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壶里春秋二集/朱维铮思想文化经典系列

壶里春秋二集/朱维铮思想文化经典系列

作者:朱维铮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7-01
开本: 32开 页数: 350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51.7(7.6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壶里春秋二集/朱维铮思想文化经典系列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1716917
  • 条形码:9787521716917 ; 978-7-5217-1691-7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壶里春秋二集/朱维铮思想文化经典系列 本书特色

★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史学大家朱维铮经典之作全新集结; ★ 首次汇集朱维铮先生生命*后十年的历史笔记; ★ 附有朱朱维铮先生五十二年教书生涯*后一课的录音整理稿; ★ 李零、王汎森、傅敏怡等中外历史学家联袂推荐。

壶里春秋二集/朱维铮思想文化经典系列 内容简介

本集为朱维铮先生《壶里春秋》的续编,所收文字均为朱先生2000年以后所作,多为发表在各类媒体而未曾集结出版的文章和未刊稿,并附有朱先生五十二年教书生涯很后一课的录音整理稿。

壶里春秋二集/朱维铮思想文化经典系列 目录

代前言 中国人与中国史


一 何谓“中国”?

二 “国学”的前提是什么?

三 现代“国学”的起源

四 “国学”“国粹”怎样变成国货?

五 真有“儒教中国”么?

六 历史能“经世致用”吗?

七 何谓“经学史”?

八 孔子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九 暧昧难名的“孔子”面貌

一〇 孔子的政治理想

一一 孔子声价暴涨

一二 中世纪新式官僚的先驱——冉求

一三 何为中世纪经学

一四 官方钦定“经典”的变化

一五 “六经”都有负面效应

一六 《春秋》三传的浮现

一七 《左传》是经是传?

一八 秦汉经学三变

一九 叔孙通给布衣将相定礼仪

二〇 怎样使“天下无异意”?

二一 “安宁之术”也消灭了法家

二二 董仲舒“以《春秋》决狱”

二三 董仲舒开启汉代“通经致用”新传统

二四 汉武帝和公孙弘

二五 离奇的周公崇拜

二六 汉代周公“幽灵”挥之不去

二七 经汉学中的《孝经》与《春秋》

二八 从分裂走向统一的经学

二九 唐代的经学统一

三〇 唐宋间的经学更新运动

三一 四书取代九经

三二 四书体系中的《大学》

三三 王学如何代替了朱学

三四 难写的王阳明学说史

三五 阳明学的近代命运

三六 经学是“幽灵的啸聚”

三七 传统经学与史学的关系

三八 史的起源

三九 史学史的三个系统

四〇 史学史要有更高的要求

四一 中国历史编纂的起步

四二 史学编纂也常超出官定正史的藩篱

四三 中国的历史观念史

四四 中外史学比较与交往

四五 “史”的微言大义

四六 司马迁的抗争

四七 司马迁“通古今之变”

四八 《史记》七十列传的架构

四九 《史记》的效应

五〇 班固成为史官的意义

五一 《女诫》是“女权经”

五二 班昭的影响

五三 史官首先是“官”

五四 作为“史官”的韩愈与《答刘秀才问史书》

五五 柳宗元驳斥韩愈的“史官论”

五六 重说商鞅变法

五七 商鞅迁都的多重谋虑

五八 从司马迁到章太炎的商鞅批评史

五九 探索法家的起源

六〇 汉武帝“祸国殃民”

六一 西汉创业百年的经济史

六二 盐铁会议的争论

六三 徐光启改变近代中国

六四 利玛窦的历史遗产

六五 王学促进利玛窦传播西学

六六 利玛窦的传教策略

六七 利玛窦的目的与手段的倒错

六八 《几何原本》传入中国

六九 中国“近代认知”的开始

七〇 《几何原本》

七一 《天主实义》

七二 《畸人十篇》

七三 《交友论》

七四 《二十五言》

七五 《西国记法》

七六 《坤舆万国全图》

七七 《上大明皇帝贡献土物奏》

七八 《西字奇迹》

七九 《浑盖通宪图说》

八〇 《乾坤体义》

八一 《圜容较义》

八二 《测量法义》

八三 《同文算指》

八四 明清之际中西文明的三度冲突

八五 晚明的“教难”与徐光启

八六 近千年制历皆用“西法”

八七 顺治帝尊耶稣会士汤若望为“玛法”

八八 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的《历法不得已辨》

八九 “科学骗子”杨光先被戳穿

九〇 为何要重读近代史?

