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审美的印记 本书特色
作者通过对文学艺术创作审美特征和美学规律的梳理和解析,引导入们进一步理解文学艺术美的本质和内涵。书稿文字不刻意雕琢,不无病呻吟,不故弄玄虚,不故作高深,仅在平淡中娓娓道来。观点独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
审美的印记 内容简介
书稿系作家陆永建的随笔结集。内容多是作者从自己所读的书、所鉴赏的艺术品入手,叙述对文学、对艺术的体悟。文学、艺术是相通互融的,书稿是作者对文学艺术本质的深刻思考、准确理解,是作者对世界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识的外化与彰显。作者通过对文学艺术创作审美特征和美学规律的梳理和解析,引导人们进一步理解文学艺术美的本质和内涵。书稿文字不刻意雕琢,不无病呻吟,不故弄玄虚,不故作高深,仅在平淡中娓娓道来。观点独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
审美的印记 目录
武夷山咏墨
——谈朱熹的艺术思想
潇洒与悲歌
——宋章惇的书法艺术
虚怀若谷 高屋建瓴
——李岚清的“另类篆刻”情怀
绿荫下的诗意
——读梁征的诗
躬行修笃志 求索著华章
——读叶双瑜《晴耕雨读》
何处楼台无月明
——读陈元邦散文及其他
秦巴汉水故园情 气韵风流金州吟
——读陈俊哲的诗
真诚面对广阔的社会现实
——评陈毅达长篇小说《海边春秋》
乡土文化的守望
——读《小英阿姨看客家》
书香墨影中的海天瞭望
——读沈世豪《醉美五缘湾》
历史构建下的责任担当
——读钟兆云《我的国籍我的血》
纫佩秋兰抱初心
——谈魏德泮的歌词创作
“琵琶语”声续续弹
——评徐华丽散文集《琵琶语》
水墨淋漓畅天地
——评陈羲明书法艺术
挥毫抒浩气 泼墨写深情
——陈俊哲草书印象
精神的归属与信仰
——读《杨剑篆书千字文》
意境与格调
——李贺忠和他的诗书画印
痴临快阁倚晚晴
——叶韶霖书法印象
丹青流芳 才高志远
——读尚德林《月是故乡明——尚德林书法作品选》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杨剑书法篆刻印象
来自精神净土里的艺术
——读《印坛点将.张钧》
追求艺术心灵的极致
——谢辉旺书法篆刻印象
人古出新 心得其妙
——余国联书法篆刻印象
风景这边独好
——王茁和她的“中山王”书法
清气宣炳蔚 精物昭乾坤
——赵炳坤隶书印象
篆刻艺术漫笔
朴拙真率 雄秀俊美
——读《宋开强书画作品集》
林泉抚典 井市淘经
——孙健青和他的绘画艺术
胸中云梦 镜里河山
——评魏振贤摄影作品集《为霞尚满天》
剪纸琐谈
丹心创新愿 领异求是辉
——谈陈礼忠寿山石雕刻艺术
着着寸进 洋洋万里
——谈郑幼林寿山石雕刻艺术
龙泉寻剑
——兼谈汤汝平铸剑艺术
土与火的艺术
——连紫华德化白瓷及陈爱明龙泉青瓷印象
第二辑 书坛钩沉
日月叠璧 山川焕绮
——闽籍古代书法大家的气度与风格
认同的焦虑与影响的选择
——蔡襄书法在北宋时期的接受与传播
沉着典雅 衍裕超然
——朱熹“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书法思想的美学还原
进退维艰与返归本心
——晚明“狂禅”思潮影响下张瑞图的人文思想与书法创作
遒媚为宗 加之浑深
——黄道周书论观的美学内涵与哲学本义
拙诚至卓境
——伊秉绶隶书创作的“莫可忘拙”艺术理念论析
第三辑 文苑散步
“石帆”丛书总序
“海坛文丛”总序
《正山堂茶经金骏眉》序二
《岚岛抒怀》序
《碎语闲言》序
回归心灵和精神的家园
——《黄经通篆刻》序
个性化写作
——《坛中曰月长》序
海岛音乐是有声的胎记
——《校本课程{平潭童谣)的深度开发与实施》序
浮世小悲欢 清明大世界
——《新月似当年》序
《大美平潭——平潭综合实验区书法美术摄影精品展作品集》序
《翰墨缘 中华情——首届海峡两岸青年书法展作品集》序
《文脉流芳——第三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作品集》跋
《海丝寻梦——平潭综合实验区陶瓷画院成立暨作品展》序
《共同家园 墨韵海坛——平潭综合实验区首届挂职干部书画联展作品集》序
《泱泱海峡风——岚台书法美术摄影文创交流展作品集》序
