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名著小史:16部经典的生成与流传:诗想者.读经典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827852
- 条形码:9787559827852 ; 978-7-5598-2785-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名著小史:16部经典的生成与流传:诗想者.读经典 本书特色
《名著小史》是著名作家王族对中国各种经典名著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具体谈及十六部古代经典,从历史与文学相结合的角度,讲述古书背后的故事。本书起笔追溯至结绳记事、甲骨文、竹简木牍、帛书,再到纸,至成书,逐一展开令人感叹的“书史”。旨在对中国古典名著的产生过程与背后渊源进行梳理,进一步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史的幽深壮美之处。 1.本书兼具史学性与文学性,讲述经典背后的历史,而又不止于严肃的史实,用一种极具人情与人性的方式,讲述经典之背后故事,促进读者史学与文学的观念融合,提升阅读思维。 2.以“讲故事”形式传递十六部名著经典的历史,语言朴实,风格平易近人,对读者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其明显的促进作用。
名著小史:16部经典的生成与流传:诗想者.读经典 内容简介
古往今来,每一部书的背后都隐藏着鲜为人知的书故事。《名著小史》追本溯源,讲述了《史记》《大唐西域记》《红楼梦》《胡笳十八拍》《西厢记》《牡丹亭》等十六部经典的前世今生,力求打造一部有关名著经典的生成史与流传史。作家王族以充满人情与人性的笔触,追寻经典,从“书”的角度展示中国历史的一个侧面。本书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著书者、做书者、藏书者与书在历史环境中的互动,道来“书史”,使人读之思绪随其笔触穿梭,如临现场。
名著小史:16部经典的生成与流传:诗想者.读经典 目录
001
古书:
从结绳记事开始
014
《孙子兵法》:
孙武的假想敌
024
《史记》:
司马迁的悬崖笔记
042
《汉书》:
班固的荆棘之舞
058
《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的天泣
073
《三国志》:
陈寿等来的历史
082
《后汉书》:
范晔的才子病药方
095
《文心雕龙》:
刘勰的幸运跑题
105
《大唐西域记》:
玄奘用双脚走出的书
117
《水浒传》:
施耐庵的文字突围
128
《西厢记》:
用爱修改恨
142
《牡丹亭》:
汤显祖的爱恨徘徊
157
《永乐大典》:
大书的苦役
168
《西游记》:
吴承恩的神话幻旅
178
《聊斋志异》:
蒲松龄的乱神诱惑
192
《本草纲目》:
李时珍的试病方式
201
《红楼梦》:
曹雪芹的举家食粥
210
后 记
名著小史:16部经典的生成与流传:诗想者.读经典 节选
《〈牡丹亭〉:汤显祖的爱恨徘徊》节选—— 痴读而亡 戏是台上唱的,书是在家里看的。后来,汤显祖的《牡丹亭》经过刊版印行,以书的形式问世,很快就畅销起来,以至于“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好书不会被淹没,《牡丹亭》一时间成了很多人,尤其是青年女子的青睐物。那时的女子大多二门不迈,大门不出,若手头有一本《牡丹亭》,便看得津津有味。 作为一部书,《牡丹亭》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有了离奇的书故事,在这里仅举三个女子读此书把自己读死的故事。一部书可以让读者在阅读时把自己读死,足可见这部书有多么离奇。且看这三个故事: 其一,金凤钿。 金凤钿是江苏扬州女子,想必一定很美。有一天,她得到一本《牡丹亭》,只想消磨无聊的时光,因为她待字闺中的时光总是寂寞和沉闷。不料一读之下便被深深吸引了进去,以至于茶饭不顾,“读而成痴”。她也许没有爱过,所以读到杜丽娘那样的爱情,便想象着像她一样去爱。 金凤钿沉湎《牡丹亭》不能自拔,要么日夜展卷,吟诵不辍;要么把书抱在胸前,幻想着写这部书的人是何等模样。她还想,他能把爱情写得这么感人,那他一定是一个很会爱的男人,他的生活一定很幸福,日子一定过得很有滋味。这样一想,麻烦来了——金凤钿爱上了汤显祖。爱情不能没有寄托,金凤钿按捺不住内心涌动的热流,给汤显祖写了一封情深意切的书信,倾诉了自己对《牡丹亭》的喜爱,并大胆坦言“愿为才子妇”。信写好后,她迫不及待地发出去了,但因诸多意外因素,那封信在路上辗转耽搁,过了很久才到了汤显祖手里。而这时,她已不幸辞别人世。在这之前,她苦苦盼望着汤显祖能给她一个回音,每天都望眼欲穿。她唯靠阅读《牡丹亭》度日,书中内容使她的心灵燃烧,而她的身体却在极度消耗,越来越没有力气,直至一命呜呼。 弥留之际,金凤钿知道自己没希望了。