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廷巴克图

廷巴克图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1-01
开本: 32开 页数: 288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1.5(6.1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廷巴克图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9629794
  • 条形码:9787549629794 ; 978-7-5496-2979-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廷巴克图 本书特色

恐怖组织统治下的末日之城,用一座城读懂非洲
廷巴克图,非洲马里的千年古城,被誉为非洲的敦煌。2012年,恐怖组织占领廷巴克图,当黑旗挂起,昔日的文明中心迅速成为末日之城。约书亚·哈默通过一个堪比惊险小说的真实故事,还原黑旗统治下的末日景象,并为我们展开一卷廷巴克图千年兴衰史,用一座城讲述非洲。
一次牵动亿万人心的盗书行动,一场暴力圣战和开放文明的对决
限制衣着、禁止音乐、推行酷刑、摧毁古迹,当恐怖势力以暴力占领廷巴克图,城内象征开放文明的珍贵古籍是否在劫难逃?危机之下,一群图书馆员涉险盗走城内377000卷古籍,踏上606英里的偷渡文明之路。与此同时,这场盗书行动牵动亿万人心,也让廷巴克图的古籍聚焦世界目光。一场暴力圣战和开放文明的对决就此拉开帷幕。
如果你对世界的命运感到绝望,这本书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提醒
在巴米扬大佛、亚述古城遗址等人类文明结晶不断被毁的今天,约书亚·哈默对廷巴克图盗书行动的讲述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它将再次坚定我们对于文明的信心,并告诉我们:世界再黑暗,总有人不顾一切守护文明。
美国国家杂志奖得主代表作,《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联合推荐,改编纪录片即将上映
约书亚·哈默关注非洲战乱数十年,被誉为“对马里恐怖主义报道ZUI深入的记者”,曾获美国国家杂志奖等众多奖项。本书出版之后,获得《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出版人周刊》《波士顿环球报》等媒体盛赞,《阿拉伯的劳伦斯》作者更是称其为“一本真正的杰作”。根据此书改编的纪录片正在拍摄制作中,由《女猎鹰人》导演奥托·贝尔执导,《血战钢锯岭》制作公司AgentPicture创投。
海报:

廷巴克图 内容简介

美国国家杂志奖得主代表作,《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联合推荐
如果你对世界的命运感到绝望,这本书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提醒
在撒哈拉沙漠的边缘,有一座堪比敦煌的古城,它叫作廷巴克图。那里曾是声名远播的学术文化中心,留存着珍贵的古阿拉伯文手稿。在历史的动乱中,手稿被摧毁、掩埋,直到1984年,一个名叫阿卜杜勒·卡迪尔·海达拉的年轻人横穿撒哈拉沙漠,沿尼日尔河搜集、保护和修复手稿,廷巴克图的文化传统得以复兴。然而,威胁再度降临。2012年,恐怖组织占领廷巴克图。为使手稿免受“圣战分子”毁坏,海达拉再次踏上冒险之旅,密谋将手稿偷渡出城。
这本书就像一部围绕着一个漫长的追逐镜头展开的惊险片。图书管理员穿过马里的沙漠,试图使珍贵的古手稿收藏免受圣战分子的破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一场暴力的圣战和开放的文明之间的斗争,约书亚·哈默的这本书和当今世界的许多事件息息相关。——芭芭拉·德米克,美国知名记者

廷巴克图 目录

序幕


伟大智慧继承人


廷巴克图黄金时代


手稿搜集之旅


成立家族纪念图书馆


廷巴克图文化复兴


沙漠中的音乐与杀戮


战争还是和平?


通往暴力之路


邪恶同盟崛起


*后的音乐狂欢


占领廷巴克图


夜色中的救书行动


截肢、石刑和禁止音乐


一路向南


孔纳沦陷


“薮猫行动”


