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组织人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7-01
开本: 16开 页数: 444
本类榜单:管理销量榜
中 图 价:¥47.6(7.0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组织人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1311202
  • 条形码:9787301311202 ; 978-7-301-31120-2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组织人 本书特色

《组织人》是一本社会学和管理学双重经典,启发了德波的《景观社会》;书中着重批判了在1950年代美国社会那种安逸环境下企业内部封杀个人创造性和压抑个性的问题,鼓励组织人在必要的时候与组织进行抗争;在当今提倡万众创新的时代,书中所言值得借鉴。

组织人 内容简介

    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是有组织的人,因为他们一生中有大量时间都是在各种组织中度过的,从而成为毫无个性的“组织人”。作者将企业描绘成由一系列复杂的审核系统及多层结构所支撑的一个自我包含和自我发展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企业被视为核心;游离于组织之外的人则被认为是这个世界的外围。昔日以工作-节俭来衡量成功的伦理标准已经过时,成为一些高层管理者的借口,以前由企业主们艰苦奋斗去获得成功的状况也被专职的企业管理者所代替。人们逐渐变得相信组织和群体可以做出比个体更好的决策,从而要比提升个人创造力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作者认为这种看法有违事实,通过调查20世纪50年代美国企业中的实际情况,对组织人的个性及价值观提出了质疑,批判了扼杀个人创造性和压抑个性的企业生活。

组织人 目录

目录

**部分 组织人的意识形态
01 简介
02 新教伦理的衰落
03 科学主义
04 归属感
05 集体感
第二部分 组织人的训练
06 官僚的一代
07 偏重实用性的课程
08 商业对教育的影响
09 穿越通道
10 “多面手”
第三部分 组织人的神经官能症
11 高层管理者:非“多面手”
12 管理者的自我
13 审核者
第四部分 对组织人的测试
14 你是一个多好的组织人?
15 一致性测试
第五部分 组织科学家
16 天才之争
17 科学家的官僚化
18 基金会与投放论
第六部分 虚构的组织人
19 爱上体制
20 社会成为英雄
第七部分 新郊区:家中的组织人
21 来去匆匆的过渡人
22 扎下新根
23 没有阶级的郊区
24 隐形消费
25 友谊之网
26 外向生活
27 郊区教会
28 组织儿童
29 结 论
附录:如何玩转人格测试
展开全部