人生如灯火将灭,她在那一刻想到的,大概是此生所享受的*大快乐,就是读到了《牡丹亭》。于是她留下遗愿,求亲人葬她时在身旁放一本《牡丹亭》。 这些事都是汤显祖在后来才知道的,他为一个未曾谋面的女子对自己的书,以及对自己的情很是感动,特意赶到扬州,用一月时间,亲自把金凤钿的后事一一料理完毕。 其二,俞二娘。 俞二娘是江苏太仓女子,也是一读《牡丹亭》便被深深吸引了进去。关于俞二娘的情况,明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里有一段记录:“娄江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词,未有所适。酷嗜《牡丹亭》传奇,蝇头细字,批注其侧。幽思苦韵,有痛于本词者……” 我们由此得知,俞二娘是一个很有才华,而且容貌过人的美女,但没有机会展示才华,或者说,她很为自己没有恋爱过而失落。她不明白,以自己这等容貌,怎么就没有人爱上自己呢?!读到《牡丹亭》,她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部书,内心深为其情节感动,忍不住以蝇头小楷在剧本的页脚做了许多批注。如“书以达意,古来作者,多不尽意而止,如‘生不可死,死不可生,皆非情之至’,斯真达意之作矣”。 接着往下看,俞二娘看到了杜丽娘的凄苦,便觉得自己的命运和杜丽娘一样不如意,顿时心生悲情。俞二娘看书,是一个能进去却出不来的人。她把杜丽娘的悲苦当成了自己命运的影子,脑子里只有《牡丹亭》中*悲惨的结局,从来都不想好的一面,以致一直郁郁寡欢,不能好好地生活。 后来,俞二娘做了一些离奇的梦,因为受《牡丹亭》影响,她把梦当成了真事,她说:“吾每喜睡,睡必有梦,梦则耳目未经涉者皆能及之。杜女固先我着鞭耶!”她虽然人生不如意,但有了这种心理重压,恐怕会有不测。不久,她便因“断肠而死”。那一年,她实际上正值青春,才十七岁。她是真正为一部书而死的女人。临死时,纤手无力地垂下,一部书从手中滑落在地,亲人一看,是《牡丹亭》的初版戏本,而且上面“饱研丹砂,密圈旁注,往往自写所见,出人意表”。 汤显祖又一次为《牡丹亭》的一位忠实粉丝而感动,但俞二娘像金凤钿一样,当他知道她的详情时,她却已撒手人寰,让他内心无比酸楚。他细细看过俞二娘批注过的《牡丹亭》,挥笔写下《哭娄江女子二首》: 画烛摇金阁, 真珠泣绣窗。 如何伤此曲, 偏只在娄江! 何自为情死? 悲伤必有神。 一时文字业, 天下有心人。 其三,商小玲。 商小玲是杭州女艺人,长相和演技都颇好,可谓色艺俱佳。她演《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时,尤其动情感人,因此成为西子湖畔出名的角儿。 戏演得好,一定是领会了《牡丹亭》之要义,把自己当成了剧中人物,才可以把情感把握得分寸到位。把自己当成剧中人物,本无可厚非,因为这是演员必须做到的。但后来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商小玲演着演着,把不能与意中人结合的个人遭遇联想到了剧中的杜丽娘身上,杜丽娘的爱情*终是大团圆,而她却很无望。于是她郁郁寡欢,终致成病。 虽然病了,但她还在演。每次演《牡丹亭》中“惊梦”“寻梦”几折戏时,她都因剧情而触景生情,不一会儿便泣不成声。也难怪,“惊梦”是何等让人心仪的情景:丽娘在春香鼓动下,背着爹娘去后花园游赏春天的美景,只见园中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美好的景色引起了她的春情。丽娘于园中小憩。睡梦中见一书生持柳枝请她题诗,牡丹亭畔,芍药栏前,紧靠湖山石边,杜丽娘与秀才柳梦梅两情缱绻,云缠雨绵。而“寻梦”是一折比较凄凉的戏。其时杜丽娘忆起梦中欢会,寻思辗转,竟一夜无眠。一天,她背着春香去后花园寻梦中景物,见亭台凄凉,花草冷落,杳无人迹,心中无限感伤。 前一折太热,后一折太冷。她由于倾注了全身心,而且把自己当成了戏中的杜丽娘,所以她一会儿犹如在火中,一会儿又犹如置身冰窟,她如何经得起折腾。 戏是一把盐,只要商小玲唱,便会撒在她伤口上。一天,她又演到“寻梦”那一折,唱到“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时,一时竟悲痛得内心撕裂,叫都未叫一声便倒在了台上。旁边的春香扮演者一看,她已经气绝人亡。 《〈本草纲目〉:李时珍的试病方式》节选—— 辞官著书 在三十四岁那年,李时珍开始写《本草纲目》。 人到了这个年龄,各方面都成熟了,可以把那些无力为之,或无关紧要的事情放下,集中精力去干值得付诸一生,并能充分证明生命价值的事情。 刚开始写《本草纲目》时,李时珍并未脱离官场。前面说过,他因为给楚王的儿子治病,留在楚王府任了一个八品奉祠正的官职,后来又经楚王推荐进入京城,在太医院任了院判一职。他的这个职务不错,既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又可以任一定的官职,是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时间一长,他忍受不了太医院的不良风气,当时的太医院因受命为嘉靖皇帝炼长生不老仙丹,并不求真务实,成天搞一些虚无的东西。