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宗庆后:有一种人生叫“大器晚成”
-
>
苏轼全传(特装版)
-
>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
>
水浒人物之最
-
>
爱因斯坦(藏文)
-
>
张之洞督鄂纪年
-
>
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
译文学:翻译研究新范式
¥44.2¥65.0挚友、益友和畏友巴金
¥12.0¥28.0流金文丛砚田内外
¥23.6¥62.0抗战大后方社团翻译文学研究
¥43.1¥88.0大象版副刊文丛武艺十八般/副刊文丛
¥19.1¥36.0
百年萧乾 本书特色
萧乾,原名萧炳(秉)乾,蒙古族,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察哈尔部林丹汗后裔,北京人,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中央文史研究馆第五任馆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五、六、九届委员,第七、八届□□,民盟中央第五、六届□□,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任。《百年萧乾》介绍了萧乾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由多位学者的作品共同组成了这部纪念文集。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封书信、每一首诗词,都透着真情,弥散着萧乾的灵性。《百年萧乾》不求藏之名山、纳于大麓,相信她会是一本光可鉴人、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族文化建设的好教材。本书由乔旺主编。
百年萧乾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我国著名新闻记者萧乾的生平事迹, 以及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由多位学者的作品共同组成了这部纪念文集。
百年萧乾百年萧乾 前言
萧乾(1910.1.27—1999.2.11),原名萧炳(秉)乾,蒙古族,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察哈尔部林丹汗后裔,北京人,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中央文史研究馆第五任馆长(前四任为:符定一、章士钊、杨东莼、叶圣陶,第六、七任为启功、袁行霈),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五、六、九届委员,第七、八届□□,民盟中央第五、六届□□,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任。
萧乾一九三五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四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英国心理派小说”,曾任职于《大公报》,复旦大学教授。采访过欧洲战场、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出版有著译作品四十三部,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散文《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译著有《莎士比亚故事集》、捷克作家哈谢克(HASEK)《好兵帅克》(THEGOODSOLDIERSCHWEIK)、英国作家菲尔丁的《汤姆·琼斯》等,他还因为翻译易卜生的《培尔·金特》(PEERGYNT)而被授予挪威国家勋章,而□让人惊叹的是,在八十多岁高龄时,他还与夫人文洁若合作翻译了“□难懂的巨著”——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尹斯的《尤利西斯》,令文坛和世人瞩目、惊叹。
萧乾是智者,是“未带地图的旅人”,是敢作敢为的蒙古人,更是热爱祖国、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圣者,金声玉振,德泽后人。他的行,是楷模;他的言,是号角:“我一直以为,当中国人就得分享中国的命运并且尽力改善那命运。”百年萧乾,千古完人。
萧乾始终牵挂着内蒙古。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就两度前来内蒙古进行实地采访,写下著名的《平绥琐记》。一九五六年他又应自治区□□邀请访问内蒙古,深入牧区,进驻蒙古包,写下《草原即景》、《万里赶羊》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他还列了宏大的走遍内蒙古的系列写作计划并已着手实施,因当时国内突起的反右政治气候而成憾。
萧乾关心内蒙古的文化建设和文学事业。上个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他热心提携内蒙古大学的年轻学者和作家,赠书题字。萧乾关注自己作品的蒙古文翻译工作,为蒙文版自选集书写前言,看到其出版欣喜不已。
萧乾仙逝后,他的夫人、著名翻译家、尊敬的文洁若女士继续着与内蒙古的密切往来。进入二十一世纪,文洁若女士更加关注内蒙古,尤其关心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她接受内蒙古电视台“□□探访”的采访并欣然同意播出;不顾年事已高,亲自来内蒙古为大学生进行讲座;提议在内蒙古大学设立萧乾文学馆并筹备成立萧乾研究会。
