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聚苯并噁嗪——原理·性能·应用

聚苯并噁嗪——原理·性能·应用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10-01
开本: 25cm 页数: 368页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16.9(7.9折) 定价  ¥1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聚苯并噁嗪——原理·性能·应用 版权信息

聚苯并噁嗪——原理·性能·应用 本书特色

本书为“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丛书”之一。全书共 9 章,主要围绕聚苯并?f嗪相关的化学反应、结构与性能关系及高性能化的改性方法而展开。首先概述苯并?f嗪的结构、分类和命名以及聚苯并?f嗪的发展历史和性能特点,然后分章节分别介绍苯并?f嗪的合成反应、苯并?f嗪的聚合反应、聚苯并?f嗪的结构与性能、高耐热聚苯并?f嗪的分子设计与性能、聚苯并?f嗪的共混共聚改性、无机填料杂化/复合改性聚苯并?f嗪、纤维增强苯并?f嗪树脂基复合材料,第 9 章简要介绍聚苯并?f嗪在工业领域中已经取得的应用成果。

聚苯并噁嗪——原理·性能·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共九章, 主要从化学基本原理出发, 以结构与性能关系为主线, 系统论述苯并噁嗪树脂合成反应、开环聚合反应、共聚反应的机理和动力学问题, 讨论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 ; 详细论述聚苯并噁嗪化学结构和氢键与性能之间关系, 论述聚苯并噁嗪高性能化的基本方法, 介绍已经取得的应用成果。