尼日尔河上的手稿


当文明化为灰烬


围歼之战


尾声

展开全部

廷巴克图 节选

当车子接近城南门时,他在四轮驱动车的前座上紧张不安。清晨时分,粉红的柔光笼罩着沙漠,在柏油路的前方出现了一个用一对汽油桶绑上绳索制成的临时检查站,旁边赫然站着两名持枪的警卫。这两个蓄着胡须、戴着头巾的瘦子将AK-47自动步枪扛在肩上。深呼吸,他告诉自己,要保持微笑,态度要恭敬。他已经被“伊斯兰警察”拘捕过一次了,那一次,他被拉到临时法庭上接受讯问,并被威胁要受到伊斯兰教法的惩罚。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很侥幸——说服了他们释放自己,但他不敢奢望第二次还会这么幸运了。
他朝后车厢瞥了一眼。被毯子盖着的,是五个上锁的大箱子,每个箱子里都藏满宝藏:上百卷精美绝伦的手稿,其中有些诞生于15到16世纪廷巴克图的黄金时代。这些手稿是由那个时代*为熟练的抄写员制作的华丽作品,封面包覆着镶有半宝石的山羊皮,脆弱的纸页上布满不同颜色的细密书法和复杂的几何图案。四个月前,“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Al-QaedaintheIslamicMaghreb)占领了这个国家的北部地区,曾多次在电视和广播中发誓要尊重、保护这些手稿,但城里几乎没有什么人相信他们的话。极端分子已经宣誓要对任何挑战“纯粹伊斯兰社会”愿景的人与物发起圣战,而这些手工艺品——包括逻辑学、占星术和医学方面的论述,以及赞颂的乐曲和浪漫的情诗——体现了五百年来的人间喜乐。它们赞美感性和世俗情感,承载着明确的信息,即人类和真主一样都有能力创造美。它们极具颠覆性。还有成千上万卷这样的手稿藏在廷巴克图城中被认为安全的民宅里,现在,他和他的几名队员正在展开手稿拯救行动。
司机将车停在路障前。这两名马格里布“基地”组织的武装分子紧紧盯着车内。
“愿真主赐予你平安。”他努力保持镇静。这两个小伙子很年轻,应该只有十几岁,但他们的双眼了无生气,表情流露出信徒的严肃和狂热。
“你们要去哪里?”
“巴马科。”他说。那是位于南部的首都。
他们围着车子,并且盯向后座。
他们默不作声,挥了挥手,示意他离开。
他松了一口气。但是,前方还有六百英里。
初识廷巴克图的神秘宝藏时,阿卜杜勒·卡迪尔·海达拉还是个孩子。海达拉的家位于廷巴克图城里*古老的桑科雷街区。在桑科雷的大院子里,年幼的海达拉常听父亲低声细语地提起这些宝藏,生怕泄露了家族的秘密一般。那时,许多来自非洲萨赫勒地区——那块从大西洋一直延伸到红海的辽阔而干旱的地带——的年轻学习者,纷纷来到这里,在海达拉父亲开办的传统学堂里学习数学、科学、占星术、法理学、阿拉伯语和《古兰经》。这所学堂实际上是由海达拉家宅院的门厅改造而成。三小时一节的课,一共三节,从拂晓上到傍晚,中间有短暂休息。海达拉学堂的这种模式可以一直追溯到16世纪非常兴盛的非正式大学,当时,廷巴克图作为学术中心盛极一时。在廷巴克图的这座房子里,一扇沉重的橡木门后有一间储藏室,里面排列着上了锁的锡制箱子,箱子里收藏着成千上万的手稿。海达拉隐隐意识到这些手稿的重要性,但对它们知之甚少。
海达拉的父亲有时会在储藏室里翻翻找找,然后从家族收藏里拿出一卷手稿——或是一册关于12世纪早期以来伊斯兰教法理学的著作;或是一卷13世纪的《古兰经》,记录在用羚羊皮制成的纸上;或是另一种12世纪的圣书,手掌般大小,镌刻在鱼皮上,装饰的金箔小叶流光溢彩,繁杂的马格里布体都被照亮了。但海达拉父亲*引以为豪的,是少校亚历山大·戈登·莱恩的旅行日志原稿。莱恩是苏格兰人,是**位穿越的黎波里和撒哈拉沙漠到达廷巴克图的欧洲探险家。1826年,莱恩离开廷巴克图不久,就遭到阿拉伯游牧民护卫队的背叛、抢劫和谋杀。莱恩被害几年后,一名抄写员在这位探险者的游记纸上记下了阿拉伯语法入门——这是个手稿循环使用的早期实例。当父亲将学生们聚集在他周围时,海达拉的目光往往会掠过父亲的肩膀,好奇地凝视着这皱巴巴的手卷。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慢慢了解手稿的历史,也学会如何保护手稿。海达拉会说马里桑海部落的语言桑海语——桑海部落主要定居在尼日尔河的北部,他在学校又学习了法语,即马里前殖民者的语言。而自孩童时代,他就自学了阿拉伯语,阅读流畅,对手稿的兴趣也日渐浓厚。
那时,也就是20世纪60年代晚期至70年代早期,廷巴克图与外界连通的方式只有两种。一是河船,当尼日尔河水位高涨时,河面上会排满船只;二是一周一次的国有航空公司航班,飞往四百四十海里外的马里首都巴马科。海达拉在十二个兄弟姐妹中排第六,年幼的他几乎没有意识到这座城镇的孤立和隔绝。他和兄弟姐妹以及朋友们一起,在那条连接廷巴克图西缘和尼日尔河的五英里长的运河里钓鱼、游泳。呈回旋镖状的尼日尔河是非洲第三长河,发源于几内亚高原,逶迤千余英里流经马里,形成众多湖泊和河滩,在廷巴克图下方曲折向东,再流经尼日尔和尼日利亚,注入几内亚湾。廷巴克图*热闹的地方便是这条运河,孩子们聚在这里玩闹,妇女们售卖着各种物品,商人们划着独木舟,舟里载满了从尼日尔河附近的农场里收购的瓜果蔬菜。这里也不禁让人联想起过去的血腥事件:1893年圣诞日,图阿雷格部落埋伏在芦苇遮掩的河岸,袭击并杀死了从尼日尔划船而上的两名法国军官和十八名非洲水手。
海达拉和小伙伴们的脚步遍布桑科雷的每个角落。桑科雷犹如迷宫一般,到处是布满沙土的街巷,巷子里林立着苏菲派圣人的神龛,以及始建于14世纪的桑科雷清真寺——一座倾斜的泥金字塔,用一束束棕榈棍嵌在黏土中做成固定的脚手架。他们在清真寺前的沙地上踢足球,攀爬郁郁葱葱的芒果树。那时,廷巴克图的芒果树数量众多。后来,随着沙漠化向南部推进,许多芒果树逐渐枯萎、死掉,运河也渐渐干涸,被沙土填满。那时鲜有车辆,没有游客,也没有来自外界的纷扰。数十年后,海达拉回想起那时的生活状态,可以说是无忧无虑,心满意足。

廷巴克图 作者简介

约书亚·哈默(JoshuaHammer),美国知名记者。1988年加入《新闻周刊》,先后在五大洲不同城市担任该杂志的分社社长,并长期为《GQ》《纽约客》《纽约时报》《国家地理》《大西洋月刊》等媒体撰稿,曾获包括美国国家杂志奖在内的多项新闻业大奖。从20世纪90年代起,哈默就开始关注马里战乱,多次前往廷巴克图、巴马科等地采访,被誉为“对马里恐怖主义报道ZUI深入的记者”。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