九一 中国的白银从哪里来?

九二 满洲的君主专制体制

九三 大清律例实为特权保障体系

九四 康雍乾的“道学”

九五 晚清一百年

九六 拿破仑战争与嘉庆“守成”

九七 晚清开始的“中国梦”

九八 《校邠庐抗议》与“中体西用”

九九 曾国藩与韩愈

一〇〇 圆明园为何被焚毁?

一〇一 晚晴报人汪康年

一〇二 辛亥革命党内部的争论

一〇三 怎样做“中国的新民”?

一〇四 章太炎表彰游侠“杜月笙”

一〇五 真的大师:马相伯、蔡元培与陈寅恪

一〇六 陈寅恪《论韩愈》发表前后

一〇七 《论韩愈》的命意

一〇八 1925年的胡适

一〇九 胡适的“好梦”

一一〇 胡适批评国民党的训政和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

一一一 胡适对中国政治的前景常怀焦虑

一一二 国民政府教育部警告胡适

一一三 中国的“训政”史

一一四 所谓现代新儒学

一一五 熊十力才是新儒学的“开宗大师”

一一六 马一浮主持复性书院的由来

一一七 复性书院的经费

一一八 复性书院的“内讧”

一一九 熊十力反对马一浮

一二〇 马一浮志在讲明“经术”

一二一 迂执的“六艺该摄一切学术”

一二二 钱穆:民国学术史的过渡人物

一二三 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一二四 顾颉刚改日记

一二五 顾颉刚与“献九鼎”

一二六 陈寅恪评顾颉刚

一二七 顾颉刚从政

一二八 顾颉刚与“中华民族是一个”

一二九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

一三〇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一三一 苏渊雷《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三二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一三三 季羡林与金克木

一三四 古代的“大师”

一三五 “大师”的界定

一三六 真大师与假大师

一三七 《大师》的效应

一三八 学风腐败抑或浮躁

一三九 通识教育八疑

一四〇 以“道德”救世有用吗?