《中国梦 平潭蓝——平潭综合实验区挂职干部摄影展作品集》序
《新时代 新平潭——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10周年书法美术摄影展作品集》序
丹心歌盛世 笔墨庆华诞
——薛由芳书法作品展暨作品集《古稀初心 翰墨抒怀》序
《现代酒店文化》概述
《一天中午的回忆》自序
《飞翔的痕迹》自序
从“路索斋”到“三闲堂
——《思想与性情》自序
《武夷山青竹碑林》后记
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
——贺福建省国石书画院成立
“海坛文丛”出版研讨会上的发言
葆初心 勇践行 献智慧
——“平潭挂职干部文丛”座谈会上的发言
“石帆”丛书首发式暨座谈会上的发言
后记
审美的印记 节选
《审美的印记》: 武夷山咏墨——谈朱熹的艺术思想 金秋,重游武夷山。 在朱熹纪念馆,有幅木匾,上刻“静我神”三个大字,这是朱子的亲笔题字,为该馆增添了不少书卷味,也把我带进了另一个天地。 朱熹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他是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 宋初,继承唐末五代的书法是书坛的主流。之后,一些有个性的书家渐渐不满足于这种似是而非的古法,而直取魏晋之精髓,由此独特的古法新变、推陈出新的书风迅速盛行。朱熹的书法思想就是在这种书风中应运而生的。也正因为他学问高深渊博,所以这些因素往往融为艺术上的有益成分,自然地流溢于字里行间,使他成为一代书家,其书法与道德、理学相容。 朱子此幅书法作品所表现的书风,可见他取法晋唐,与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等诸大家迥然不同,虽遵循欧阳询、虞世南的轨迹,继承颜真卿的遗意,但他用笔寓含蓄于矫健,秀丽中存清劲,引而不发,坚实道劲,结字严谨,不乏典则,与朱子本人力正风教、秉性刚直、提倡居敬的立身态度相契。朱子善评诸家书法,曾说:“蔡襄之前有典则,乃至米芾、黄庭坚诸人以来,便自欹放纵、世态衰下,其为人亦然。”此评是否正确暂且不论,但从中可见朱子对书艺的审美标准是重典则的。宋人自苏、黄、米、蔡之后大多讲变化,追求放纵恣肆,主张表现个性,较少典型楷则。然而,朱子却追求古雅,对“宋四大家”进行诋毁。曾说:“书学莫盛于唐,然人各以其所长自见,而汉、魏之楷法逐废,入本朝来,名胜相传,亦不过以唐人为法,至于苏、黄、米而欹倾侧媚,狂怪怒张之势极关。” 朱熹在书法艺术上过于注重典则,反对个性解放,这主要是由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感受所决定的。审美感受的特点是审美对象的特点的反映,这种反映在朱熹身上主要表现为绝对精神和伦理道德观念的综合体现。 朱熹认为,理是宇宙的*高原则和*终根源,“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这就是说,理是一个*高范畴,是唯一的存在和永恒循环往复的运动,是天地万物以至三纲五常的创造者。 在朱熹看来,理是个抽象概念,它创造一切是通过一个中介——“气”来完成的。“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与气,此绝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各在一处”。朱熹提出“理一分殊”学说,即所谓“万个是一个,一个是万个”。这里含有一个和个别、一分为二的辩证法的合理成分。由此可见,“理一分殊”是朱熹哲学思想体系的骨架。这就是说,在万物万理之上,还存在一个主宰者“理一”(即太极),而“理一”又体现于万物、万理之中。 格物致知是朱熹认识论的核心。他认为“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认识的主体是人的心知,认识的对象是万物之理,认识的方法是格物,认识的目的是穷理,以达到伦理道德修养的*高标准。 可见,“理”是朱熹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础。理的展开,使其学说更完备,更有思辨性。 