聚苯并噁嗪——原理·性能·应用 目录

目录 第1章 概述 1 1.1 苯并嗪的定义、结构及表征 1 1.1.1 苯并嗪的定义及化学结构 1 1.1.2 苯并嗪分子的空间结构 2 1.1.3 苯并嗪的化学结构表征 2 1.2 苯并嗪的分类和命名 3 1.2.1 按照单体的化学结构命名 3 1.2.2 按照合成原料化学结构命名 4 1.2.3 按照单体中特殊组成结构分类命名 5 1.2.4 按嗪环的数目分类命名 6 1.2.5 按苯并嗪聚合物链形态分类命名 6 1.2.6 苯并嗪交联聚合物的命名 7 1.2.7 典型结构苯并嗪的化学结构、命名和缩写 8 1.3 聚苯并嗪的发展历史 11 1.4 聚苯并嗪的性能特点 13 参考文献 15 第2章 苯并嗪的合成反应 21 2.1 苯并嗪的合成和表征 21 2.1.1 苯并嗪的合成路线 21 2.1.2 苯并嗪的合成方法 26 2.1.3 苯并嗪合成产物的表征 27 2.2 伯胺路线合成苯并嗪的反应机理 29 2.2.1 伯胺路线合成苯并嗪中的组成、结构及含量变化 29 2.2.2 伯胺路线合成苯并嗪的主反应历程和竞争反应 33 2.2.3 伯胺路线合成苯并嗪的基元反应 34 2.3 伯胺路线合成苯并嗪的反应动力学 40 2.3.1 Mannich碱与甲醛的反应动力学 40 2.3.2 伯胺/苯酚/甲醛水溶液体系中的反应动力学 42 2.3.3 伯胺/苯酚/多聚甲醛体系中的反应动力学 46 2.4 伯胺路线合成苯并嗪的影响因素 46 2.4.1 酚类化合物结构的影响 46 2.4.2 伯胺化合物结构的影响 48 2.4.3 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 49 2.4.4 反应介质的影响 51 2.4.5 体系pH的影响 52 2.4.6 加料方式的影响 53 2.5 苯并嗪合成实例 54 2.6 总结 57 参考文献 57 第3章 苯并嗪的聚合反应 60 3.1 苯并嗪的热聚合反应 60 3.1.1 苯并嗪热聚合行为及表征 60 3.1.2 苯并嗪的热聚合反应机理 63 3.1.3 苯并嗪的热聚合反应动力学 71 3.1.4 取代基电子效应对苯并嗪热聚合反应的影响 75 3.1.5 氢键对苯并嗪热聚合反应的影响 79 3.2 苯并嗪树脂的催化聚合反应 82 3.2.1 酸性催化剂及催化聚合反应机理 82 3.2.2 碱性催化剂(固化剂)及催化聚合反应机理 86 3.3 苯并嗪聚合过程中的链增长模型 91 3.3.1 概述 91 3.3.2 逐步聚合反应 93 3.3.3 活性连锁聚合 98 3.3.4 非活性连锁聚合 101 3.4 苯并嗪聚合过程中的体积变化 103 3.4.1 苯并嗪热聚合过程中的体积变化 103 3.4.2 苯并嗪催化聚合过程中的体积变化 110 3.4.3 胺的化学结构对聚苯并嗪体积膨胀效应的影响 112 参考文献 113 第4章 聚苯并嗪的结构与性能 116 4.1 聚苯并嗪的化学交联结构 116 4.1.1 聚苯并嗪的化学结构 116 4.1.2 聚苯并嗪单链空间结构模型 117 4.1.3 聚苯并嗪无定形结构模型 119 4.1.4 聚苯并嗪交联结构的表征方法 119 4.2 聚苯并嗪的氢键 124 4.2.1 聚苯并嗪结构中的氢键类型 124 4.2.2 聚苯并嗪结构中氢键的强度与影响因素 127 4.3 聚苯并嗪的交联结构与性能 129 4.4 典型聚苯并嗪浇铸体或薄膜的性能 130 4.4.1 聚合收缩率 131 4.4.2 热稳定性及热解机理 131 4.4.3 燃烧特性及阻燃方法 143 4.4.4 力学性能及耐热性 144 4.4.5 介电性能 150 4.4.6 表面能 152 4.4.7 吸水性 153 4.4.8 耐腐蚀性 154 参考文献 156 第5章 高耐热聚苯并嗪的分子设计与性能 159 5.1 增加分子结构中嗪环数量 159 5.1.1 双环苯并嗪 159 5.1.2 多环苯并嗪 166 5.2 引入多种反应性官能团 173 5.2.1 醛基官能化苯并嗪 173 5.2.2 炔基官能化苯并嗪 179 5.2.3 醛基、炔基双官能化苯并嗪 182 5.2.4 氰基官能化苯并嗪 185 5.2.5 烯丙基官能化苯并嗪 188 5.2.6 羟基官能化苯并嗪 190 5.3 引入更多的芳杂环结构 192 5.3.1 含苯并唑结构的苯并嗪 192 5.3.2 含苯并咪唑结构的苯并嗪 195 5.3.3 含酚酞结构的苯并嗪 197 5.3.4 含吡啶结构的苯并嗪 202 5.3.5 含芴基的苯并嗪 206 参考文献 208 第6章 聚苯并嗪的共混共聚改性 213 6.1 苯并嗪/热固性树脂共混体系中的竞争反应及性能 213 6.1.1 苯并嗪/酚醛树脂共混体系 213 6.1.2 苯并嗪/环氧树脂共混体系 219 6.1.3 苯并嗪/双马来酰亚胺体系 246 6.1.4 苯并嗪/氰酸酯二元共混体系 256 6.1.5 苯并嗪/环氧/氰酸酯三元共混树脂 262 6.2 苯并嗪共混树脂体系中的相分离及增韧 269 6.2.1 苯并嗪/橡胶体系 270 6.2.2 苯并嗪/热塑性树脂共混体系 272 6.2.3 苯并嗪/热固性树脂共混体系的反应诱导相分离 287 6.3 引入额外氢键受体或供体调控聚苯并嗪的氢键作用 312 6.3.1 线型聚苯并嗪/4,4′-联吡啶共混体系 312 6.3.2 双酚A-苯胺型聚苯并嗪/4,4′-联吡啶共混体系 314 6.3.3 线型聚苯并嗪/吡啶酰胺共混体系 315 6.3.4 双酚A-苯胺型聚苯并嗪/聚丙烯酸共混体系 316 参考文献 319 第7章 无机填料杂化/复合改性聚苯并嗪 324 7.1 层状硅酸盐/苯并嗪复合体系 324 7.1.1 蛭石/苯并嗪复合体系及其摩擦性能 324 7.1.2 滑石粉/苯并嗪复合体系及其力学性能 328 7.2 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苯并嗪复合体系 331 7.2.1 苯并嗪基POSS的合成与表征 331 7.2.2 BZPOSS/BA-a/BADCy复合体系及其介电性能 333 7.2.3 BZPOSS/BADCy复合体系及其介电性能 334 7.3 过渡金属氧化物/苯并嗪复合体系 337 7.3.1 过渡金属氧化物在苯并嗪树脂中的分散性 337 7.3.2 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表面接枝改性研究 337 7.3.3 La2O3/不同结构苯并嗪复合体系 338 7.3.4 不同过渡金属氧化物/二胺型苯并嗪树脂复合体系的研究 343 7.4 金属氢氧化物/苯并嗪体系 344 7.5 总结 346 参考文献 346 第8章 纤维增强苯并嗪树脂基复合材料 348 8.1 复合材料成型加工性 348 8.1.1 层压成型工艺 348 8.1.2 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 350 8.1.3 拉挤成型工艺 352 8.1.4 模压成型工艺 353 8.2 复合材料的性能 353 8.2.1 玻璃布层压板的性能 353 8.2.2 碳纤维单向板的性能 357 参考文献 357 第9章 聚苯并嗪的应用 359 9.1 苯并嗪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其在真空泵上的应用 359 9.2 聚苯并嗪在电工绝缘材料上的应用 360 9.3 聚苯并嗪在覆铜板行业的应用 362 9.4 聚苯并嗪在航空航天材料上的应用 363 9.5 总结 365 关键词索引 367
展开全部

聚苯并噁嗪——原理·性能·应用 作者简介

顾宜,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982年7月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0~1993年赴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和阿克隆大学访问。1993~2013年先后任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系主任、材料学院院长、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2001~2013年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材料学科组组长。曾担任《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工程塑料应用》《热固性树脂》《化工新型材料》《玻璃钢/复合材料》等学术期刊编委。 在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先后承担5项教育部教改项目,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主编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和《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应用》。培养研究生108人,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耐热聚合物及高性能复合材料,是我国苯并噁嗪树脂研究的开拓者。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科研项目5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9项,“九五”国家攻关专题2项,“十五”“863”课题1项,军品配套项目3项等。出版学术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6项。1998年获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曾获2002年教育部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2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专利奖二等奖、2006年度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第十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等荣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