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

作者:魏杰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6-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72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53.6(6.7折) 定价  ¥8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 版权信息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各级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人员,中国经济研究者疫情暂时逼停了中国经济,但无可阻遏长期发展大势,关键是如何应对!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 内容简介

猝然而至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暂时逼停了中国经济,更给全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疫情之后,中国经济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世界经济版图会形成怎样的格局?本书在充分分析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危害后,冷静阐述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得出结论:疫情虽然暂时逼停了中国经济,但我们的基本面不曾伤筋动骨,只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中国经济仍会稳步增长。本书是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杰的新力作。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 目录

新冠肺炎疫情与中国经济 ................................. 001

总之,这次经济出问题不是经济本身的因素引起的,既不是需求不足,也不是供给方面出了大问题,更不是流动性不足,因而不宜搞刺激性政策,而是以修复经济为主。当经济不是因为经济自身原因而出现问题时,如果搞强刺激,只能打破经济自身规律,因而要以修复经济为主,让经济自行恢复常态。

服务业成为对增长贡献*大的产业..................... 081

我国养老消费服务未来需求很大,例如像老年失忆症患者,我们国家年发病增长率是 7%,跟 GDP增长速度差不多。这种病没法在家庭中养老,因为他们不认识亲人了。*近有个企业家,父亲得了这个病。告诉我,为了能让老先生安度*后的这些年,给他雇了 3个保姆。结果 3个保姆把他父亲一捆放在楼道,自己玩去了,因为这种病人不会说。所以他就问我,咱们国家有没有这种养老机构,一天多少钱都可以。

消费成为**拉动力........................................113

人穷的时候穿的目标是御寒与防热及防晒,但富有之后,穿的目标就是追求时尚与现代,把自己装扮漂亮而成为服装的首要属性,因此,穿的背后将是服装业,包括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制造、服装展示等等。

契约为基础。法律要保护契约,而且一人一票的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也不能否认契约,而是必须尊重契约。契约是以人性即人的自由选择以及人们之间的共同认可为基础的,因而法治社会必须把尊重契约作为一个重要的核心内容,法律和民主都不能不尊重甚至破坏契约。

进入小康后如何推进经济现代化........................ 201

什么是经济现代化?如何实现经济现代化?我认为经济现代化*起码有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经济体制现代化,例如充分实现了混合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法治经济体制;二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技术创新得以快速发展,技术创新支持了现代化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三是经济结构反映与体现了现代生产力的要求,形成了现代化经济结构。

搞活企业与产业发展........................................236

本文对于朱镕基老院长有关搞活企业与产业发展的思想的探讨,时间基本限定在 1992年初到 2002年初。探讨的*主要资料虽然是朱镕基老院长的几本“讲话实录”,但本文也对比参考了 1992年初到 2002年初我国有关搞活企业与产业发展的历史实践。1992年初到 2002年初,朱镕基老院长先后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与国务院常务副总理、中央政治局常委与国务院总理,实际上是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高决策者之一,而且是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主要直接领导者。当时有关搞活企业与产业发展的具体实践,都充分反映与体现了朱镕基老院长搞活企业与产业发展的思想与主张,因而我们需要从朱镕基老院长“讲话实录”与搞活企业与产业发展的历史实践的相结合上,探讨朱镕基老院长有关搞活企业与产业发展的思想。

