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教育的突破-上海优质教育的关键

教育的突破-上海优质教育的关键

作者:张民选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46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6.0(7.7折) 定价  ¥5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教育的突破-上海优质教育的关键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0275949
  • 条形码:9787300275949 ; 978-7-300-27594-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教育的突破-上海优质教育的关键 本书特色

★上海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示范作用,这本书将上海基础教育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介绍得非常详细,值得教育者反复研读。 ——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原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该书全面扼要地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基础教育的重大突破和创举,为当下确立区域教育改革的方位提供了案例和思路。无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教育决策者,抑或一线教师都可以从中获得启发。 ——桑标(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该书摘取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基础教育领全国之先的改革突破,梳理了改革背景、内容要点和创新突破点,揭示了上海基础教育成功的关键,不失为政策研究、区域教育观察和教育实践研究的重要助手。 ——赵中建(上海纽约大学文理学部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的突破-上海优质教育的关键 内容简介

  《教育的突破:上海优质教育的关键/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创新书系》立足政策纪实,着眼对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基础教育中在全国带有突破性、开创性的改革思想、重大政策、关键事件进行客观回顾与审视。这些重大政策或事件包括:前瞻科学的教育规划、富含上海特点的多轮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机制与手段创新、率先探索实施招生考试改革、从管理到治理的变革、多元化办学体制、以开放促进教育改革、以评估与督导助推教育内涵发展等八大方面。  《教育的突破:上海优质教育的关键/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创新书系》分别描述了这些重大改革产生的背景、阐述了改革的核心内容、剖析了其突破性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的突破:上海优质教育的关键/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创新书系》呈现出的上海作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前沿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重大改革的要点和基本情况,是教育政策研究和决策的重要参考材料。

教育的突破-上海优质教育的关键 目录

**章以科学规划引领教育改革发展
引言
**节前瞻规划,勾画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战略
愿景
第二节着眼新世纪新挑战的一流基础教育规划
第三节起步新世纪的教育现代化发展规划
第四节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描绘2020年教育
发展蓝图



第二章课程教学改革
引言
**节“一期课改”:开创三板块课程结构,
实现两个改变与三大突破
第二节“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多维度课程体系建设
第三节研究性学习的创立与实践
第四节以“绿色指标”对学校定期开展

体检

第三章教师专业发展与改革
引言
**节打造人才高地的“双名工程”
第二节抬升底部的“新农村教师培养”
第三节重心下沉的在职教师“校本研修”
制度


第四节重心下沉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
第五节推行见习期教师规范化培训



第四章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引言
**节高中毕业会考基础上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第二节高校自主招生改革
第三节教育考试招生管理体制改革
第四节高校招生考试“立交桥”建设
第五节以“学业水平考试”为基础的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



第五章教育管理的变革与发展
引言
**节率先把义务教育纳入法治轨道
第二节重建学校生态,尊重规律管办教育
第三节让校长成为学校发展的舵手与领头雁



第六章办学体制改革
引言
**节民办学校兴起与公办转制学校
第二节率先建立公共财政扶持民办教育制度
第三节推行年金制缓解民办学校教师社保瓶颈问题
第四节“纳民”管理和成本补贴,发展随迁子女学校
第五节率先发展行业组织探索多元治理



第七章以对外开放促进教育改革发展
引言
**节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教育对外开放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对国外教育理论的引进与借鉴
第三节教育对外开放本土化实践的典型案例
第四节国外对上海教育的引入与借鉴



第八章以科学的评估与督导助推教育改革发展
引言
**节上海教育督导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教育综合督政:区县政府落实教育法定责任
第三节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一校一品牌”
第四节督学资格制度:发挥“蓄水池”作用
第五节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延伸督导触角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教育的突破-上海优质教育的关键 节选

