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中图网
官方微博
本类五星书更多>
-
>
(精)东北革命和抗日根据地货币研究
-
>
近代天津工业与企业制度
-
>
眉山金融论剑
-
>
图解资本论
-
>
金融炼金术(专业珍藏版)2021专业审订
-
>
认知世界的经济学
-
>
全球货币进化史
中国城市增长模式转型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4187750
- 条形码:9787564187750 ; 978-7-5641-8775-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城市增长模式转型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城市营销、城市增长模式等概念及靠前外相关理论研究梳理,深刻分析中国体制转型的宏观背景下我国营销型城市增长模式企业化的倾向,及由此产生的营销型城市增长模式的经济、社会乃至空间效应、规律和内在机制。在对营销型城市增长模式反思与检讨的基础上,本书进一步探讨从营销型城市增长模式向内生型城市增长模式转型的具体内容、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实施战略措施。全书重点围绕城市营销的主要运作方式大事件营销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合理利用大事件营销推动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本书适合城市管理者尤其是规划管理部门的和决策者、城市规划专业人员、高校师生,经济学、经济管理类等交叉学科也可以作为参考。
中国城市增长模式转型研究 目录
序言
前言
上篇 理论研究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2 国内外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进展
2.1 基本概念
2.1.1 城市营销
2.1.2 城市增长模式
2.2 国内外城市营销理论研究综述
2.2.1 城市营销理论的发展历程
2.2.2 城市营销理论的研究视角
2.3 城市增长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2.3.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2.3.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2.4 研究进展述评
3 中国体制转型的总体背景与城市营销的企业化倾向
3.1 中国体制转型的总体背景
3.1.1 体制转型对地方政府的总体影响
3.1.2 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的企业化
3.2 地方政府企业化导致城市营销企业化倾向
3.2.1 地方政府的营销性特征
3.2.2 营销型城市增长模式的企业化倾向
4 营销型城市增长模式评价及内生型城市增长模式建构
4.1 营销型城市增长模式的经济效应
4.1.1 转型期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1.2 营销型城市增长模式的积极经济效应
4.1.3 营销型城市增长模式的消极经济效应
4.2 营销型城市增长模式的社会效应
4.2.1 转型期政府职能与社会构架的转变
4.2.2 营销型城市增长模式的积极社会效应
4.2.3 营销型城市增长模式的消极社会效应
4.3 营销型城市增长模式的空间效应
4.3.1 激烈竞争环境中城市空间角色的转变
4.3.2 营销型城市增长模式的积极空间效应
4.3.3 营销型城市增长模式的消极空间效应
4.4 内生型城市增长模式的提出
4.4.1 对于营销型城市增长模式的反思:“内生”与“外生”
4.4.2 内生型城市增长模式的产生
4.4.3 内生型城市增长模式的特征
4.5 内生型城市增长模式的构建
4.5.1 内生型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统一城市发展的行动纲领一
4.5.2 内生型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主体的多元化选择
4.5.3 以政府营销增强城市竞争力——塑造高效、清廉的政府形象
4.5.4 以市民营销增加城市魅力——引入“全民营销”策略
4.5.5 打造城市品牌特色——保护与发掘城市无形资产
4.5.6 城市定位方法的转变——面向市民的城市定位模式
4.5.7 构建城市同盟与协作网络——实施城市与区域管治
5 城市增长模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5.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1 科学性原则
5.1.2 针对性原则
5.1.3 可行性原则
5.1.4 层次性原则
5.2 指标分类及选取
5.2.1 经济增长模式
5.2.2 社会发展模式
5.2.3 生活环境质量
5.2.4 城市增长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5.3 指标选取的针对性
5.3.1 可持续发展方式的遵循
5.3.2 经济发展原动力为“外生”还是“内生”
5.3.3 其他体现两种增长模式差异的指标
