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空间视域下新时期打工文学研究

空间视域下新时期打工文学研究

作者:刘丽娟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226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61.9(7.2折) 定价  ¥8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空间视域下新时期打工文学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57661
  • 条形码:9787520357661 ; 978-7-5203-5766-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空间视域下新时期打工文学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细致阐释了打工文学所描写的农民工生存空间的文化表征,并深入乡村的“家”、城中的“家”,以及保姆寄身其间的别人的“家”来做出比较分析,揭露其中发生的变化及对身心的摧折。置身都市的农民工只能是生活空间中的边缘人,种种境遇中的边缘人,文化身份的边缘人,他们处于无权无声的沉默状态,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打工文学正是为农民工代言,申诉他们的内心苦衷,为他们失去的正当权益而愤懑。

空间视域下新时期打工文学研究 内容简介

  自20世纪新时期农民进城谋生为社会主潮以来,以农民工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打工文学应运而生。文学创作“无非是在空间的改变中寻找悲哀与欢乐,寻找种种主题与种种美学趣味”,任何故事也必须在一定的空间发生,因此,《空间视域下新时期打工文学研究》主要立足于空间叙事的角度,对新时期以来的打工文学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探究打工文学的“打工作家”与“主流作家”不同的创作心理空间特性,分析打工文学中“城市”“农村”“城中村”等空间表征,研究农民工的形象及生存心态以及打工者如何通过“心灵空间”“他者文化空间”及“身体空间”等空间的建构实现身份认同与心灵寄托,探讨不同空间下所呈现的“还乡”叙事差异等。

空间视域下新时期打工文学研究 目录

绪论
**节 打工文学的研究现状
一 “打工文学”的现状及发展走向
二 “打工文学”中的“底层”问题
三 身份研究
第二节 研究缘起
第三节 理论资源与研究范式
一 空间、权力
二 身体与身份

**章 打工文学中的空间表征
**节 “农村”:表征现代性的入侵与传统文化的返流
一 农村更荒芜:与传统的割裂
二 农村的现代性:城市的幻化
三 城中村:传统文化的返流与空间的重叠
第二节 “家”的空间表征
一 乡村的“家”:城市消费的“幻象”
二 农民工城里的“家”:由私密走向敞开
三 保姆工作的“家”:希望与噩梦的交织

第二章 打工文学中的农民工形象
**节 城市生活的边缘人
一 生活空间的边缘人
二 生活境遇中的边缘人
三 文化身份的边缘人
第二节 向城求生的苦情追梦人
一 公开空间中的生存艰辛型
二 象征空间中的焦虑型
第三节 身体叙事视角下的女农民工形象
一 规训化身体叙事的苦情者
二 消费性欲望叙事下的悲情人
三 诗意化符号叙事下的幸福者

第三章 打工文学中的农民工生存心态
**节 左右夹缝的尴尬
一 生活方式上的尴尬
二 人生价值观方面的尴尬
第二节 追寻身份的迷茫
一 “都市人”身份的追寻
二 抽象心像的追寻

第四章 打工文学中的空间建构与身份认同
**节 心灵空间的建构
第二节 身体文化空间的建构

第五章 空间视域下打工文学的还乡叙事
**节 都市空间中的乡愁叙事
一 乡愁叙事的心理动机:寻找温情、心理代偿
二 乡愁叙事的空间化特色——“家屋”意象的营造
第二节 乡村空间中的还乡
一 还乡者形象分析
二 还乡中的权力渗透

第六章 打工文学中流动与留守儿童的身份建构
**节 认真“读书”、与命运抗争——寻求身份认同
第二节 回望中重拾记忆——心理安慰、自我认同
第三节 以动物为镜像——建构自我、实现认同

第七章 打工文学作家创作心理的空间特性
**节 打工作家:记忆的空间性
第二节 文人作家:想象的空间性

附录:本书所涉及的作品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空间视域下新时期打工文学研究 节选

