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豆豆一个人
¥22.1¥45.0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32.4¥49.8心安即是归处
¥17.2¥49.0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
¥8.1¥30.0赛弗尔特诗选:唯有爱情不沧桑(精装)
¥15.1¥42.0
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类与典籍分类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2172993
- 条形码:9787532172993 ; 978-7-5321-7299-3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类与典籍分类 本书特色
◆一部漫游古代知识世界的指南之书!
◆不懂典籍分类,就不明白两千年知识传承,戴建业带你掌握古代学问的路径。
◆戴建业教授文献学论文结集,四十年以上的古籍研究和教学经验。
◆陈引驰、骆玉明、六神磊磊诚意推荐!
◆采用高品质进口芬兰轻型纸张,环保轻盈。
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类与典籍分类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是我国数千年知识的宝库,但如果读书不得其法,则势必一无所得。
典籍分类正如书海里的指南,启示读书的方法,引导求学的门径。
本书论述中国古代的知识与典籍分类,考索古代"七略""四部"两主要分类的特征与嬗变,并追寻这种分类的思想文化渊源,为我们拨开求知路上的迷雾,指点入学的路径。
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类与典籍分类 目录
--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
价值取向·知识消长·典籍分类
--中国古代知识分类与典籍分类探源
"学术之宗明道之要"
--论《汉书·艺文志》的学术史意义
论郑樵文献学的知识论取向
"类例既分,学术自明"
--论郑樵文献学的"类例"理论
集部的起源与流变论略
学术流派的盛衰与各科知识的消长
--论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的知识考古(上)
辨体·辨义·辨人·辨伪
--论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的知识考古(下)
中国古代学术史的重构
--论张舜徽《四库提要叙讲疏》
别忘了祖传秘方
--读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辨》
"学心"与"公心"
--论目录类序的学术品格
附录一:求学的津筏
--论《书目答问补正》在现代人文教育中的作用
附录二:"初学入门之蹊径"
--读张舜徽《初学求书简目》
后记
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类与典籍分类 节选
价值取向·知识消长·典籍分类
——中国古代知识分类与典籍分类探源
目前已有的文献学史,不是按朝代顺序进行叙述,就是按著作内容进行归类。它们写法上虽有不同,但缺陷却完全一样:都忽视了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古代知识的消长。如果忽视了社会的价值取向,文献学史就只能“就事论事”;如果忽视了古代知识的消长,文献学史就只是“自言自语”——古代知识系统为什么要如此建构?经史子集为什么要如此排序?古代典籍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撇开了价值取向和知识消长,文献学史便失去广阔的语境,也没有理论的深度,甚至缺乏可理解性。分类是古典文献学非常重要的层面,本文试图以中古与近古文献学发展史为例,从价值取向、知识消长与典籍分类三者的关系,来追寻古代知识分类和典籍分类的深层原因,并阐述自己关于文献学史写法的一些浮浅构想。
一、《七略》的完成与嬗变
西汉儒家定于一尊后,刘向、刘歆父子以儒家思想整理古代的知识秩序,完成了综论百家之学和部次天下之书的伟业,这一成果保留在班固《汉书·艺文志》(后文简称《汉志》)中,该志主要是《七略》的节本。《汉志》称《七略》“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其中《辑略》是诸书的总要,所以《七略》实际上只将图书分为六部。这是我国**次大规模的图书分类,也是我国**次系统的知识分类。“六略”的秩序首列“六艺略”以明尊经之旨,强调学术以六经为归,而人伦以孔子为极;其次是“诸子略”,因诸子十家“虽有蔽短”,而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再次是“诗赋略”,因诗、赋都源出于《诗经》,也可以说是经的“支流”;*后接下来依次是“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属于思想情感世界,向人们展示思想观念和道德诉求,而“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则属于技术层面,向人们提供当时人的知识范围和生活技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前“三略”属于“道”,后“三略”属于“器”。六略的排列秩序无形中凸显了汉人心目中知识的等级秩序。