组织人 节选

背井离乡 在美国社会中,背井离乡并不是一种少有的情况,而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从定义上来说,组织人就是一个离家出走的人;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从中西部地区去往哈佛的人一直都不曾中断过。一直以来都有人离开家乡,他们的人数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是在不断增加,以至于那些留在家乡的人,经常会和那些离开家乡的人一样受到迁移者的影响。 当一个人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时,他的社交并不一定就会随之迁移。然而,如果我们同时观察地域性流动方面的数据,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两种流动之间存在一种粗略的联系。这里我们可以考虑一下迁移与年龄、教育和收入之间的关系。**个因素是年龄:虽然25~34岁年龄段的男性仅占美国总人口的7.5%,但是,他们却占到迁移者总数的12.4%。第二个因素是教育: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流动性就会越大。如果一个人现在正在上大学,那么他*终很可能不会回到家乡。*近一次人口普查数据和《时代》杂志上“他们上了大学”的研究表明,迁移者的教育水平要高于那些非迁移者;而且,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迁移的可能性也就越高。例如,在25~34岁的高中毕业生中,只有27.3%的人是跨州迁移,而在那些至少上过一年大学的人中,这一比例为45.5%。在那些在自己州外的大学里求过学的人中,有69%的人都不会回到他们的家乡。顺便说一句,对所有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成绩越高,他们就越有可能迁移。第三个因素是收入。正如与教育的相关性所表明的那样,一个人的流动性越大,他就越有可能处于收入较高的阶层。虽然人口普查数据中并没有按照收入细分那些迁移群体,但是,关于直邮用户的相关情况表明,地址变更*为频繁的用户就是那些收入超过5 000美元(包括5000美元在内)的人群。也有迹象表明,在这个群体中,地址变更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1953年,在《财富》杂志所有的订户中,有14.8%的人在这一年内更换了他们的家庭地址;1954年,这一比例为16.6%;1955年,这一比例为17.4%。 长途搬家公司保存的相关信息记录也表明,组织人有着相同的集中程度。它们*大的客户群就是从一个岗位调到另一个岗位(搬家费用由公司买单)的公司员工,这些客户占其客户总数的40%~50%。如果再加上政府部门、陆军部门和海军部门人员,以及从一家公司跳槽到另一家公司的公司职员,75%的搬迁者都是这些大型组织的成员。 * * * 这些人的存在,使得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阶级”概念变得有些界限模糊。虽然在这些人中有些人可以称得上是上层阶级,有些人则属于中产阶级,但是,他们聚集在一起的“水平分组”才是更重要的。这一“水平分组”并不会让他们消除其原有的社会地位;不管想来会有多么让人郁闷,组织人彼此之间的家庭背景差异却是永远都无法被消除,但是,它们将会被取代。当组织人谈到他们同在一条船上时,他们描述的就是“水平分组”。他们会互相同化;在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上,他们都离开了他们的家乡这一事实,要比将他们分隔开的他们离开的家庭类型更为重要。 把他们聚到一起的那种输出运动,早已成为我们社会的基础。这已经不再只是某一个特别的男孩子的情况:他必须想法走出乡镇,穿过铁轨,找到一个挥洒精力的出口;现在,多达75%的乡镇年轻大学生可能都会有彼此相同的处境。他们大学毕业后会去往哪里?是否要回到家乡?律师和医生可以回去,他们在家乡一样可以发挥专长,同时赚大钱。然而,对其他人来说,机会却似乎是在别处——这一点不仅对成了空军中尉的快递员来说是这样,而且对进入杜邦公司的山村小伙来说也是如此。 美国文学一直钟爱那种故地重游或失落小镇的故事(如《不归路》《情断奈何天》《你无家可归》《迷失的女人》),这是可以理解的。那些已经离开家乡的人经常回想起他们留在那里的东西,奇怪的是,他们并没有产生一种明显的疏离感。就组织中的过渡人而言,他们觉得自己牺牲了很多,他们经常在想,那些收获与自己的付出相比是否值得。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来自那种相当富裕的家庭,回首往昔,他们会想起他们的亲友对他们的支持,想起他们祖父家豪宅上面那让人望之安心的人字形屋顶,想起他们是一个重要群体中一员的感觉。他们经常在回忆过往时说他们的家族姓氏别有一番意义。现在,这一切都已不复存在;他们很清楚,他们在当地的声望是带不走的,在这个城镇属于上层阶级,到了另一个城镇则只能属于中产阶级。 然而,在抛开这一切时,这些过渡人也得到了一些安慰。他们已经加入了一场重量级比赛,如果他们不是完全赤手空拳地走进竞技场,他们就会深深地感到,他们已经证明了自己要比那些没有进入竞技场的人更胜一筹。过渡人所共有的一种巨大的默契纽带是一种感觉(不管这种感觉是否合理):通过迁移,他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这种广度将会永远拉大他们与家乡之间的差距。 一位事业有成的年轻高层管理者的妻子解释道:“戴夫和我经常想回到东井。那是一个美丽的新英格兰小镇,我们在那里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但是,那里所有有点本事的人都走了。有几个人继承了他们父亲的生意,至于剩下的人嘛,我讨厌让自己听起来显得有些势利,但我确实觉得自己要比他们优秀。”他们永远也回不去了。一旦纽带断了,返回也就意味着失败。“我受够了纽约,”一家公司的一位高层管理者表示,“但我非常清楚,如果我选择回到我的家乡泰勒斯顿,他们准会认为我是在外面混不下去了,才夹着尾巴灰溜溜地跑回来的。” 即使机缘巧合公司把他们调回他们的家乡,他们也会是自己家乡的陌生人。或许他们能够重新获得他们原本可以顺利继承的当地威望,但是,如果他们这样去做,就有可能削弱他们与组织之间那种新的、现在更为重要的关系。一位初级主管这样向我解释:“公司上次进行人员调动时,我几乎是非常偶然地又回到了我出生的地方。这肯定是公司有意进行的一种安排,因为我的家人一直都守在这里。不过,我必须承认,当我知道我能加入城市俱乐部而我的老板不能时,我相当开心,当然,这只是我私心所想。如果我想在这家公司继续向上发展,我应该与之打交道的人就是公司办公室里那帮人。”另一个人说:“太奇怪了。在这里,我得到了一种很多人都愿意出大价钱才能得到的社会地位,可是,我一进入这家公司,也就不得不放弃那些地位。我们显得有点落魄,在我和我的妻子看来,就好像我们根本不是在这里出生的一样。”

组织人 作者简介

  [美]威廉??怀特(William H. Whyte,1917—1999),著名社会学家和新闻记者,《财富》杂志编辑,纽约城市大学亨特学院杰出教授,关于城市、人与开放空间领域很有影响力的评论家。 本书为其代表作,1956年美国畅销书,与奈斯比特的《大趋势》和托夫勒的《未来的冲击》并称“20世纪能够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的三大巨著;被《新闻周刊》评为“20世纪具影响力的图书之一”;被《标准周刊》评为“20世纪重要的社会学和商业图书之一”。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