朱熹的艺术哲学思想便是由此展开的,他提出“文皆从道中流出”。这个命题中的“道”,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绝对精神,即“太极”和“理”;一是伦理道德观念。前者是宇宙原理,属哲学范畴;后者是道德准则,属伦理范畴。 “文皆从道中流出”告诉我们,艺术的终极根源是“道”,艺术本质上是道的“流行发见”,艺术美的*深层的意蕴、*高的模式也就是“道”。朱熹在谈到艺术的审美理想时就用“气象近道”形容艺术理想美的极致。他认为,从根本上说“文便是道”:“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 “文皆从道中流出”还意味着,不仅艺术的内容、本质是由“道”决定的,而且艺术的形式美也是从“道”里流出,为“理”所决定的。而“理”凭借“气”“流行发见”。艺术的实际构成是“气”。如朱熹评书画为“本之精神”(即所谓“精神”,正是“气之精英为神”,“凝在里面为精,发出光彩为神”)。艺术美的实际形态也是“气”之体现。如他推崇的“英风逸韵”包含的两种风格。前者指峻健飞动的格力,属于“气”的阳刚形态,如“气力雄壮”“势若飞动”“才雄气刚”等都是;后者指平淡含蓄的韵趣,属于“气”的阴柔形态,如“萧散淡然”“平淡简逼,然有出尖之趣”等。因此,朱熹在审视书法作品时,极力反对“放纵”,推重钟繇“平整古雅”的楷书实为达到一种理想的“和谐”,即“中庸”。总之,朱熹在谈艺术本源时,推论逻辑根源多言“文道”,分析实际问题则多言“文气”,后者往往能突破其唯心主义格局而表现为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 在审美感受中,朱熹把“道”看作“宇宙原理”时,这个“道”相等于柏拉图的“理式”和黑格尔的“理念”,它也是世间万物的本源,既包括伦理之道,也包括事物的规律,这个“道”是周延的。等朱熹把“道”看作“伦理之道”时,这个“道”就只是精神本体的一部分,这个“道”是不周延的,既有“载道之文”,又有“害道之文”。 P3-5 武夷山咏墨——谈朱熹的艺术思想 金秋,重游武夷山。 在朱熹纪念馆,有幅木匾,上刻“静我神”三个大字,这是朱子的亲笔题字,为该馆增添了不少书卷味,也把我带进了另一个天地。 朱熹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他是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 宋初,继承唐末五代的书法是书坛的主流。之后,一些有个性的书家渐渐不满足于这种似是而非的古法,而直取魏晋之精髓,由此独特的古法新变、推陈出新的书风迅速盛行。朱熹的书法思想就是在这种书风中应运而生的。也正因为他学问高深渊博,所以这些因素往往融为艺术上的有益成分,自然地流溢于字里行间,使他成为一代书家,其书法与道德、理学相容。 朱子此幅书法作品所表现的书风,可见他取法晋唐,与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等诸大家迥然不同,虽遵循欧阳询、虞世南的轨迹,继承颜真卿的遗意,但他用笔寓含蓄于矫健,秀丽中存清劲,引而不发,坚实道劲,结字严谨,不乏典则,与朱子本人力正风教、秉性刚直、提倡居敬的立身态度相契。朱子善评诸家书法,曾说:“蔡襄之前有典则,乃至米芾、黄庭坚诸人以来,便自欹放纵、世态衰下,其为人亦然。”此评是否正确暂且不论,但从中可见朱子对书艺的审美标准是重典则的。宋人自苏、黄、米、蔡之后大多讲变化,追求放纵恣肆,主张表现个性,较少典型楷则。然而,朱子却追求古雅,对“宋四大家”进行诋毁。曾说:“书学莫盛于唐,然人各以其所长自见,而汉、魏之楷法逐废,入本朝来,名胜相传,亦不过以唐人为法,至于苏、黄、米而欹倾侧媚,狂怪怒张之势极关。” 朱熹在书法艺术上过于注重典则,反对个性解放,这主要是由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感受所决定的。审美感受的特点是审美对象的特点的反映,这种反映在朱熹身上主要表现为绝对精神和伦理道德观念的综合体现。 朱熹认为,理是宇宙的*高原则和*终根源,“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这就是说,理是一个*高范畴,是唯一的存在和永恒循环往复的运动,是天地万物以至三纲五常的创造者。 