一四一 读读《资本论》


附录 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


编后记


展开全部

壶里春秋二集/朱维铮思想文化经典系列 节选

1. 历史属于人文学科。一切学科都有自己的历史。历史学科虽不 可能包罗万象,却是一切涉及人类过去的学科的共同基础,范围远 较人文的、社会的、自然的或工艺的各类学科为广。因此,如今历 史学内部的学科分工,虽然越来越专,越来越细,但任何史家都同 意,通是专的前提,见树先见林,博大和精深应该相辅相成。有段时间,历史的范围,受权力干预,变得越来越窄。全部人类史,特别是中国历史,被化约成若干干巴巴的教条,成为贯穿历 史教科书的“红线”,谁有兴趣学它?有很长时间,中国史不受中学生欢迎。大学里连文学、哲学、新闻、艺术等人文学科各系,也都不愿专设中外通史课程,也许由于重复那些教条没有意思。 效应呢?休说别人,就是所谓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精英,也大多不知中国的过去是怎么回事,甚至不知“清末民初”并非“明末清初”。我们的媒体涉及中外历史事件和人物,频频出错,已属司空见惯浑闲事。当然这不意味着中国人对往古来今的历史不感兴趣,以所谓历史题材胡编乱造的影视作品,常放不衰,就是反证。然而,历史论著虽多,却极少吸引人阅读,于是以假乱真的“戏 说”式的所谓讲古作品大行其道。以前官民常把《三国演义》当作三国真史。如今人们则信甚么皇帝太后之类的伪史是事实。秦始皇成为爱惜刺客人材的“英雄”,司马迁被汉武帝阉割后继续长胡子,康熙祖母没死便自称“我孝庄”,残忍的独夫暴君雍正成了英明的君主,吃喝玩乐又导致举国腐化的乾隆则成为深入民间微服私访的楷模,有的高官甚至对和珅敬佩得五体投地。类似例证,不胜枚举。中国历史被糟蹋到这种程度,“以史为鉴”从何说起。列宁曾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不以为历史有那么大的作用。但历史不能变成哈哈镜,不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恣意扭曲,拿来辩护现状,或者当作骗钱的伪劣商品。日本右派“颇知历 史”,首相议员不顾谴责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以致当今日本青年学生,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父祖对亚洲各国人民制造了那么可怕的灾难。美国所有大学生都必修美国史,人人都知道“五月花”号装载几百清教徒到达美洲,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成就了今日美国的富有、强大。我们有些人羡慕美国人爱国至诚,却不知那是片面强调美国精神的历史教育积累的效应。 我常说学历史没甚么用,因为这不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但我也不赞同笛卡尔式的观念,将现代和传统断作两撅。现代新儒家幻想用孔孟之道拯救世界的道德沦丧,是反历史的。而“河殇” 一派断言蓝色文明优于黄色文明,宣扬彻底反传统,同样是反历史的。中国历史表明,中国所以拥有全球传承*悠久的古老文明,中国所以在中世纪一直居于世界文明前列,中国所以在近代世界成为域外列强争欲吞噬的“肥肉”,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从未丧失过历史活力。古典的百家争鸣,儒家早已分崩离析,但它终于熬过秦汉“安宁术”的打击,因为它自居弱势,既迎合权力取向,又吸取道、法、墨诸派学术补充自身。结果汉代经学虽已脱胎换骨,但外表还奉荀况改造的孔子形象作为偶像,正如圣保罗新创的上帝教义 还要用耶稣基督命名一样。以后中世纪经学不断迎合改变了的权力取向,毫不在乎地将佛道等教新说,纳入自身的经史表述,以致代代宗师都是假孔子。 “五四”后周予同先生曾综合清末民初章太炎、梁启超的见解,指出中国经学史就是假孔子的发育史。20世纪80年代,我重考“圣名史”,指出没有一以贯之的孔孟之道。由西汉的孔子之术,到汉晋的周孔之道,再到唐宋的孔颜之道,直到朱熹死后百年才由科举制度肯定的孔孟之道,是个观念形态接连畸变的长过程。况且从明初二祖到清雍乾二世,连朱熹也非复生前原貌,更不消说孔孟都早成仅为帝王术掩饰的文化符号。 符号史不等于真历史。我们自幼至壮,乃至老年,非但面貌大变,行为、思维和心态也无不更改。老照片常引起我们对过去的回忆,不论回忆是否五味俱全,却谁都知道不可能回到那些消失了的岁月。但通过回忆,深思人生历程,可以发现我们怎样从幼稚变得 成熟,或由天真变成世故,甚至依然愚蠢,屡屡在类似的坑洼处跌倒。因此,历史不会重演,但回顾历史,却可能使我们变得聪明。假定有一门学问,可使个人、民族和世人,都变得比较聪明,那就是历史。 2. 所谓鉴往知来,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史学的作者、读者的共同情结。