  《空间视域下新时期打工文学研究》:  城市的公共空间是所有人能合法进入的区域,是任何阶层任何身份的人都可以选择进入的“公开”场域。它的“可达性”为千千万万农民营造了实现梦想的理想化期待。彰显着都市经济繁荣的摩天大楼、金碧辉煌的宾馆餐厅、高档文雅的写字楼等以优雅的高姿态、公开包容的旗号为社会敞开“双臂”吸引着各阶层人士进出,为农民工制造了身份得以提升、梦想将会实现的神话般期待。农民工被它光鲜梦幻般的特质吸引着,并把梦想与希望寄托于此。然而,公共空间在体现客观“可达性”的背后,隐藏着人为理性的构建性。一个个呈现在世人面前的都市公共空间,都离不开政府的参与调控。空间“不仅仅只是表征一种物理或者地理的空间,而是一种体现差异的空间识别系统”,它具有身份区隔功能。在都市化建设过程中,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空间象征着不同的精神文化层次,并无形地规约人们的行为。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金碧辉煌的宾馆餐厅等公开空间,是一个个等级森严的象征符码。对于“三无”的农民工而言,只能匆匆地以看客和过客的身份仰望它的繁华与高贵。农民工由于资本匮乏,无奈地只有出入晦涩、肮脏的边缘地带:充斥着血与汗的建筑工地(郭建勋《天堂凹》、孙惠芬《民工》、许春樵《不许抢劫》),简单机械化的工厂(陈应松《太平狗》、王十月《开冲床的人》、鬼子《被雨淋湿的河》、王手《乡下姑娘李美凤》),恶臭熏天的垃圾场(贾平凹《高兴》、刘庆邦《到城里去》)等。  都市化建设过程中建筑工地、工厂、垃圾场等公共场域是物质生产和人民生存的重要场所,是基础设施场域。这些场域是农民进入城市之后被迫而又主动选择的场域。在这些公共场域中,主人公大多只能以*原初的资本——身体,来挣得生存所需。鞠广大、鞠福生(孙惠芬《民工》)、杨树根(许春樵《不许抢劫》)、小江(夏天敏《接吻长安街》)等每天吃喝拉撒睡在建筑工地上,用心构筑、呵护自己所构建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可是,都市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鞠广大、鞠福生等农民工(孙惠芬《民工》)在由水泥沙子钢筋砖头组成的建筑工地上工作。劳累之余工地上所有民工却集聚在一个旧客车车体里。那里热气与臭气相煎。在建筑工地——公共空间里,不受家族和农村道德伦理价值规约,同时,它又是一个具有权力价值属性的空间。正如福柯所说,“空间成为权力运作的重要场所或媒介”①。建筑工地上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制造了人人平等的假象。其实,它同样是权力运作的场域之一,自始至终贯彻层级监视结构。农民工与包工头、农民工与建筑物未来的使用主人之间构成了一种雇佣的层级关系。包工头与建筑物主人有着高高在上的权力,可以发号施令,可以谴责辞退农民工。而农民工只是被雇佣、被规训与被教育的底层人物。权力是无形的、不可视的。但它可以使权力对象在空间上处于可见性。农民工从工作类型、环境到身份都是被规约的。于是,鞠广大、鞠福生等众多农民工本能地将自己低看一等,与都市区隔开来。欲望化、权力化都市处处以防御的姿态抗拒农民工的融人。在建筑工地上,农民工们凝聚一团,用农村的传统价值伦理抵御都市的“入侵”。勤劳、朴素、善良——中华传统美德,随着他们进城带人了都市,在欲望、浮躁化的都市空间绽放耀眼的光芒。不管吃得有多差,住得有多艰苦,工作有多艰辛,他们依然坚守着中华传统美德。即使吃的是“大白菜、大酸菜清汤寡水”,“米饭常常夹生”,“每顿饭每人只盛饭一次”,他们仍能够感到快乐与“喧腾腾的温暖”;即便睡得是旧客车,里面蚊虫、汗味、臭鞋烂袜等相交杂,却也是他们“鼾声淋漓的温柔乡”;当都市油漆工担忧健康安全并闹着涨800块钱工资时,杨树根(许春樵《不许抢劫》)等人却倍感庆幸找到了一份每月400元工资的油漆工作以及有可住的工地工棚。  ……

空间视域下新时期打工文学研究 作者简介

  刘丽娟,江西萍乡人,1978年出生,现任教于江西宜春学院,为江西省当代文学学会会员、江西省文艺学会会员、省级特色专业和专业“汉语言文学”的成员。主要从事打工文学研究,主持过省级项目(其中重点项目1项)和市校级项目多项。参与国家和省市级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论文获市级优秀成果奖2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