前言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的时代步伐上海一直是全国的教育高地,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改革在全国有着重要地位,起着一定程度的引领作用。一、1949年以前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的概述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口岸通商以后,上海经济发展比较快,逐渐拥有一个包括产业工人、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等在内的城市化中坚力量的新上海市民群,这一人群化合出一种认同现代工业先进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混合文化,“海派文化”就是这种化合的产物。它一般指文化概念上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反映在教育领域里,表现为各种教育流派和模式的杂生。人口迅速扩容的同时上海又集聚了一大批知识分子,文化引领人才、人才带动发展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要素。当时的知识分子中集聚了大量教育人才,一流校长和一流教师多,繁衍了上海基础教育的革新思想和办学实践。以基础教育学校类型为例,大致有三类学校互相吸引和促进:一批既有中国传统又引入西学后加以改造的学校、爱国人士创办的新式学校、外籍人士创办的教会学校。办学体制比较灵活,私立学校占主要地位。据1948年统计,上海共有公私立中学218所,其中公立中学18所,私立中学200所,整个中等教育体系共有256所学校,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比例为11∶1。1949年,上海总人口达到545?5万,上海成为中国**大城市。当时全国总人口中80%以上是文盲和半文盲,1948年,全国共有140万人接受中学教育,上海达9万人,占6?4%。上海基础教育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二、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上海基础教育的稳步发展1949年以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全国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60年代教育进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阶段。上海是全国工业中心,经济发达,教育整体水平高,基础教育的实力强,质量不断上升,一些局部的改革如育才中学教改经验通过中宣部的推广在全国有相当大的影响。“文革”期间,教育受到毁灭性打击。“文革”后,教育百废待兴。80年代上海基础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为:通过治理整顿,迅速规范教育秩序,提高教育质量。当时上海在地方教育法规、规程建设上为全国提供了一些成功经验。如1981年,市教卫办下发《关于上海市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意见》,开始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探索。1985年,颁布《上海市普及义务教育条例》,以地方人大立法形式先行推行义务教育制度。198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进修规定》,提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具体要求等。上海教育改革与发展一直重视前瞻性的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起,市教卫办开展跨系统、跨学科、为期三年的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提出“先一步,高一层”的总体要求,确定“坚持方向,深化改革,增加投入,提高质量,注重效益,适度发展,社会参与,双向协调”的指导思想,全面勾画了到2000年上海教育发展的前景。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下而上的探索紧密结合,区县政府管理职能逐渐健全,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加快。上海、川沙、青浦三县74个乡成立乡镇教育委员会,进行分级管理,嘉定首创教育费附加办法,调动了社会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农村在教育管理、经费筹措、改变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都形成典型经验。市区(县)两级政府加大了学校改造力度。“六五”时期,市政府对中小学投资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 1985―1987年,市区(县)共完成26万平方米农村危房校舍改造,全市共改造986所中小学。提高教育质量是改革的核心任务,1980年颁发了《上海市一九八○学年度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说明》,规定了中小学必修课程,随后逐步调整教学大纲。上海在教学中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丰富了学校的教学改革。上海向教育部争取了地方高考改革自主权,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拓展了空间。1988年上海成立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启动了**期课程改革,确定了课程的“三个板块”,选修课、活动课的开设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能力发展。三、20世纪90年代上海基础教育在全国的地位与主要优势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一个龙头,三个中心”国际化现代大城市目标,城市基础设施大量上马,产业结构和城市形态急剧调整。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1994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体制、机制、投资”三位一体改革的思路,随后市教委制定建设一流基础教育发展规划,提出六大内涵:(1)用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一流基础的建设;(2)未来的上海市民享有高标准的受教育水平;(3)精简和高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4)注重全体学生素质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5)形成全社会关心和参与基础教育的大教育体系;(6)开拓基础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形成上海基础教育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个规划对整个90年代包括进入21世纪后的上海基础教育发展起到重大的导向作用。在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教育部门利用农村撤乡并镇的结构调整机遇,重新对村小设点布局;创新运用“土地级差”置换和银行贷款等新的融资方式等,建设一批新的现代化寄宿制学校,盘活了基础教育学校存量,获得了新的发展增量。同时连续滚动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启动 “达标工程”“加强初中建设工程”等,迅速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学校办学条件上的差异,逐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在教育内涵发展方面,上海充分发挥区县和学校教育改革的主动性、创造性,区域性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如静安区以政府优先行动、管理改革为突破,以制度创新为特色,推行学校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其校长职级制、校企分离等制度改革很快在全市推广,辐射全国。闵行区政府以文件形式强势推进素质教育,大胆改革中考,实行“两考分离”,小学取消留级制、百分制,改变传统的课堂授课座位排列,建立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初中不准按能力编班、大面积补课、加班加点、随意增减课时,确保音体美劳技课、理化生实验课开足,规范校内管理等,在制度和体制机制改革中保证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虹口区积极探索“政府宏观管理,社区积极参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极大地调动了校长和教师改革的积极性。这些改革在全国都有相当大的影响,成为区域素质教育改革的旗帜。面对21世纪社会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海滚动实施了二期课程改革。“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为指导,确定了发展学生的“三种学力”的目标,设计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称为“探究型课程”)的新课程结构。