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方守艺人:在时间之外(签名本)
-
>
大家小书:苏辛词说
-
>
(精)唐风拂槛:织物与时尚的审美游戏(花口本)
-
>
日本墨绘
-
>
(精)中国人的称呼(签名钤印本)
-
>
枫泾史话
-
>
风诗的情韵:李山讲《诗经》
鸢回头 本书特色
◎《鸢回头》是刀尔登的全新散文集,犀利畅快,识见敏锐,解读古典思想的伟大之处和缺陷所在。 ◎刀尔登——李零、刘瑜、缪哲、孙郁、止庵、张鸣等名家青睐有加的作者。 ◎谈谈孔子,谈谈老庄:孔子的思想怎样被劫持甚至瓦解?《庄子》中散发出何种独特的光辉?《老子》有什么迷人之处和破绽?
◎装帧设计内封+外封,外封用纸为艺术柔感高白竹丝纹,具有独特质感;内文用纸为瑞典轻型纸,纸张轻盈柔软且不伤眼,适宜阅读。
鸢回头 内容简介
先秦诸子面对的是一个荆棘遍地的时代。他们要变革自己所处的社会,变革不成,才退而著书立说。一批未能改造自己所处时代的智者,会知道如何使未来世界更好吗?今天的人们应当以何种姿态面对经典?
本书中,作者依据伴随着历史感的阅读方式,以不拘泥于传统阐释的自由态度,解读《论语》《老子》《庄子》等经典,展现孔子等古典思想家的精神世界。作者以独到眼光阐述了对儒家、道家经典中一系列核心理念的认知,更展现出一种从文本中探寻真相的努力:揭开历目前种种误读或曲解对经典的遮蔽,以真性情读出古典思想的真义。
书中畅谈古人的生命态度,评点传统格言的可贵或虚妄之处,纵论经典的价值与生命力……兴之所至,率性而谈,犀利睿智且不乏幽默,展现出一种面对古典思想世界的独特姿态。
鸢回头 目录
前??言 / 01
孔子:美好社会的向往者
我们在读什么? / 003
要不要让孩子读《论语》? / 010
世有孔子 / 018
无邪不成诗 / 026
格言的网罗 / 034
知识的重负 / 042
走出森林 / 050
见不见南子,这是个问题 / 058
“不仕无义”? / 067
未闻之道 / 075
卫国故事 / 084
毋??意 / 093
毋??必 / 101
零钱与枝叶 / 109
老子:构建抽象世界的抵抗者
世界的起点,还是思维的终点? / 119
老子与皇帝 / 127
庄子:有哲人气质的幻想家
庄子的起点 / 139
鲲鹏、鹪鹩、蝴蝶 / 147
从《胠箧》说起 / 155
却??曲 / 163
生不如死? / 171
问题与解答 / 179
逸民与遗民 / 187
游??俎 / 195
结语:读与不读,懂与不懂 / 202
鸢回头 节选
格言的网罗
一个朋友新近读了《论语》,对我谈了两个印象。**,读过之后,合上眼睛,脑中浮现出的孔子,是个智者,是个好人,就是爱臧否人物,话很多。第二,他发现原先自己早知的许多箴言成语,都是从《论语》里来的,很是佩服,却同时觉得孔子对人对己有时过于严厉。
我很赞赏他的“合上眼睛”想象——一个无法被想象的他人,不过是些事迹和言语的集凑,没办法成为玩味的对象。我读过老子的书,而完全想象不出来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没有身影,没有体温,比柴郡猫还少一张脸。《论语》所记有点杂七杂八,在我看来这是这本小书的美好之处,使孔子成为可想象的。比如,我正在马路上挖一个陷阱,一回头,无所不在的他老人家正如获至宝地瞧着,我能猜想他会发表什么意见——不是我会猜得对,而是有的可猜。
孔子话多吗?不好说。孔子是教师,想必话不会少,“不言之教”或当头棒喝教学法纵然高明,却不是他的方针。但仅从《论语》或他书所记,还看不出他是个爱唠叨的人。如果说“话多”指的是对各种事情都有话说,都要发表意见,那他诚然话多,却不是因为他是那个时代*有见识的人,而是他把自己当普通人看——我们普通人,不会限制自己轻率地发表意见,特别是私下里,拣起来就说呗,反正没人记录。
孔子知道弟子会记录他的话,只是没料到会传诸万世,没料到自己的很多话被后人奉为金科玉律。不然,我敢打赌,他在发表某些评论时会小心些,对适用范围做出限制,或告诉弟子“这个就不要记了”,或“你可以录音,但发表前我要审查”,等等。
等到他的话成为格言,他已经管不着了。《论语》里孔子说的话,成为格言的,至少上百条。以下大致归类一下,只拣那些流传*广、咱们*熟悉的话来做例子。