展开全部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 节选

一、对抗疫情与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得真是太突然了。我 2020年 1月 3日一大早乘高铁去济宁的兖矿,晚上 7时由济宁乘高铁回京,1月 4日下午乘高铁由北京到西安,1月 7日下午由西安飞南昌,1月 8日下午乘高铁由南昌到上海,1月 10日晚上由上海飞深圳,14日晚上由深圳飞三亚,1月 16日一整天都在三亚参加有 100多莅会者的论坛,1月 17日我女儿来三亚,准备全家在三亚过春节。在此期间,我感到整个社会运转正常,没有看到不祥之兆。尤其是 2020年中国要脱贫进入小康,再加之又是春节前夕,因而我到处看到的都是繁荣与祥和。1月 20日开始感到紧张气氛,紧接着 1月 22日得知 23日武汉封城。停工、停产、停业、停学,社会经济开始停摆了,世卫宣布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突然而至的灾难,如何办?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根据疫情专家目前对疫情的判断,我估计疫情有可能在 4月底开始转好,社会经济在 5月与 6月逐渐完全恢复。因此,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影响将是 6个月,1月到 4月因为疫情,企业开工复工情况不好,不少经济活动几乎停摆,经济发展受到重创,5月与 6月虽然社会经济开始恢复,但仍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主动下调 2020年的经济发展指标,不要再坚持原有的预期,否则,就会导致对经济进行不必要的盲目强刺激,而且各地政府也会在下行压力下胡乱搞投资,弄虚作假,甚至会松动不应该松动的某些政策,例如放开应该坚持的“住房不炒”的房地产政策,等等。总之,在经济指导思想上应该充分估计疫情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主动下调经济增长目标,这不仅不影响人们对经济发展的信心,而且会使人们正视困难,更加科学而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 第二,疫情对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一方面,不仅因为疫情税费必然会少收,而且还要给企业及个人减税减费,财政收入会较大幅度地减少;另一方面,疫情的各种支付都要由财政来承担,例如确诊病人的所有医治费要财政负担,甚至死亡病人的丧葬费也要由财政来负担,可见,财政必然会由于疫情形成巨大的赤字,目前的捐款解决不了问题。因此,我建议应该发行疫情国债,数量可以确定在 2万亿左右,债期可确定为 5年到 10年。这样既可以保障财政的平稳,又可以为公众创造投资机会,减少社会游资对股市及房市带来不必要的冲击。 第三,为了应对疫情,货币政策应该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与保证流动性充足,但绝不能搞宽松的货币政策,防止因为疫情而形成未来的通胀。尤其是要防止货币进入房市及股市,形成不必要的压力。目前朋友圈都在发有关放开房市的各种不知来路的信息,甚至有人称应该放开股市融资,促进股市大涨,这实际上反映了一些人对宽松货币政策的期望,试图利用疫情而使货币政策转型,走向宽松的货币政策。因此,要警惕要求货币政策走向宽松的社会思潮,绝不能搞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四,在对产业的扶持上,要按照各个产业的受损状况及重要性,有序帮助各个产业的恢复。首先,要对在世界供应链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产业及企业加大扶持力度,确保我国在世界供应链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其次,要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因为第三产业这次疫情中受冲击*大,而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又*大,在 50%以上,如果不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很难确保增长不受冲击。再次,对南方农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因为南方冬季的反季蔬菜及瓜果因为疫情而中断了运输,农业损失较大,例如海南农业因为疫情使不少蔬菜及瓜果烂在了地里,无法运向北方,损失较大。对各产业扶持的重点,是帮助有关企业解决开工复工的各种具体困难,同时,依据 2019年上半年统计资料,以此为基础, 给相关企业做一些应有的财政补贴。 第五,要与世界各国进行沟通,消除国际不必要的恐慌, 不能因为疫情而中断贸易运输及人际交流。中国几十年的开放,已经全面融入世界分工协作之中,如果国际贸易及人际交流较长时期停摆,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会带来巨大的损害。当然,*近国外疫情在不少国家有加重的趋势,这就增加了我们尽快恢复国际贸易与人际交流的难度,但我们还是要以各种方式尽快恢复国际贸易与人际交流。 第六,要处理好疫情防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既不能忽视对疫情的防范,也不能防范过度。现在有些地方开工复工难的重要原因,是有人过于怕负责任,本应松动的一些防范措施仍然僵化地执行,非常不利于企业开工与复工。