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存在、异在与他者:列维纳斯与法国当代文论

存在、异在与他者:列维纳斯与法国当代文论

作者:王嘉军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11-01
开本: 21cm 页数: 521页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56.9(7.2折) 定价  ¥7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存在、异在与他者:列维纳斯与法国当代文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2029581
  • 条形码:9787552029581 ; 978-7-5520-2958-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存在、异在与他者:列维纳斯与法国当代文论 内容简介

本书以“存在”、“异在”和“他者”三个关键词为入口, 切入列维纳斯的哲学体系, 尤其是其文论思想。并以这三个关键词为线索, 梳理列维纳斯在三个不同的面向上与法国当代文论的代表人物布朗肖、德里达、福柯、罗兰 · 巴特、利奥塔、朗西埃等人的复杂关联。

存在、异在与他者:列维纳斯与法国当代文论 目录

绪论

**节 选题目的1

第二节 论述路线11

**章 列维纳斯生平及其思想述评28

**节 列维纳斯的生平及作品28

第二节 列维纳斯的关键概念40

第三节 列维纳斯思想中的文学和艺术97

第二章 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存在论艺术观的批判和超越113

**节 艺术对于存在论视域的溢出114

第二节 艺术作为不可筹划的被动性126

第三节 艺术与他者135

结语 异在与他者的交缠147

第三章 列维纳斯与布朗肖文学思想中的异在与他者151

**节 il y a与文学空间153

第二节 从中性到他人172

结语 文学与伦理的友谊197

第四章 列维纳斯与布朗肖之后: 福柯与罗兰·巴特的异在

文学观208

**节 文学和伦理面对“上帝之死”209

第二节 零度与中性的伦理和政治240

结语 他托邦与异托邦269

第五章 列维纳斯、利奥塔与朗西埃的美学争议: 他者的救赎

与异在的政治275

**节 列维纳斯的救赎时间观276

第二节 超越与异质: 列维纳斯和利奥塔论艺术与

时间285

第三节 朗西埃的批判: 异在与他者的美学和政治304

结语 总体与无限孰先孰后?316

第六章 伦理与解构: 列维纳斯与德里达思想中的他者与差异

323

**节 他者的暴力与解构的差异: 德里达与列维纳斯的

语言学互动325

第二节 文本与解构的伦理: 德里达对列维纳斯文本性的

解读350

第三节 好客与正义: 德里达和列维纳斯论域中的伦理与

政治373

结语 别样的列维纳斯397

余论410

附录一 列维纳斯、五月风暴与法国当代思想的“伦理转向”

