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精)东北革命和抗日根据地货币研究
-
>
近代天津工业与企业制度
-
>
眉山金融论剑
-
>
图解资本论
-
>
金融炼金术(专业珍藏版)2021专业审订
-
>
认知世界的经济学
-
>
全球货币进化史
中国古代贫富思想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8237716
- 条形码:9787548237716 ; 978-7-5482-3771-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古代贫富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古代的贫富思想为研究对象,将中国古代贫富思想的发展和演进划分为“产生(先秦)—发展(秦汉至隋)—转折(唐宋)—完善(元明清)”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贫富思想的发展和演变进行梳理和探讨。
中国古代贫富思想研究 目录
一、研究的缘起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章 先秦时期贫富思想的产生
**节 先秦时期贫富分化的产生和扩大
一、贫富分化的萌芽期
二、贫富分化的孕育期
三、贫富分化的显现期
第二节 先秦时期贫富思想的产生
一、对贫富问题的认识
二、对贫富分化的认识
三、贫富调节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秦汉至隋代贫富思想的发展
**节 秦汉至隋代的贫富分化
一、土地占有不均和集中化
二、农商行业贫富差距扩大
三、社会阶层间贫富悬殊加剧
第二节 秦汉至隋代贫富思想的发展
一、对贫富及贫富分化的认识
二、贫富调节思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唐宋时期贫富思想的转折
**节 唐宋时期贫富分化的加剧
一、贫富分化的扩大
二、贫富分化的特点
第二节 唐宋时期贫富思想的转折
一、对贫富及贫富分化的认识
二、贫富调节思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元明清时期贫富思想的完善
**节 元明清时期贫富分化的扩大和特点
一、贫富分化的扩大
二、贫富分化的特点
第二节 元明清时期贫富思想的完善
一、对贫富和贫富分化的认识
二、贫富调节思想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贫富思想研究 节选
《中国古代贫富思想研究》: 第四阶段:贫富思想的完善期——元明清时期。 在这一时期,传统的贫富思想与保富论相互吸收和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历史特征的贫富思想。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等启蒙思想家在贫富思想中都体现出保富的主张;调均贫富的思想由右贫抑富向保富安贫转变,由传统的均土地为主导向均赋役为主导转变;在社会保障和救济思想中也更加重视富民的力量。明清时期的贫富思想在融合吸收先秦以来历代的贫富思想的基础上,对传统贫富思想进行了斟酌和损益并融入了“保富论”这一核心思想,完成了对传统贫富思想的完善和提升。 作为中国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贫富思想的核心是如何处理贫富关系的问题。从贫富分化产生以后,贫富关系成为了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富关系的发展不仅与古代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发展密切联系,而且也关系到古代社会的稳定。因此,处理贫富关系和调节贫富悬殊始终是贫富思想的核心内容。唐宋以前,中国古代贫富思想的核心在于打击豪强、摧抑兼并。唐宋以后,随着“保富论”的兴起,“贫富相资”“以富养贫”等思想开始成为贫富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贫富思想中涉及的如何处理贫富关系实质上反映了统治者及思想家对社会经济关系发展的认识和把握。 从先秦至明清,贫富思想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演进,但始终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贫富思想的发展和演进中始终贯穿着对“义利之辨”的价值关注。 “义利之辨”是古代传统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命题,也是与贫富思想相辅相成的重要社会理念。一方面,“义利之辨”是对财富观和贫富观的系统阐释。在中国古代,凡是商品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就是贫富分化加剧的时期,同时也是“义利之辨”大争论的时期。“义利之辨”要解决的是要义还是要利,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义利关系的问题。其核心是如何看待财富和如何获取财富的问题。“义利之辨”以及不同时期的义利观是贫富思想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贫富思想又以“义利之辨”作为价值判断的基础,“义利之辨”以及不同时期的义利观对贫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古代的贫富思想重视义利关系,并把义利关系作为价值判断和思想展开的基础。中国古代的义利思想经历了由早期的主张“贵义贱利”向主张“义利并重”发展的嬗变过程,这一嬗变的过程也直接导致了贫富思想的嬗变。 第二,中国古代贫富思想的发展和演进中始终围绕着对社会均平的理想追求。 李振宏教授指出:“平均观念,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思想领域,是各种政治思想、社会思想、伦理思想乃至经济思想的重要文化支点。”作为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贫富思想发展中鲜明地体现出了对均平理念的向往和追求。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到明清思想家提出的“均利”“均天下”,从先秦诸子的“均贫富”“均无贫”到农民战争中提出的“均贫富,等贵贱”,虽然均平的内涵和所指不相一致,但始终贯穿着对均平理想的追求。中国古代的若干土地和赋役政策也将均平纳入为政策实施的重要出发点,如北朝隋唐的均田制、明清时期的均田均役都是为了改善贫富关系和缓和社会矛盾而被提出的。以均平为重要理念的贫富思想对古代国家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中国古代的贫富思想的嬗变的总体趋势是,从主张“夺富予贫”到主张“安富恤贫”。 唐宋以前,贫富思想的主流是主张国家夺富予贫,通过国家权力来调节贫富双方的财富分配,即《管子》中所谓的“夫富能夺,贫能予,乃可以为天下”。唐宋以后,这种均贫富的思想遭到了普遍质疑和反对,“安富恤贫”成为贫富思想的主流,“夫安富恤贫,王者之政也”。从唐宋开始,调整贫富关系的思想主张也由均田、限田和抑制兼并向均赋役、济贫弱转变。明人胡世宁指出:“昔圣王行仁政,必以均贫富分井授田为急,后世井田之制猝难行而因议为均田、限田之法。今均田、限田亦难骤行,而惟均其田赋,又何不可之?”唐宋以后,均田等田制思想论而不行,而一条鞭法、摊丁人地等赋役改革的实施有效地调节了贫富关系,官方救济和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效地保障了贫弱人户的基本生活,这些都有效地抑制了由赋税不均导致的民不相安。 第四,中国古代贫富思想的演进过程是以“均平”为核心的传统贫富思想与“保富”思想不断融合和发展的过程。 ……
中国古代贫富思想研究 作者简介
解凌云,历史学博士,副教授,云南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主编和参编多部图书,在相关学术期刊发表多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