李时珍很为他们不尊重科学的行为着急,但以他一人之力,不能改变全局。于是,他找了一个借口,辞官返乡。 回到家,他开始一门心思地写书。 李时珍之所以写这部书,与两件事有很大的关系。其一,一个患癫痫病的人找一位医生看病,医生给他开了一种叫“防葵”的药,他服后却死了。李时珍找到那位医生使用的防葵,很惊讶地发现它并非真正的防葵,而是在外形上与防葵极为相似的一种叫“狼毒”的植物,是采药者疏忽,误将狼毒当防葵,害了人的性命。其二,一个体质孱弱的人去找一位医生看病,医生诊断后认为他需要吃补药,就给他开了一剂黄精,不料他吃了后便一命呜呼,让家人悲愤难平。李时珍找到那位医生开出的黄精,再次惊讶地发现它并非黄精,而是一种与黄精极为相似的叫“钩吻”的植物,此钩吻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断肠草,人服用后会肠子溃烂而死。 这两件事让李时珍很震惊,要知道,可入药的植物在外形上极其相似者颇多,而像防葵与狼毒,黄精与钩吻这样一者良、另一者毒的药草也不少,一旦搞错,就会致人命殁。看来,必须有一部全面介绍药物的书了。 他为了把可入药的植物进行区分,走了很多地方,亲自对其一一验证,直到掌握了所有属性,才放心离开。有时候,为了找到一种药物,他翻山越岭寻其踪迹,直至把它采摘到手才肯作罢。他为了得到流传于民间的各种秘方,走访了无以计数的民间底层人物。他还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尝试多种植物的药性。他知道曼陀罗有毒,但他还是嚼了。嚼后他觉得自己的口腔麻木无知觉,因此他断定此药可作麻醉使用。 实地考察后,他又一头钻入对医学书籍的研读之中,先后研读了八百多种医学典籍,对其中的错误进行了纠正。这些被纠正的错误药物记载,在日后均被他写入了《本草纲目》中。 他为写这部书耗费了二十六年的漫长岁月,为了让每一种药物记载都详尽细致,写之前所做的大量工作,与*后只有一二百字的记录形成很大的反差。由此可见他的严谨和认真。为了保持这一创作态势,他有意放慢了速度。在他看来,他的心目中并没有一部书,只有一种种可入药的植物,他将它们一一叙述完毕,然后让它们连缀,就是一部书。所以,他不着急。 在写书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一次,他碰到一列送葬的队伍,见棺材内有鲜血在向外滴落。他询问后知道,死者系难产而死的少妇。他马上断定,从棺材内向外滴落的鲜血证明该少妇没死,要是死了,流出的就不会是鲜血,而是黑色淤血。在他的指挥下,马上进行抢救,果然把那少妇救活了。此事说明他的医术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到了六十岁那年,李时珍终于写完了《本草纲目》。 从规模而言,《本草纲目》是当时空前的一部医学著作,全书五十二卷,一百九十万字,分十六部六十类,共介绍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有三百七十多种是他亲自考察新增的药物。同时,还列入他搜集古代名医和民间药剂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个,各类矿植药物形态插图一千一百六十幅,使《本草纲目》成为一部详尽而丰富的书。 按中国人的说法,六十岁是一个甲子。李时珍在此时完成《本草纲目》,应该是对他生命价值*好的证明。
名著小史:16部经典的生成与流传:诗想者.读经典 作者简介
王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诗集《另一侧的安宁》;散文集《第一页》《兽部落》《神的自留地》《食为天》;长篇散文《悬崖乐园》《狼界》《图瓦之书》;长篇小说《狼苍穹》《玛纳斯河》等。曾获在场散文奖、林语堂散文奖、三毛散文奖、天山文艺奖等。有作品译为英、日、韩、法、俄、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 >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17.4¥58.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0.5¥21.0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
¥16.7¥45.0 - >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5.1¥10.0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
唐代进士录
唐代进士录
¥25.9¥39.8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19.3¥35.0 - >
中国历史的瞬间
中国历史的瞬间
¥16.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