443

附录二 列维纳斯、策兰与诗的乌托邦458

附录三 马里翁的圣像论及其美学启迪476

引用文献502

后记519


展开全部

存在、异在与他者:列维纳斯与法国当代文论 节选

共时性(synchronie)和历时性(diachronie)是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的一对术语。历时性指的是一个系统发展的历史性变化;而共时性,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时刻,该系统内部各因素间的关系。列维纳斯在后期启用的这对概念与其有相近之处,但内涵却要复杂得多。在不断强化他者于主体的优先性的过程中,列维纳斯需要在时间上也强调这种优先性,让主体与他者在时间上也拉开无限的距离。在同一时间秩序中的遥远也不能限定这种距离,因此*终,他让二者居于了不同的时间秩序中。历时性表现的就是这种时间秩序的差异,该词的词根“dia”有“分离”“横过,通过”之意,列维纳斯更多的是强调其“分离”、横亘而非延续之意。列维纳斯常将这种历时性表述为“过去”,但这一过去并不是那个可以追溯的过去,因为既然可以追溯,就说明它还与我处于同一时间秩序中。这是一个不可追溯甚至不可回忆的过去,因为回忆作为一种“再现”就是要把过去置于“现在”和当前,但这却是一个永远不可再现,不可置于当前,不可被在场化的过去,深远的过去。 这就是一种历时性。反之,共时性指示的就是那同一的时间秩序,存在论的时间秩序。有时候,列维纳斯也用它来表现一种“共时化”的运动,也就是把一切在场化的过程,我们对事物和对象的把捉正依赖于一种共时化的综合。这种共时化的综合,首先指的是通过一个确定的“现在在场”来对对象进行表象或再现,也即把捉的过程。表象的“相即性”(adequation),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适恰”,必须依赖于一个“现在”,对于一个要么来得太早,要么来得太迟的对象,我是不可能真正把捉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共时化”理解为表象的进程,也就是把一切放在“现在”之中再现和把捉的进程。然而,“他人的自由绝不可能从我的自由中开启,这就是说,不可能在同一个现在中被把捉,不可能是同时代的,不可能被我所表象”。 另一个层面,无论是胡塞尔由原初印象(primal impression)、滞留(retention)与前摄(protention)三重结构所构成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还是海德格尔那里“曾在现在将在”的绽出性时间结构,都把“现在”放在*为基本的位置,它是规整“滞留”与“前摄”,“曾在”与“将在”的支点。这种倚重于“现在”的时间结构,也可以被视为“共时性”。在列维纳斯看来,它们隶属于“存在”的秩序,而非“别样于存在”,对于他者的亲近超乎于这种以“现在”为支撑时间序列之外。在论述布朗肖的作品时,列维纳斯也将那种同义反复,没有进展的语言视作是共时性的。此外,共时性更可以指涉线性和总体性的历史,事实上,与“synchronie”同源的“chronique”一词本身就有“时间延续”和“编年史”之意。这种把历史的诸杂多事件,整合为一种内在秩序甚至命运的“共时化”书写和诉求,被列维纳斯称为“史诗”或“长篇叙事诗”。这暗含了他一直以来对于古希腊异教传统和西方总体性哲学的异议,同时,也暗示了一种全然不同的历史观念,例如“无起源”,非线性,或时间错位(anachronique)。 在面对他者的时候,“共时化”是失效的,因为他者不能在一个确定的“现在”中驻足,也不能在“现在”中被把捉。这种不能在“现在”中把捉,可以被理解为列维纳斯所说的“既在场,又不在场”,这就是他者向主体的显现方式。在其可以与主体发生关联的意义上,他者是在场的,在其不能被主体把捉的意义上,它又是不在场的。因此,主体与他者的关系是一种没有关系的关系。在其早期哲学中,列维纳斯通常将他者置于未来,例如作为死亡、女性的他者,都是“未来”的,它们永远都不会在“现在”中到来。死亡的时刻永远不会被主体所经历,但它又时时都涉入主体生存的当下之中,在这个意义上,它既在场,又不在场。女性以其谨慎和羞涩,永远不会被主体所把捉,因为她永远在逃避把捉,永远在撤回,撤向未来,在这个意义上,她既在场,又不在场。到了晚期,列维纳斯则强调了他者的不可追溯,因此,它此时不居于一个永远不可抵达的未来,而是居于一个永远无法回溯的过去。因为,如我们上文所说,自我是无本源的,主体性是无端的,自我在“诞生”之前,在具有自我意识和主动性之前,就已经被他者所纠缠,所以对于这一他者和为他者的责任,自然也无法回忆,无法表象,主体所能接受到的只是他者的纠缠,却无法抵达这一纠缠的起源。因此,他者就此就居于一个深远的过去,过去的过去。它无法被在场化,而只能以踪迹的方式显现。面容就是这样一种踪迹,因为它既给予他人,又遮蔽他人,故此,它超越了在场和不在场之间的对立,它在显现自身的同时抹除自身,或者说它显现的就是自身的抹除,它永远不会让我们把捉到在场和实体,并由此指向了那一居于过去之过去的他性,或神性。德里达在解析《哈姆雷特》中的幽灵时曾指出,由于人们(主体)不能看见幽灵,而却又时刻感到被幽灵所注视,这种不对称性就带来了一种共时性的消解和时间的错位。仿佛幽灵在一个我所永远不能把握和穿越的时刻凝视我,按照列维纳斯的说法,仿佛他者在一个至远至深的时刻凝视我,向我投来无法回避又无法看清的目光,这一不能抵达的至远的过去和无法看清的目光,永远不能被共时化于当前,哪怕通过回忆的方式也不行,它是一种“历时性”。

存在、异在与他者:列维纳斯与法国当代文论 作者简介

王嘉军,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编审,华东师范大学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维真学院交流博士,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已出版《叔本华和崇高理论》(专著)、《导读列维纳斯》(译著),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哲学动态》等刊物发表论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课题。获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科学术)二等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