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语言转向视野下的文学理论问题重估研究

语言转向视野下的文学理论问题重估研究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1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90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63.4(7.2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语言转向视野下的文学理论问题重估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54363
  • 条形码:9787520354363 ; 978-7-5203-5436-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语言转向视野下的文学理论问题重估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采取专题研究,把语言转向延伸到文学理论中的讨论概括为九个基本问题:文学性、前景化、语言存在论、艺术与物性、文学言语行为理论、文学虚构与可能世界、文学的指称、隐喻、作为叙事的历史等,对其潜在的学术价值和可能的学术前景进行了重估。全书采取文艺学、哲学、语言学跨学科的研究视野,比较全面地探讨了语言转向作用于文学理论的原因、路径、形态与成果。

语言转向视野下的文学理论问题重估研究 内容简介

  《语言转向视野下的文学理论问题重估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语言转向视野下的文学理论问题重估研究”(编号11BZW002)的*终成果。20世纪初发生的“语言转向”涵盖了结构语言学、现象学一存在主义一解释学以及分析哲学,深刻影响了文学理论及各门人文社会科学。  《语言转向视野下的文学理论问题重估研究》在清理这一历程的基础上,选择文学性、艺术与物性、言语行为理论与文学理论、文学虚构与可能世界、文学的指称、隐喻、反讽、作为语言与叙事的历史八个具有代表性的论题,审视语言转向对文学理论提问方式与知识生成的作用,并对其学术贡献与理论意义进行重估。

语言转向视野下的文学理论问题重估研究 目录

绪论 语言转向与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变迁
一 分析与语用
二 存在与解释
三 结构与形式
四 话语与解构

**章 重估文学性:现代学科建制中的文学想象
一 文学性:文学语言与其他文化形态的区分特征
二 文学性的重审与蔓延: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学转向”
三 从分化到去分化:学科建制中文学角色的变迁

第二章 艺术与物性
一 让栖居的物:走进存在的光亮
二 作为质料的物?或感觉多样性的统一体的物?
三 作为载体的物?抑或情境中的物?

第三章 言语行为理论与文学理论
一 作为语言哲学的言语行为理论
二 虚构与言语行为理论
三 新模仿论
四 作为交往的文学言语行为理论
五 作为阐释的文学言语行为理论
六 文学言语行为理论的施行与构建
七 德里达的贡献:重复性与引用性
八 解构主义的文学言语行为理论
九 精神分析与文学言语行为理论
十 总结:文学言语行为的观念与方法

第四章 文学虚构与可能世界
一 “可能世界”概念的提出与鲍姆加登等人的运用
二 现代“可能世界”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 “可能世界”的内涵、定义及其对文学的适用性
四 文学作为可能世界
五 想象是文学作为可能世界的建构途径
六 文学虚构作为可能世界的特点
七 文学可能世界的类型
八 文学虚构的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第五章 文学的指称
一 对文学语言指称讨论的考察
二 文学指称链分析
三 作为可能世界的文学指称问题
四 文学指称与文本意义解读

第六章 隐喻
一 语言转向与隐喻研究的复兴
二 相似性、语境互动与认知
三 从常规隐喻到文学隐喻
四 对隐喻文化与美学功能的重新审视

第七章 反讽
一 反讽:从修辞手法到诗学原则
二 作为解构与文化批评的反讽
三 中国文学与美学中的“反讽”:戏谑、俳谐、谐隐、滑稽
四 反讽与戏谑的美学与文化机理

第八章 作为语言与叙事的历史
一 普遍性及其跌落:从诗高于史到诗等于史
二 叙事学和大文学视野下的历史
三 历史的文学性和文学的历史表征
四 文学批评中的诗史互证和文学与历史关系的再思考

结语 语言转向与对文学的再认知
一 模仿、再现论的衰微
二 文学游戏论的复兴
三 走向大“文学”与大“叙事”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术语索引
后记
展开全部

