百万的发行量。令人不解的是,同样是“讲故事”,为什么那么多纯文学期刊的订户只有几千份甚至几百份?尤其是某些地方作协的“小人民文学”与人民喜爱的通俗文学期刊的订户数真是天差地别:居然不是几千几万“本”,而是几千几万“倍”!如此惊人的差距在盛产各种奇葩怪事的中国文坛或许算不得什么。不过《故事会》这类“下里巴人”式的刊物居然让那些自诩“阳春白雪”的纯文学期刊无路可走,真不知文学界那些言动周正的大佬们究竟作何感想? 当然,纯文学期刊中也不乏沧海横流显本色的“逆袭者”,如《大家》《天涯》在市场化浪潮扑面而来时,就颇有几分“弄潮儿向涛头立”的英雄气概。关于这两份刊物的市场遭遇及其应对策略,前文已有细述,请恕于兹不赘。 ……
网络时代的文学转向 作者简介
陈定家(1962-),文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理论研究室主任、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网络文化研究》主编,《中国文学年鉴》副主编,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新媒介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主持和参与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有《文之舞:网络文学与互文性研究》《审美现代性》等著作,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
-
文学常识二十二讲
¥15.4¥42 -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16.4¥45 -
中国小说史略
¥9.9¥35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3.8¥32 -
鲁迅的微博
¥9.4¥20 -
挑选缪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奇幻故事集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