值得注意的是,上海“二期课改”的实施一开始就明确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因此全市的教育信息网络建设、生机比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为了推动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上海研究和推行了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制定了《上海市学生评价手册》,进行学生综合评价改革。义务教育推行“就近入学”,中考采取“两考分离”,高中阶段入学采用“多次机会、双向选择、多元评价、多元录取”, 还率先实行高中会考制度,探索部分大学和部分中学联手“提前录取、提前培养”的高校录取机制等。制定《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首先在教师来源上形成多元化渠道,推进“跨世纪园丁工程”,推行“研训一体化”策略,加强教师继续教育,以科研促教研、促管理,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培养,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在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集聚上为新发展做好准备。上海基础教育改革重心不断下移,学校自主改革成效显著。一师附小“愉快教育”、闸北八中“成功教育”、大同中学“学分制改革”、和田路小学与向明中学“创造教育”等,发端于80年代,完善、发展于90年代,被称为素质教育改革的学校“典型”;而晋元中学的“走班制、套餐式课程”以及大学教授亲自实验的“新基础教育”等,在全国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全市面上推行的“小班化教育”“二期课改”等,对基础教育持续发展起着奠基作用,其成效将是长久、深远和深刻的。四、进入21世纪以后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的态势面对21世纪的挑战,上海基础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高位运行以及内涵发展的攻坚阶段:继续加大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和经费投入的力度仍然十分重要,但便件设施和经费方面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突出矛盾;保持良好学业成绩依旧重要,但已经不再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唯一追求;仅仅是教育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硬件设施的统一配置、教育质量的标准化并不能深刻反映发展内涵和均衡的本质,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教育的新诉求,更不是教育改革的全部价值追求。对上海基础教育改革而言,深层次内涵发展任务比学校建设和硬件资源配置更加紧迫,改革的着力点正在向效益、质量转移,改革的发生越来越深入到学校、课堂、教师、学生等内核之中。全力推进高层次的优质均衡,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目标,这是“上海特点”的具体表现。上海通过“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以“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为目标,积极回应社会对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的诉求和普通学校改革发展的权益。其价值在于:一所家门口的学校,一些*普通的学校,只要尊重学生的需求,遵照教育规律办学,都能成为上海基础教育的品牌学校。创新“委托管理”和“城乡携手共进计划”,打破以往区域分级管理中的制度壁垒,让城区义务教育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缔结契约,转移办学责任,开展全方位的托管。健全制度提高效能,加强教学诊断提高教学效益,十多年下来取得显著成效。开展学区化、集团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改革,优化区域教育生态,共创共享课程教学资源和经验,活跃分享教师专业智慧,缩小校级差异,整体提高教育效益。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因为一切教育改革的终端都在学校、课堂,一切的教育要素包括课程标准、课程资源都需要经过具体的校本化的解读、执行与改造才能发挥作用。只有学校的课程领导能力、实施能力、研究能力共同提高,教育过程与质量才可能实现相对均衡。目前上海以基地校为龙头,以课题和项目为抓手,整合行政、督导、教研、科研、高校和中小学校等部门与机构的力量开展研究与实践。这项改革是一场艰巨的持久战,考验着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创造性。2009年起,上海连续参加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对15岁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进行了国际范围的参照评价,上海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素养领域表现优异,这些成绩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教育经验的重视,更为重要的是上海从中分析不足,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试点改革并且逐步推广经验,促进了特色学校建设和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攀登新的改革高峰。同时,在PISA测试以及国家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反馈的基础上,上海推行义务教育“绿色指标”评价改革,改变以往单一的分数判断体系,用一种比较综合、科学的方法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和能力,并且通过评价改革正确引导学校的课堂教学变化。2014年,上海落实党中央精神,启动教育综合改革,为全国深化教育发展先试先行,其中重点探索新高考改革的难题。2017年,上海在教育部和市委市政府领导以及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平稳试行了“文理不分科”、按照学生自主意愿进行选科的学业水平考试、学业水平考试+高考成绩+学生综合评价组合录取等改革,初见成效,为全国高考改革和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益样本,这既是上海的贡献,更是上海的责任,上海需要在全国的发展和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参照中不断寻找差距,争取更大进步。大跨度梳理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的历程是非常必要的,教育每一阶段的变化背后都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历史可以告诉我们一些基本的经验与教训,提示明天发展的方向。但是,历史发展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痕迹,正如教育的前进必须遵循人本质的身心规律和教育*基本规律以及知识体系演变的特殊性一样。今天的教育并不是昨天教育的简单延续,明天的教育更面临智能时代的挑战,未来的变数我们远未掌握。面对未来种种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机遇和挑战,上海基础教育只能脚踏实地去探索。不断改革――这是我们唯一的正确选择。

教育的突破-上海优质教育的关键 作者简介

张民选,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张民选教授现任“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基地”主任、“上海高校智库”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负责人。他曾先后担任上海市教委副主任,上海市教科院院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联合国教科文组顾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顾问和世界银行国际教育专家。张民选教授主持的上海国际学生测评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以及上海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eacher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Survey, TALIS)的测试结果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徐士强 教育学博士、副研究员,现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上海教育科研》杂志常务副主编,主要从事普通高中发展、基础教育国际化、高中国际课程、基础教育规划等领域的宏观和中观研究。主持上海市哲社课题《上海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实践与研究》、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上海市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等多个项目,出版专著《普通高中国际课程政策设计研究》、以及译著、编著等多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