语言转向视野下的文学理论问题重估研究 节选

  《语言转向视野下的文学理论问题重估研究》:  按照张世英的说法,人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纵向的超越,一种是横向的超越。纵向的超越是一种追根究底的追问,是从表面的、直接的、感性的、现实的和个体的事物追究到背后本质的、抽象的、不变的、同一的和普遍性的东西,目的是为了达到对外在的客观事物的根底的把握,这种追问往往形成的是抽象的普遍性概念和理论,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纵深超越路线。而横向的超越,则是从在场的东西超越到不在场的东西,目的是将不在场的东西显现出来,这些东西往往不是概念,而是具体的事物,所以横向的超越是从具体到具体的超越路线。当然横向超越绝不是完全摒弃概念性和普遍性的东西,而是认为普遍性、概念性的东西是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存在的。因此,这里所谈的横向超越中的在场和不在场的事物并不只是指简单的个别的东西,而是指包括概念性、普遍性在内的复杂事物。这种超越往往是艺术和文学的超越方式。张世英还将这两种超越方式的途径概括为人的两种主要的意识活动,即思维和想象活动。思维活动是通过逻辑推理,对感性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分析和综合的加工制作,从多样性、个别性中抽取同一性和普遍性,从具体到抽象抓住事物的根底活动,其目的是以把握事物间的相同性、同一性和普遍性为己任。想象活动则是以直觉方式从具体到具体,它所追求的是隐蔽于在场的当前事物背后的不在场的,然而又具体的事物,是以把握各种事物之间,即在场的显现事物与不在场的隐蔽事物间的相通性为目标。  张世英所谈的两种超越方式与思维和想象两种途径,同时也是人类构建各种形形色色的可能世界的两种基本方式和途径,历史上各种哲学理论、自然哲学、自然科学理论所建立的世界图景——共相的、数学、物理和哲学的各种可能世界,主要是运用纵向的超越方式,通过逻辑抽象的思维方式建构起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首先是在逻辑学、逻辑哲学领域探讨可能世界理论的原因所在。而文学艺术中的虚构世界,是人类建构的可能世界中*古老的,也是*基本的一种形式,从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到卡夫卡的《变形记》等现代主义文学,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到古典小说《西游记》《红楼梦》,再到当前流行的侦探小说、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等,各种文学作品都曾经为人类建构了许多引人人胜而又独具民族特色的可能世界,它们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为人类构建起各色各样的精神家园。文学的虚构世界不像上述的哲学和科学理论主要依靠理性构建起来的,而主要是依靠人类的想象活动建构起来的,这是文学建构可能世界的根本特点。因此,想象是把握文学可能世界建构的另一个关键词。  关于想象,我们已经指出,它属于横向超越,其基本含义则是飞离在场,是以在场的东西显现无限的不在场的东西,其作用不仅能够使在场的东西与不在场的东西融为一体,使人们对其有整体的认知和把握,而且也能使人们超越有限的生存,通过领悟“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驰骋于无限的想象空间里,玩味无穷。而后者往往就是文学想象的重要目的。这里应该指出的是,想象活动是人类超越现实、构建可能世界的一种基本途径,那么它也就不仅仅只属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哲学等抽象理论也都需要想象,爱因斯坦就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事实上,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到牛顿力学、再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当代的量子物理学,多元宇宙理论,想象在哲学和科学的研究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如逻辑也不仅仅属于科学技术和哲学一样,文学艺术的虚构世界中也需要逻辑,想象对科学、哲学可能世界的构建也是不可或缺的。  ……

语言转向视野下的文学理论问题重估研究 作者简介

  汪正龙,男,安徽南陵人,1965年3月生,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基础理论及西方文论研究,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出版个人专著5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80余篇。    张瑜,男,祖籍江苏江阴,1972年3月生于浙江长兴,文学博士,现为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文艺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基础理论和美学研究。出版个人专著《文学言语行为论研究》等3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