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新文学史上的西南联大与“鲁艺”

中国新文学史上的西南联大与“鲁艺”

作者:施新佳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280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61.2(7.2折) 定价  ¥8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新文学史上的西南联大与“鲁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56275
  • 条形码:9787520356275 ; 978-7-5203-5627-5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新文学史上的西南联大与“鲁艺” 本书特色

西南联大与“鲁艺”同年成立,两者都在战争的硝烟中守护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有着共同的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向度,但两校文学在主题内容、文体类别、话语风格方面大相径庭。西南联大秉承学院派的通识教育,延续并发展精英文学传统,希冀以优美的文学作品改造人心,影响社会;“鲁艺”坚持实践化教育,形塑的是解放区新生活、新人物和新秩序,把文学的社会动员功能放大到极致。虽然,两校的文学取向明显不同,很难用统一的尺度衡量,但它们都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对此后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梳理和解读其背后潜隐的信息符码,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能为未来的文学创作提供话语支持。

中国新文学史上的西南联大与“鲁艺” 内容简介

西南联大与“鲁艺”同年成立,两者都在战争的硝烟中守护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有着共同的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向度,但两校文学在主题内容、文体类别、话语风格方面大相径庭。西南联大秉承学院派的通识教育,延续并发展精英文学传统,希冀以优美的文学作品改造人心,影响社会;“鲁艺”坚持实践化教育,形塑的是解放区新生活、新人物和新秩序,把文学的社会动员功能放大到很好。虽然,两校的文学取向明显不同,很难用统一的尺度衡量,但它们都在中国新文学目前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对此后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梳理和解读其背后潜隐的信息符码,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能为未来的文学创作提供话语支持。

中国新文学史上的西南联大与“鲁艺” 目录

绪论 西南联大、“鲁艺”与中国新文学史 **章 战争语境下的建校历程与校园氛围 **节 抗战烽火下的艰难起步 第二节 冲突渗透中的思想指引 第三节 矛盾交融中的教育导向 第二章 救亡强音中的个体与群体 **节 抗战救亡话语的出场与沸腾 第二节 西南联大:群体呼号中的个体诘问 第三节 “鲁艺”:个体认同后的群体“聚焦” 第四节 个体与群体的纠结 第三章 现实观照中的思想启蒙 **节 西南联大:批判现实的延续 第二节 “鲁艺”:歌颂与批判的交响 第三节 启蒙、革命与农民书写 第四节 知识分子的精神气度与思想改造 第四章 生命存在与人性深度的探询 **节 生命存在:诗性品格、救世情怀的对立与对话 第二节 救亡、革命、爱情、自我多重碰撞中的人性 第五章 文学创作的体式探索与语言风貌 **节 战争不同阶段的文体选择与语言风貌 第二节 西南联大:学院派的文体实验与“新文言”的沿用 第三节 “鲁艺”:民族形式的新变与革命白话的兴起 第六章 外国文学资源的移植与价值取向 **节 现代主义文学在西南联大的盛行 第二节 苏联文学对“鲁艺”的吸引 第三节 “亲欧美”与“亲苏俄”的价值取向 第七章 精英文学与工农兵文学的生成与建构 **节 “社会场域”的浸染与文学空间的形成 第二节 精神传统的赓续与文学观念的再认 第三节 主体定位的选择与文学价值的追求 第八章 精英文学与工农兵文学的龃龉及文学史价值 **节 精英文学与工农兵文学的龃龉 第二节 多样现代性的分化与融合 第三节 两种文学样态的文学史价值及当下启示 结语 话语讲述的时代和讲述话语的时代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中国新文学史上的西南联大与“鲁艺” 作者简介

施新佳,女,黑龙江鹤岗人,1982年2月生。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出版学术著作1部,在《当代文坛》《青海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黑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