它的现代起源,也可理解。难以理解的,是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学史论著,提及“经世致用”,便众口一词地称道那是中国史学的优秀传统。难道忠于鉴往的《史记》,不曾被后来统治者斥作“谤书”么?难道志在“资治”的《通鉴》,不曾长期遭受冷遇而被朱熹看作背叛孔子作《春秋》之微言大义的反面典型么?指斥者受指斥,因为从《汉书》《汉纪》以后,没有一部纪传史或编年史,真正起过预测未来的历史走向的所谓社会作用。于是又要回到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这部讲义,关于观察历史的三种方法的见解,至今仍是欧美史学界讨论历史研究本质的出发点。既然我们的史学史,讨论的出发点和归宿,无不在于历史的 经验,或者历史的教训,那末黑格尔也许仍可作为他山之石。以下引自 《历史哲学》王造时译本,关于实验的历史即今称实 用的历史的表述:这里必须特别注意那种道德的反省———人们常从历史中希望求得的道德的教训,因为历史家治史常常要给人以道德的教训。不消说得,贤良方正的实例足以提高人类的心灵,又可以做儿童的道德教材,来灌输善良的品质。但是各民族和国家的!' 命运,它们的利益、情况和纠纷复杂,却又当别论了。人们惯以历史上经验的教训,特别介绍给各君主、各政治家、各民族国家。但是经验和历史所昭示我们的,却是各民族和各政府没有从历史方面学到什么,也没有依据历史上演绎出来的法则行事。每个时代都有它特殊的环境,都具有一种个别的情况,使它的举动行事,不得不全由自己来考虑、自己来决定。当重大事变纷乘交迫的时候,一般的笼统的法则,毫无裨益。回忆过 去的同样情形,也是徒劳无功。一个灰色的回忆不能抗衡“现在”的生动和自由。从这一点看起来,法国大革命期间,人们时常称道希腊罗马的前例,真是浅薄无聊极了。 列宁《哲学笔记》曾摘抄黑格尔的这段论述,且在旁注赞赏“聪明极了”。不消说,假如同意列宁这个赞语,那就对任何自称马列主义而又力倡史学“资治”者,扇了一记耳光。我不以为黑格尔论史学符合中国史学的历史进程,却以为反思近代中国史学是否以 “经世致用”为主流取向,前引黑格尔的这段话足资参照。“一个灰色的回忆不能抗衡 ‘现在’的生动和自由”,谁若反其道而论之,岂非恰好证明缺乏列宁肯定的“聪明”?我赞成黑格尔对于实验的或实用的反思历史学的批判。因为对照清末民初以来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几乎没有一种的出发点和归宿,超出“经世致用”的陈腐说教之外。 3.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到战国已称作“显学”,分门别户至少已有八家。但孔子生前没有留下自传。结集于孔子身后的《论语》, 所记孔子与门徒、与时人的对话,时空背景多半如清末章太炎《订孔》所说,“晻昩”即昏乱不明,甚至没有记载孔子的父母家族和婚宦简历。他死后四百多年才流传于人间的《史记》,首次公布了司马迁据传世文献(献,即口传历史)写作的孔子和他的门徒们的传记,却涵泳了太多的历史疑问。即如说孔子乃其老父少母“野合”而生,便如基督教《圣经》说耶稣乃其母未婚先孕的产儿, 引发后人无穷的想象和争论———多年前我据司马迁 《孔子世家》和郑玄《礼记注》,考证孔子原是私生子,在海内孔子论者中间引起轩然大波,便是一例。然而孔子的生平,终究越说越糊涂。关键就在司马迁以后,层出不穷的所谓解经的纬书,假名孔子预言未来的谶记,制造了无数个假孔子怪影,使孔子越来越成为以妖妄欺世的神巫,文雅点说便是超人。于是,要研究毕生拒绝讨论“怪力乱神”的真孔子,就必须首先剥去他死后被人们套上的重重可饰的假面。 剥掉假孔子的面具,或说自东汉王充著《论衡》开始。但王充“问孔”,直到汉魏之际蔡文姬被曹操由匈奴赎回,上书朝廷说亡父 蔡邕赞赏《论衡》,才被世人注意。论直接影响,要数稍晚嵇康一 通公开信,宣称“非汤武而薄周孔”。从此周孔之道,不断受到玄学佛学的批判,乃至招架无力,到南北朝已退居西来佛教和土产道 教之后。只因隋唐行科举,将明经列为取士一科,而隋炀帝、唐太宗,又相继指示统一南北经说,于是由《五经正义》划一的所谓孔子儒学的原教旨,也使孔子假面有了同一画像。

壶里春秋二集/朱维铮思想文化经典系列 作者简介

朱维铮(1936-2012),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学术史、中国史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近代史等多个领域的历史学家,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2006年曾获德国汉堡大学荣誉博士,此前从未有中国人获此荣誉,也是自季羡林之后,另一位获得德国高等学府授予的荣誉博士的中国人。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