在朱熹看来,理是个抽象概念,它创造一切是通过一个中介——“气”来完成的。“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与气,此绝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各在一处”。朱熹提出“理一分殊”学说,即所谓“万个是一个,一个是万个”。这里含有一个和个别、一分为二的辩证法的合理成分。由此可见,“理一分殊”是朱熹哲学思想体系的骨架。这就是说,在万物万理之上,还存在一个主宰者“理一”(即太极),而“理一”又体现于万物、万理之中。 格物致知是朱熹认识论的核心。他认为“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认识的主体是人的心知,认识的对象是万物之理,认识的方法是格物,认识的目的是穷理,以达到伦理道德修养的*高标准。 可见,“理”是朱熹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础。理的展开,使其学说更完备,更有思辨性。 朱熹的艺术哲学思想便是由此展开的,他提出“文皆从道中流出”。这个命题中的“道”,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绝对精神,即“太极”和“理”;一是伦理道德观念。前者是宇宙原理,属哲学范畴;后者是道德准则,属伦理范畴。 “文皆从道中流出”告诉我们,艺术的终极根源是“道”,艺术本质上是道的“流行发见”,艺术美的*深层的意蕴、*高的模式也就是“道”。朱熹在谈到艺术的审美理想时就用“气象近道”形容艺术理想美的极致。他认为,从根本上说“文便是道”:“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 “文皆从道中流出”还意味着,不仅艺术的内容、本质是由“道”决定的,而且艺术的形式美也是从“道”里流出,为“理”所决定的。而“理”凭借“气”“流行发见”。艺术的实际构成是“气”。如朱熹评书画为“本之精神”(即所谓“精神”,正是“气之精英为神”,“凝在里面为精,发出光彩为神”)。艺术美的实际形态也是“气”之体现。如他推崇的“英风逸韵”包含的两种风格。前者指峻健飞动的格力,属于“气”的阳刚形态,如“气力雄壮”“势若飞动”“才雄气刚”等都是;后者指平淡含蓄的韵趣,属于“气”的阴柔形态,如“萧散淡然”“平淡简逼,然有出尖之趣”等。因此,朱熹在审视书法作品时,极力反对“放纵”,推重钟繇“平整古雅”的楷书实为达到一种理想的“和谐”,即“中庸”。总之,朱熹在谈艺术本源时,推论逻辑根源多言“文道”,分析实际问题则多言“文气”,后者往往能突破其唯心主义格局而表现为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 在审美感受中,朱熹把“道”看作“宇宙原理”时,这个“道”相等于柏拉图的“理式”和黑格尔的“理念”,它也是世间万物的本源,既包括伦理之道,也包括事物的规律,这个“道”是周延的。等朱熹把“道”看作“伦理之道”时,这个“道”就只是精神本体的一部分,这个“道”是不周延的,既有“载道之文”,又有“害道之文”。 ……
审美的印记 作者简介
陆永建,中国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因成员电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第十届文代会代表。福建省第二批盐平潭综合实验区挂职干部领队。 著有散文集(一天中午的回忆》(飞翔的痕迹)《思想与性情》,文艺评论集《审美的印记》《雄姿卓态八闽风》,电视剧文学剧本《柳永》和社科类专著《县市科级领导职务职位说明大全)《浦城县公安志》等十多部。主编《石帆》《平潭实验》《武夷山青竹碑林》等二十余部。撰稿电视专题片十多部,分别在中央电视台和福建电视台播出。《福州的三坊七巷》等六篇文章入选中学语文读本或校本教材。
-
哇哈!这些老头真有趣
¥11.6¥30 -
潮骚
¥18¥42 -
沉默的大多数
¥23.8¥36 -
假装得很辛苦(九品)
¥20.2¥48 -
生活如此多娇(九品)
¥18.5¥48 -
大师的国民理想
¥1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