对于汉代的文献学史可从三个层面阐述:一是有多少著名文献学家,有哪些主要成就;二是有哪些主要特点;三是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为什么形成了这样的特点?已有的文献学史其笔墨主要都集中在**点,其次是阐述第二点,而基本不涉及第三点,因而这样的文献学史停留于现象的描述,它们只能让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如果将《汉志》中的《诸子略》与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文献学家的价值取向,不仅决定了典籍的分类,也决定了知识的等级。司马谈认为“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在六家诸子中,司马谈推崇的是道家而非儒家,认为道家集各家各派之大成,而班固则认为“儒家者流”,“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高”。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在《论六家要旨》中,儒家只杂于其他各家之中,在班固的《诸子略》中,儒家则置于各家之首。东汉定于一尊的儒家思想是国家的意识形态,儒家经典和思想都具有不容置疑的地位,难怪班固指责司马迁“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这里可以看到文献学史与思想史的“纠葛”,我们无法撇开“思想”而谈“文献”。
同样,更不能撇开“知识”来谈“文献”。这一历史时期*著名的私家书目中,远绍“七略”流风的当数王俭的《七志》和阮孝绪的《七录》。《七略》虽名义上称“七”而实际上只是六分,王俭的《七志》名义上称“七”而实分九类:“一曰《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二曰《诸子志》,纪今古诸子;三曰《文翰志》,纪诗赋;四曰《军书志》,纪兵书;五曰《阴阳志》,纪阴阳图纬;六曰《术艺志》,纪方技;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其道、佛附见,合九条。”改“七略”中的《六艺略》为《经典志》,是因为“经典”更具有包容性,后来“四部”中的“经部”之名便源于王俭的《经典志》。改《七略》中的《诗赋略》为《文翰志》,是因为王俭所处的时代文体日繁,诗赋只是众体中的两种文体。不只分类因典籍而变,类名同样也因文体而改。特别是《七志》中的佛、道二志,可以看出道教在齐梁间的兴盛,也可以看出佛教在南朝的传播。阮孝绪自称《七录》的撰写“斟酌王、刘”,在图书分类上与《七略》和《七志》一脉相承。《七录》中列《经典录》内篇**,名和序都依《七志》。他认为“刘氏之世,史书甚寡,附见《春秋》,诚得其例。今众家纪传,倍于经典,犹从此志,实为繁芜”,因而,突破《七略》和《七志》史附《春秋》的成例,列《纪传录》为内篇第二。“七略”中原有《兵书略》,南朝时“兵书既少,不足别录”,所以将诸子与兵书合为《子兵录》内篇第三。王俭将《七略》中的《诗赋略》改为《文翰志》,到阮孝绪时文集日兴,“变翰为集于名尤显”,于是他在《七录》中列《文集录》为内篇第四,列《术技录》为内篇第五。将《佛法录》列为外篇**,反映了“释氏之教实被中土”的事实,列《仙道录》为外篇第二。《七志》中“先‘道’而后‘佛’”,《七录》中“先‘佛’而后‘道’”,便涉及文献学家宗教信仰的差异和对宗教的不同认知。
从《七略》及其嬗变的情况可以看到,书以类而分,类因书而明。有其学必有其书,有其书必有其类,因此,图书分类不可能“一劳永逸”,它必然随着知识的消长而变化。
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类与典籍分类 作者简介
戴建业,学者,作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已出版普及性著作《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戴建业精读老子》等数部;学术著作《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六朝文学史》等十余部;随笔集《你听懂了没有》等其他著作多部。
- >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13.8¥32.0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9.3¥19.0 - >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
¥14.7¥39.8 - >
姑妈的宝刀
姑妈的宝刀
¥10.5¥30.0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
¥17.1¥45.0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7.6¥55.0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32.4¥49.8
-
文学常识二十二讲
¥15.4¥42 -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16.4¥45 -
中国小说史略
¥9.9¥35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3.8¥32 -
鲁迅的微博
¥9.4¥20 -
挑选缪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奇幻故事集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