不能搞一刀切,应该根据疫情轻重程度不断松动有关措施,在确保疫情防控的同时逐渐恢复社会经济活动。疫情防控是硬任务,逐渐恢复社会经济活动也是硬任务。 二、面对疫情,中国经济怎么办 疫情的严重程度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我原有的判断,我们应该全方位应对,而且要举全国之力,做到如下几点。 1.总体指导思想应该是“修复”经济,而不是“刺激”经济 这次中国经济出问题,并不是经济本身的因素引起的,而是非经济因素,即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也就是疫情迫使经济停摆,出现了停业、停工、停产,从而引发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停滞,因此,我们的对策应该是修复经济,消除疫情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使社会经济恢复到自己的常态,而不能搞强刺激,强刺激无益于经济的逐渐恢复,只能打乱经济的正常运行。 既然是修复经济,让经济恢复自身的常态,因而要承认经济增速的下行,例如 2020年我们的经济增长可能会掉到百分之二三左右。这很正常,因为修复需要一个过程。按照公共卫生专家的说法,全世界疫情可能要到 7、8月份才能结束。虽然我国因为应对疫情的战略正确,大约在 4、5月份可以基本结束疫情,经济修复有望在 5、6月进入正轨,但是因为世界疫情结束会拖到 7、8月份,因而我国作为在世界产业链上处于*为重要地位的国家,经济修复的时间段也会拖到 7、8月份,大约在 7、8月份才能真正恢复正常。在大半年经济都不能恢复正常状态的条件下,增速回落是必然的,甚至会是负增长,不必过度紧张,要承认经济自身的规律。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并不代表 2020年无法实现脱贫攻坚战,我们 2020年可以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因为我国脱贫任务的重点是农村,是一些 6、7线城市,农村与 6、7线城市虽然也受到疫情的影响,但其损失远远小于大中城市,甚至有些地方基本没有受到影响,因而只要政策得当,就是在增速回落的条件下,也基本上可以实现脱贫任务。 非经济因素引起的经济增长停滞,不是经济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因为外部因素,因而只要我们逐渐解决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让经济恢复到正常运转就行,因而重点是修复,而不是刺激,不是改变经济的内在运行机理。现在不少人强调刺激经济,实际上这从长远上看是有害的。应该是修复经济,让经济恢复到疫情前的运转状态。病看对了,才能对症下药,否则会有害于经济的长远发展。 总之,这次经济出问题不是经济本身的因素引起的,既不是需求不足,也不是供给方面出了大问题,更不是流动性不足,因而不宜搞刺激性政策,而是以修复经济为主。当经济不是因为经济自身原因而出现问题时,如果搞强刺激,只能打破经济自身规律,因而要以修复经济为主,让经济自行恢复常态。 2.修复经济的*重要工具是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 美国面对疫情给经济所带来的压力,采用了历史上*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降息,把利息降到 0 ~0.25的程度,而且还扩大了货币投放,例如在 2月增加了 5500多亿的流动性,特别是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降到零,结果是股市暴跌,又进入了一次熔断,使整个金融市场动荡。这说明,面对疫情,修复经济的主要武器并不是实行*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开错了药方。中国绝不能走宽松货币政策的路子。 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虽然首先表现为停业、停工、停产,企业亏损压力很大,但这种压力*终都会转为财政上的压力。 **,因为企业停业、停工、停产,财政税费会大幅度减少,而且财政还要减少企业税费的缴纳,例如中国减免了企业的增值税及社会保障费用的缴纳。 第二,财政额外的支出突然加大,财政不仅要承担患者 的全部医疗费用,承担各省及军队援助湖北的医疗队的费用,甚至承担逝者的丧葬费用,而且还要对受疫情较重的企业及产业实施财政补贴,对因疫情而无法就业的人支付失业救济金,因而财政的非正常预算支出非常大。 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而非正常支出突然增大,当然财政赤字压力较大。 因此,我们修复经济应该从修复财政开始,通过财政的修复而使财政帮助企业逐渐走出疫情的困境,修复财政就等于修复企业,修复整个经济。 如何修复财政? 一是发行长期灾害国债。数量可以确定为 2万亿左右,每年付息,到期还本。这既可以使财政有力量帮助企业走出疫情的影响,例如财政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减免税赋,搞应有的灾情补贴等,同时又可以吸引社会的游资,减轻房地产的压力。现在有人之所以要“炒房”,就是因为找不到风险较小而投资回报好的投资渠道,如果以灾害国债的方式将这些游资以国债方式转向实体经济,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中国在国债上还有较大的运作空间。 二是变现国有资产。