5.4 城市增长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以长三角为例
5.4.1 城市数据收集
5.4.2 主成分分析法
5.4.3 研究过程
5.4.4 评价与分析
下篇 实证研究
6 大事件营销的研究背景、概念界定与实践历程
6.1 实证选择背景及目的
6.1.1 大事件营销的研究背景
6.1.2 大事件营销的研究目的
6.2 基本概念
6.2.1 大事件营销
6.2.2 城市空间效应
6.3 大事件营销的相关理论研究
6.3.1 大事件营销的相关理论基础
6.3.2 大事件营销理论的研究进展
6.4 大事件营销的实践历程
6.4.1 起步阶段:单一场馆模式
6.4.2 初级阶段:集中建筑群模式
6.4.3 中级阶段:多中心组团模式
6.4.4 高级阶段:多元化发展模式
6.4.5 小结
7 大事件营销的实证逻辑框架
7.1 研究目标
7.1.1 理论目标
7.1.2 实践目标
7.2 大事件营销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内在联系
7.2.1 大事件营销的空间效应内在机制
7.2.2 大事件营销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要素
7.3 大事件营销的空间效应特征的分析框架
7.3.1 时间维度
7.3.2 空间维度
7.3.3 表征维度
8 大事件营销的空间效应特征
8.1 大事件准备阶段的空间效应特征
8.1.1 物质空间效应
8.1.2 非物质空间效应
8.2 大事件运行阶段的空间效应特征
8.2.1 物质空间效应
8.2.2 非物质空间效应
8.3 大事件后续阶段的空间效应特征
8.3.1 物质空间效应
8.3.2 非物质空间效应
9 大事件营销的空间效应影响要素与内在机制
9.1 物质影响要素
9.1.1 场馆设施
9.1.2 基础配套设施
9.1.3 土地开发
9.2 非物质影响要素
9.2.1 政策制度
9.2.2 规划引导
9.3 城市空间发展内在机制的主体分析
9.3.1 发展主体
9.3.2 主体博弈
9.4 城市增长模式与空间效应的内在机制
9.4.1 内生型城市增长模式
9.4.2 营销型城市增长模式
10 大事件营销的城市增长模式转型应对
10.1 中国城市大事件营销的特色
10.1.1 大事件营销的企业化倾向
10.1.2 大事件营销的“中国特色”
10.2 我国城市增长模式转型的对策
10.2.1 大事件营销运行体制的改革
10.2.2 大事件营销规划技术的创新
11 结论与讨论
11.1 主要结论
11.1.1 地方政府企业化导致城市营销的企业化倾向
11.1.2 营销型城市增长模式对于城市公共利益的维护还很欠缺
11.1.3 营销型城市增长模式不能给城市带来健康稳定的发展
11.1.4 内生型城市增长模式是未来我国城市转型的方向
11.1.5 大事件营销是城市营销的一种主要运作方式
11.1.6 建立大事件营销“一机制、两要素、三维度”的逻辑分析框架
11.1.7 大事件营销具有积极和消极的空间效应
11.1.8 大事件营销的空间效应影响要素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影响要素
11.1.9 基于城市政体理论解释大事件营销的空间效应内在机制
11.1.10 向内生型城市增长模式转型是解决中国城市大事件营销问题的根本路径
11.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1.2.1 如何将城市增长模式转型的理论转化为进一步的行动策略
11.2.2 如何在城市复杂的多元发展环境中,准确地进行城市大事件营销的空间效应分析
11.2.3 如何构建更为直观的城市大事件营销的空间效应分析模型
附录
展开全部
中国城市增长模式转型研究 作者简介
于涛,1978年生,河北故城人,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博士。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委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城乡空间发展演化的特征、机制及治理政策研究。发表中外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教材及著作5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住建部和江苏省住建厅优秀勘察设计奖10余项。
书友推荐
- >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15.9¥49.8 - >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35.5¥48.0 - >
二体千字文
二体千字文
¥14.0¥40.0 - >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6.9¥16.0 -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27.2¥28.0 - >
诗经-先民的歌唱
诗经-先民的歌唱
¥13.5¥39.8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
¥17.1¥45.0 - >
中国历史的瞬间
中国历史的瞬间
¥16.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