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贵州民族文学生态论

贵州民族文学生态论

作者:李猛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91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71.3(7.2折) 定价  ¥9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贵州民族文学生态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53182
  • 条形码:9787520353182 ; 978-7-5203-5318-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贵州民族文学生态论 内容简介

  《贵州民族文学生态论》分为上下两编,共六个章节。上编从学理基础、神话和民间诗歌等方面深入探索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古老的精神生态系统;下编从竹文化、铜鼓文化、巫傩禁忌文化、芦笙婚恋文化等方面全面分析贵州少数民族文学传承至今且依然保持活性的生态精神体系。  《贵州民族文学生态论》借助生态批评的理论架构,挖掘和整理贵州主要世居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资料,对其所蕴藏的生态价值进行了新的阐释,同时,突破传统的单向度研究模式,使理论与现象、主体与客体相互渗透、相互印证以及相互作用,而这恰恰契合了生态批评所倡导的整体性、交互性原则,也为生态批评开辟了一个用民间智慧介入学术理论的研究视角。

贵州民族文学生态论 目录

序一
序二
上编 贵州民族文学的精神生态系统
**章 贵州民族文学精神生态与生态精神论
**节 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
第二节 一切始于“祛魅
第三节 寻找回归之路
第四节 诸神遗落的脚印——贵州少数民族文学精神生态与生态精神解读
第二章 神话——生命象征与地域生态
**节 混沌创世神话的有机论世界观
第二节 生态整体主义视域下的人类起源神话
第三节 洪水神话的审判视角与欲望批判
第四节 贵州少数民族神话的生态审美价值
第三章 贵州少数民族民间诗歌的生态智慧
**节 苗族古歌与民间长诗的生态之维
第二节 彝族史诗叙事诗的生态空间
第三节 布依族摩经文学的生态解读
第四节 深层生态学视野下的水族侗族等民族民间诗歌

下编 贵州民族文学的生态精神体系
第四章 “竹王”传说——竹文化的生态基因链
**节 竹崇拜与“竹王”传说
第二节 从“自然的复魅”看“竹王”传说的家园信仰
第三节 贵州少数民族竹文化的后现代启示录
第五章 民间信仰的生态遗传学
**节 铜鼓——刻进贵州民族文化里的生态基因
第二节 民间信仰与贵州少数民族的生态自觉
第三节 巫傩、禁忌文化与贵州少数民族的生态观
第六章 民间娱乐中的生态驱动力
**节 芦笙歌舞文化的生态意象
第二节 婚恋文化的生命哲学
第三节 贵州少数民族戏剧的生态阐发研究

参考书目
后记 在发展中保护并在保护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视野下生态批评与民族文学共同的未来
展开全部

贵州民族文学生态论 节选

  《贵州民族文学生态论》:  铜鼓是乐器,但是在中国南方各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铜鼓不仅是乐器,更是重器和神器,在漫长的岁月中,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被铭刻在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里,对他们的生产、生活观念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铜鼓的信仰和禁忌,客观上促成了人们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和自觉的维护。  据考古学界对贵州、云南、广西、四川等省出土铜鼓的研究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西南少数民族已经开始生产和使用铜鼓。古代濮、越及苗瑶族系都是使用铜鼓的民族,所以苗、瑶及由濮、越人演化而来的仡佬、侗、水、布依、壮及土家等民族一直在使用铜鼓。以贵州而论,“解放后,我省麻江、赫章、遵义等地先后出土铜鼓六面,贵阳、都匀、长顺、贞丰、丹寨、望谟、兴仁、册亨、安龙、从江等县,也曾征集铜鼓七十余面,这批出土和征集的铜鼓,其时代早至战国,晚迄于明清。以上资料不仅反映了贵州境内居住的古代民族至迟于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铜鼓;而且,它还有力地证明了贵州铜鼓分布范围甚广,其古代民族使用铜鼓的时代延续甚久”①。有关铜鼓文化,不仅在《旧唐书》《宋史》《岭表记蛮》《黔苗图说》《黔记》及各种志书中有记载,贵州境内还留存了以铜鼓命名的山、岩、坡、关、原、坳,河、水、溪、滩、塘、潭、井、乡、寨等近百处,蔚为壮观。而在贵州各少数民族的习俗及民间传说中也留存了不少铜鼓文化的内容。例如,苗族叙事歌《娥娇与金丹》里唱道:“用牛来祭祖,分鼓再开亲。只要他俩赔了礼,也算服了老规矩。”所谓“分鼓”,就因为鼓是氏族或家支的象征。即同家共鼓,同支共鼓。分鼓即把氏族和家支分开,意味着不再是同宗共支,可以开亲。布依族中有《铜鼓的传说》,水族也有《关于铜鼓的传说》。  仡佬族使用铜鼓的记载*早见于《旧唐书》:“宴聚则击铜鼓,吹大角,歌舞为乐。”使用铜鼓的习俗,“如清末民国初,安顺县湾子寨的老人在弥留之际,家人要将老人扶坐在铜鼓上落气后方行沐浴。平坝大狗场老人咽气时,除扶其坐在铜鼓上,还要用两面铜鼓垫脚”。而在镇宁县茅草寨的仡佬族中,流行着在吃新节时唱《泡筒歌》的习俗,唱时要以吹泡木筒和击铜鼓伴奏:“……泡筒、铜鼓哪个先?仙女在前造泡筒,古老(仡佬)后把铜鼓造,泡筒铜鼓来相配,结成一对传人间。泡筒腰间两个孔,铜鼓周身古老钱。泡筒下端削偏口,铜鼓周身有盘龙。仙女低头吹泡筒,古老围着铜鼓擂。吹起泡筒擂铜鼓,吹吹打打乐融融。泡筒吹响庄稼好,铜鼓打响庆丰收。泡筒吹响万物生,铜鼓擂响世太平。泡筒铜鼓配成对,忍勒(仡佬人自称)世代万年传。”  彝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学术界一些论者认为是没有铜鼓的民族。但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云南楚雄万家坝春秋战国时期古墓中5面铜鼓的出土,结束了这种观点。而近年在贵州赫章可乐汉墓中出土的铜鼓,“与云南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古墓群所出‘石寨山式’铜鼓相比较,不管其质地、铸造技术,或是形制、花纹均相雷同”。即属于滇系铜鼓,在彝族传说里,铜鼓富有神灵,*能集中地反映彝族铜鼓文化的是流传在滇桂交界地区的彝族史诗《铜鼓王》。  ……

贵州民族文学生态论 作者简介

  李猛,男,1979年生,苗族,贵州望谟人。2002年至2009年就职于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2009年至今任职于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现当代文学学科方向带头人,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长篇小说1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