将不涉及国家经济命脉与不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国有资产变现,增强财政应对疫情的能力,这既可以使财政通过减免税费及补贴的方式,使企业较快复工、复产、复业,走出疫情的困境,又可以与国企改革相结合,推动混合经济的形成,有益于深化改革。 总之,我们这次面对疫情,修复经济的*主要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千万不能搞宽松的货币政策。我们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但不能搞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经过2017、2018、2019这三年对金融风险的化解,已经取得了有效的成绩,很不容易,但如果这次因为疫情而使货币政策走向宽松,那将既不利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也不能推动企业走出疫情的困境,因为企业面对的压力,不是因为流动性不足引起的,而是因疫情引起的,对此,宽松货币政策没有意义,而且还会添乱,不利于整个经济的修复。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经济仍处于上升期,从长期来看,税费增长空间仍然很大,同时,我们是具有强大国有经济的国家,国有资产及国有经济收益庞大,这两条决定了中国财政政策运作实力实际上较大,再加之目前政府债务还有运作的空间,因而中国财政政策的潜在力量很大。相反,货币政策运作能量是有限的,一是因为目前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仍然是重要任务,二是因为人民币在国际上所占的储备货币的比例仍然比较低,这二者决定了我们不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是在美国过度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强调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增加人民币的含金量,增强国际地位。因此,宽松货币政策在中国绝不是应对疫情的好的选择。我们要做的是运作好财政政策。 三、关于本次疫情的经济学思考 从 2019年 12月底到 2020年 1月初疫情开始被发现,尤其是 2020年 1月 23日武汉封城,到现在经过 3个多月的努力,我们终于基本上控制住了疫情,虽然现在因为国际上疫情开始暴发,外输病例开始增加,但总体上是可控的,因而就我国来讲,疫情可以在 4、5月份缓解。在疫情接近结束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对这次疫情做些深度的反思。 1.预警系统极其重要 从这次疫情来看,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否及时控制的关键,在于预警系统能否及时发现问题,准确预警。我不是公共卫生方面的专家,很难做出准确判断和具体提出相关建议,但从现在已公开的信息来看,我认为这次疫情在反应上确实有些滞后。如果在 2020年 1月初就开始控制疫情,封城,阻断人流,后果一定会比现在好很多。应该说,我还是一个很关注各种信息的人,但对这次疫情在 2020年 1月初并未看到有关信息,2020年 1月 8日我还从南昌上了由武汉到上海的高铁,根本没有任何察觉,到处都是要欢庆春节的节日气氛,甚至到了 1月 14日,我还从深圳坐飞机到三亚,在机场并未感觉到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一片太平盛世的感觉。如果在 1月初有关信息能释放出来,人们就会进行自我保护,根本不会形成后来的情况。我不知道这次疫情预警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估计是因为问题重大,在未确定之前无法下决心,从而延误了时机。但我认为即使在还未确定有疫情暴发的这种情况下,如果仅怀疑有疫情可能将要出现,也应该向外释放信息,提醒人们自我保护。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即便是释放了信息,人们做了自我保护,但后来疫情并未发生,总比没有释放信息使疫情发生后人们无所应对要好。怀疑狼要来,喊一声狼来了,人们有所准备,但狼并没有来,要比怀疑狼要来而没有喊狼要来了,结果人们没有准备而受到狼的攻击要好。防患于未然应该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项重要原则。 据新闻报道,当时有一位一线的医生在朋友圈里发了有关疫情的信息,结果还被警方喊去训诫,要求承认错误,而且重要媒体还将此事作为加强舆论管理的正面事件加以报道,要求人们不要听信谣言。这种对信息的监控做法是要反思的,对于来自于一线的有关人士的一些灾害性信息,我们要多加重视,而不是随意封杀。传播有关信息与传播某种价值理念不是一回事,不应随便封杀来自于一线的相关人士的有关灾害的信息,而是要对这种信息非常关注,向有关决策部门传递这些信息,以引起有关决策部门的重视,这方面的教训我们一定要记取。 这次疫情完全结束后,我建议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体制能得到改革,形成一个非常灵敏而又传递迅速的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不要随便封杀这方面的信息,不要怕引起恐慌与混乱,有时恐慌与混乱反而能形成公众自发的抗疫能力。 2.构造雄厚的财力与物质基础 抗疫的*关键问题是要有雄厚的财力与物质基础。世界上不少国家之所以抗疫能力微弱,就是没有雄厚的财力与物力基础。因此,必须构造雄厚的财力与物质基础。 **,形成庞大的灾害基金,建立各种有利于抗灾的保险体系。未来必须将一定量的财富用于建立抗灾基金,使其在 GDP中占到接近 1%的比例。同时,开设各种有利于抗灾的保险项目,使机构及个人能将一部分财富用于这类保险之中,这对个人抗疫能力增强很有意义。 第二,医院、病床、医疗设备及医生团队要不断增强,这方面不要怕有“闲置”,就是要形成超过正常需求的“闲置”,只有这种“闲置”才能保证抗疫的需要。北京的小汤山医院,武汉的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等抗疫性医院,在疫情结束后不要毁掉,而是要维系,以备关键时使用。抗疫所需要的药物及医疗设备的生产“潜力”要能够维系其存在,这不是浪费,不是“社会虚费”,而是应有的抗疫能力的保存。医生团队更要不断增加,宁可有些“闲置”,有些“过剩”,也不能短缺,社会要养,这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是一个道理。 第三,生活必需品供给正常,不仅要保持一定的“库存”,而且必须要保持物流顺畅,抗疫时要控制人流,但必须畅通物流。本次抗疫中我们坚决控制人流是对的,但有些地方搞一刀切,使物流也中断了,例如海南就因为物流被中断,而使反季瓜果及蔬菜无法进入内地,成片成片地烂在地里,而内地又非常急需反季的瓜果蔬菜,实在有些可惜。因此,必须在控制人流时保持物流的畅通。 3.正确的心理预期引导 公共卫生事件的主体是人,人的心理预期对抗疫有着重要作用。人的心理预期大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疫情处于潜在的萌芽状态,甚至决策者还没有明确判定疫情,这个阶段让人们有些恐慌心理是有用的,应该及时释放有关疫情可能暴发的信息,这时人们的恐慌心理对激发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有作用,从而会形成公众对疫情传播的巨大抗阻作用。让公众形成“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预期是对的,有利于形成抗疫的公众行为,心理压力会转化成为自我保护的动力。 第二,疫情已确定并已暴发,这时应该让公众形成淡定的心理预期,使人们知道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抗疫一定取得胜利。这个阶段心理预期的关键是增强人们的信心,信心与淡定的心理预期很重要,这将有利于抗疫。 第三,疫情即将结束,这个时期的重点是让人们走出心理阴影,形成平安的心理预期,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复业、复工、复产,打消恐惧心理,“放任”自身的行为,大胆消费,享受快乐,享受生活,愉快工作,给人们一个太平盛世的心理预期。 4.强化国际合作 在世界产业链已经形成,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的条件下,公共卫生事件已经不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问题,而是会很快形成全球的公共卫生事件,因而需要国际合作。从这次的疫情来看,这方面有三点极其重要。 **,互相公开疫情信息,不能搞任何形式的隐瞒。中国这方面做得很好,不断及时向世卫组织及全世界公开疫情发展状况。 第二,各国之间交流防疫经验,并且在物资及医疗设备及医生团队上互相帮助,相互支援,共同应对疫情。不能隔岸观火,甚至落井下石。中国这方面也做得很好。 第三,外防输入很重要,防止病毒在国与国之间传播。中国到 3月份已基本上控制了国内的疫情,但外部输入又成为重要压力,因而必须堵住病毒从境外输入,采取境外进入者必须集中隔离 14天的举措是对的,这不是什么人权不人权的问题,在这方面不要“心慈手软”,甚至对那些明知已带有病毒而入境者要严惩。在这方面,有些患者竟然想享受中国的免费治疗的好处,带病入境,对这些人不仅要他们必须支付费用,而且还要惩处。这里没有什么爱不爱国的问题,防止有人打“爱国牌”,导致境外输入又把中国拖入疫情反弹的困境。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 作者简介

魏杰 “文革”后恢复高考的首届大学本科生,于1982年和1987年先后获得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破格提为副教授,1991年破格提为教授,1992年为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经济系主任,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研究所所长,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战略与政策系主任、教授、博导,原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现为清华大学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博导,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鸿海讲席教授。论文与著述颇丰,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及全国图书一等奖等全国性大奖。曾任多家企业及政府机构的顾问,多家学术刊物的顾问或编委,中国国有资产管理研究会、中国体改研究会、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等学术团体的常务理事或副会长。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