**类是对社会现象或人的品质的观察以及总结,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第二类是精练的道理,如“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忧道不忧贫”“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
第三类,也是*可斟酌的一类,是立身的信条或道德戒律,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怨天,不尤人”“小不忍则乱大谋”“道不同,不相为谋”“当仁不让于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声明一下:此处只说《论语》中孔子的言行。至于《论语》里其他人的话,不会专门讨论。孔子的话,其他书中也有流传,只是可信程度,以及文本的存真程度,不及《论语》,而且为了偷懒省事,对先秦书或西汉的载记,包括新近出土的文本,很少涉及,至于纬书及后世的书里跳出来的孔子语,更不采纳。)
格言(箴言、名言、警句、谚语、座右铭、成语等),是人类传递经验和智慧的一条捷径。有人提出格言的*小集概念,指的是在一个语言体中,有哪些格言,是每一个成年人都知道的。做过一些统计,得到的数字很可观,有好几百条(我只记得一个数字,在俄语里,格言的*小集是800条)。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熟知一大批格言,这些格言塑造认知,影响我们对事务的反应、对他人的判断,也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表达。不管自觉还是不自觉,乐意还是不乐意,我们接受、传递格言,享受格言对判断的负担的减省,也苦恼于格言偶尔带来的大小麻烦。我还没提人们热衷于创造格言呢,比较明显的是当今网络时代,谁要是发明一句俏皮话,给传诵开来,没有不高兴的(至于传诵多久,能否成为后世的格言,那是另一个问题)。
多数格言,来源不明,所以我们通常的印象是,它们是“集体的创作”。我们会想,“天上蘑菇云,地上雨淋淋”,显而易见是多少代的观察所得;还有两句让人毛骨悚然的,“两人不看井”“七十不留宿”,也一定是若干经验的汇集。然而经验是公共的,表达是个人的。主流理论认为,所有格言都源自个人。比如我们常说的“大鱼吃小鱼”,追溯一下,来自西谚,再追溯一下,能一直追到古希腊的赫西俄德,那可是差不多三千年前的人物。当然,格言在流传中会被加工,会有一些变形,然而不管怎样,话总是出自一张嘴,如果一句话表达了被人认可的智慧,那就很有机会流传。曾有个英国佬总结说,格言就是一个人的机智,大家伙儿的智慧。话说得不错,所以他这话本身又成格言了。
汉语的流行格言,孔子一个人的贡献,足有几十条,没第二个人比得上。我们说孔夫子影响中国,这是因素之一。而孔子有时招人恨,这也是因素之一。
格言是普遍的,但并不以定律的方式生效。康德举过一个例子,比如说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康德的原话是用一切靠得住的手段来挣钱,这里且换成孔子的话)为准则,别人有笔钱放在他那里,现在那个人死了,没有其他人知晓此事,那么,他的准则是否可以延伸一下,运用于此呢?我们都会说,不可以。但为什么呢?康德说,如果这样,就没有人把钱存在别的地方了。*后这句解释不怎么高明,但我们努力理解他的意思,是说一个准则的普遍性没有办法来自具体而微的经验性实践,人各自的禀性和追求,会破坏每一条试图植基于禀性和追求的准则,而“有道”或“靠得住”这样的限制本身根本靠不住。如果我们刨去康德底层的意志学说,他说的实际是对的,经验本身并不能产生完全普遍的法则,何况格言只是一种大概其的表达。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我们觉得,说得不错啊。好吧,来了一个人抢你的钱,夺你的自由,你该不该反抗?反抗是成人之恶,不反抗也是成人之恶,何况你一反抗你就不高兴,算不算“己所不欲”呢?这些是浮浅可笑的问题,但并不是简单地引入“正常权益”一类的概念就能解决的。说到底,追求公式式的道德律,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事。
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烦恼,比如在与人讨论问题时,对方用格言、警句或谚语之类,作为论辩的前提。你自知能够推翻他的论述,比如指出他不恰当地扩大了格言的适用范围,或者试图精确地使用本来模糊的格言——论辩中可以将公认的成熟观点作为根据,但格言并不是经常能满足(事实上,很少满足)这项要求。你知道这一点,但你还是输了,因为对方只说四个字,你则需要一整篇大道理,才能完成反驳。然而等你说完了,他再抛出四到六个字的格言,你就只好放弃了。
如果他用的是孔子的格言,你可能会悻悻地想,孔子这个人真不像话。
我们小时候,学习格言的过程往往是不快的。父母会相当惬意地从武库里掏出一两句格言,使我们处境狼狈,无以辩驳。等长大了,发现某句曾深为痛恨的话来自孔子,又会想,孔子这个人,就会跟人过不去。
汉语里的格言成千上万。一个人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对任何一种行为(特别是从背景中孤立出来后),都能至少找到两条格言,一条大为赞扬,一条痛加申斥;对任何一个人,都至少能够找到两套格言,在一套里他的离世让人哭泣,在另一套里他的降生让人哭泣。这是格言的特性,这是格言招人喜爱之处。对通情达理的人,在健全的社会里,格言的这种随意成分不会带来多大麻烦,但换一种环境,事情会不同。在僵硬的心灵里,在僵硬的社会里,格言被用作教条;占上风的人随意诋毁他人,被诋毁的人很少有机会反驳,从这样的社会逃出或打算逃出的人,有时会觉得孔子是个专给大伙儿找麻烦的人。
回看前面举的三类例子,出自孔子之口的三类格言,每一条都有道理,每一条都有使用上的风险。其中有宽厚的,也有确实相当严苛的。对那些严苛的教训,我们不太清楚孔子是否自信地当作原理来发表,抑或是在描述一种倾向,而修辞上有所强调。但孔子已矣,古代的风尚与今天不同,人际界限比现在模糊,所以如果我们自己不长进,怪罪到前人身上,也不怎么合适。
再看格言的本质。几个字,*多几十个字,何以承载那么丰富的含意?在多数格言里,语义是稀薄的,隐喻的比重很大。一句格言或隽语,之所以意味深长,是因为附着大量的经验。所以说,没有经验的人,或出于某种原因藐视或拒斥经验的人,认为抽象的教义高于一切的人,恶意的人,在他们那里,格言确实可能成为凶器。当然,这不是格言本身的错。
简单地说,中国的许多好事,孔子不得居其功;许多坏事,孔子也不该承其咎。这说的是孔子本人,至于他的真假后学,就不好说了。
鸢回头 作者简介
刀尔登,本名邱小刚,现定居石家庄。著有《中国好人》《不必读书目》《七日谈》等作品。
- >
巴金-再思录
巴金-再思录
¥14.7¥46.0 - >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7.7¥24.0 - >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13.8¥32.0 - >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9.9¥23.0 - >
朝闻道
朝闻道
¥15.0¥23.8 -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15.4¥28.0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5.9¥49.8 - >
山海经
山海经
¥20.4¥68.0
-
中国精神中国人
¥9.2¥32 -
吾国与吾民-精装典藏新善本
¥16.7¥28 -
我所不理解的生活-纪念珍藏版
¥12.5¥29.8 -
解密富春山居图-国宝背后的秘密
¥9.6¥22 -
蒋凡讲世说新语
¥23¥58 -
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
¥23.7¥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