文洁若女士关心萧乾文学馆的建设和活动的开展,在萧乾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她热心联系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撰稿纪念萧乾,有了这本令人心动的《百年萧乾》。这里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封书信、每一首诗词,都透着真情,弥散着萧乾的灵性。《百年萧乾》不求藏之名山、纳于大麓,相信她会是一本光可鉴人、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族文化建设的好教材。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百年萧乾 目录
在萧乾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致辞
缅怀萧乾先生发展繁荣内蒙古文学
感受一种男子汉的情怀——纪念萧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怀恩师萧乾先生
回 风十载玄而又玄——怀念萧老
生命与创作——浅读《未带地图的旅人》
我心目中的萧乾先生
萧乾百岁
我心中的萧乾
怀念萧乾
我师萧乾
一尊英气勃勃的笑佛——怀念萧乾
记父亲百年诞辰
萧乾与小蝉
怀念萧乾先生
萧乾先生致肖凤的十六封信及注释
“深深地怀念咸宁和向阳湖”——回 忆萧乾先生
萧乾的《书评研究》
不倦的行者良知的明灯——写在萧乾先生百年诞辰之际
萧乾先生
《萧乾名作欣赏》初版序言
萧乾《红毛长谈》的命运
萧乾与《尤利西斯》翻译及二三十年代文坛之思考
忆萧乾先生
怎样理解1948年郭沫若对萧乾的批判
“父子角”的萧乾
他驰骋在二战欧洲战场(外一篇)——纪念萧乾诞辰100周年
萧乾对上海书店出版之贡献
萧乾一生的“□后一圈”
萧乾先生情牵《世纪》
悼忆萧乾
百年萧乾
后记
百年萧乾 节选
我一直把萧乾先生视为我的文学导师和人生导师,若不是有缘在1987年大学刚毕业一年之后就与他结识,很难说我会在文学的路上走多久,走多远。如果能说我到今天还算取得了一点点文学的和学术的成绩,那都是因为□初得到了先生无私的提携与教诲。我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写作与学术研究,是从认识先生开始的。
记得先生在沈从文去世后,写过一篇怀念文章,题为“没齿难忘”,文章不长,谈的是他视为□□个“文学师傅”的沈从文当初对他文学上的帮助与提携。先生的短篇小说处女作《蚕》,是经沈从文亲笔修改后亲手发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他□初的小说创作手稿上,多留下过这位恩师润色的笔痕;是沈从文带他走进了有“京派”文艺沙龙之誉的林徽因“太太的客厅”;是沈从文的提携,帮助他成为“京派”的后起之秀;萧乾大学一毕业就顺利进入《大公报》从事记者、编辑,也有沈从文的力荐;后来,先生又从沈从文的手里接编下当时国内报纸副刊上的文艺重镇《大公报·文艺》。
撇开先生自身的因素,诸如聪明、勤奋,身上具有沈从文特别赏识的一股“乡下人”的习性,等等,我想或许更在于曾几何时,沈从文也是得到过他师字辈的徐志摩无私的帮助与提携。再遥想徐志摩留学英国时,要不是与他忘年的英国师友迭更生的力荐,他也进不了剑桥大学。由此,我又联想到当年作为穷学生的吴晗,能以低劣的数学成绩考进清华园,多亏胡适鼎力襄助。这样的例子在现代文坛多得可以信手拈来,□难能可贵而又□令人感铭于心的莫过于,它是多么无私啊!我得掠美先生对沈从文“没齿难忘”这四个字,来感怀他对我的这份师恩。我想,即便是我老了,回首往事,也会毫无迟疑地说,与先生结识是我今生□□的幸运。是他,在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时,帮我校正人生的目标;是他,推荐并帮我亲笔修改翻译□□篇论文;是他,不厌其烦地接受我的造访,使我完成并出版了□□本著作;是他,推荐我翻译并帮我联系出版了凌叔华的英文自传体小说《古韵》;是他,帮我确立以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选择作为一个长期深人挖掘的学术课题;是他,鼓励我以口述史“田野作业”的方式追踪采访与研究老舍之死;是他,介绍我认识了许多倾慕已久的前辈;是他,以丰富的人生经验和阅历帮我认识和分析复杂的人生;是他,为帮我“套牢”女朋友,送我书时特意将女友的名字一起题写在扉页上……事实上,他不单单是对我。先生曾在致友人信和自己的文章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他很感谢在晚年时身边有一簇年轻的朋友,常来往的有李辉、丁亚平和我三位。我们还曾被戏称为先生身边的“三剑客”。
无论是迭更生对徐志摩,徐志摩对沈从文,沈从文对萧乾,胡适对吴晗,还是先生对李辉、丁亚平和我,我只想说明一点,那就是导师的无私。拿先生对我们三个后学晚辈来说,他绝没想着要从我们这儿得到什么回报。这与当下许多学生为导师打工,一年到头见不着导师的影子,学术成了导师赚钱的手段和工具,很少再见有无私的帮助与提携,相差何止天壤?!今年是先生百岁诞辰,他也已仙逝十年了,在这期间,他的音容笑貌一天也没有离开过我。年龄上,他长我半个多世纪,比我那被侵华日军杀害、没有见过面的祖父还大十岁。当我□□次见到他,是很自然亲热地叫起“萧爷爷”来。我们的交流从没因年龄差距而出现隔膜的代沟,相反,我们是无话不谈的“铁哥们儿”。他对我在做人与作文上的教诲、提携与呵护,还填补了我没有体味过祖父亲情的感情空白。
我写过关于先生的五本书,编选过十卷本的《萧乾文集》。他为此说我是帮他一生做总结的人。不过,这倒给我一个重新认识他的机会。当我坐在国家图书馆宽敞的缩微阅览室查阅旧《大公报》时,发现他年轻时并非如他自谦的那般疏懒。他的笔很勤很快,从他在战时英伦发回报社的特写来看,他写得又多又好,且都是经□□手采访写成。难怪有史家把他二战期间的特写誉为“欧洲发展史重要的见证”。当我把从缩微胶卷上还原出的旧作拿给他看时,有的连他都忘记了。
□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在两个夏天,每周两次一大早骑车到他家,先陪他去离家不远的玉渊潭畔散步,然后再去上班。那是一老一小两颗心灵沟通交融的两个夏天,是朝晨清新空气里弥漫着一位历尽沧桑、风雨平生的老人睿智思想的两个夏天,也是我生命中充满了性灵(徐志摩特别爱用这两个字)的两个夏天。他跟我讲了许多关于他及其同时代作家文人的事。我自会用想象去感受那里面的辛酸悲苦、荣辱欢欣。
先生的□后两年是在北京医院度过的。病情稍有好转,自小淘气的他便不安分起来。他觉得医院没有家的感觉,没有写作的空间。只有思想是自由的。其实这对他已经足够了。但说话时间一长,走路稍快,心跳马上达百次以上,再加上他的肾功能只有常人的十分之一,无论如何是不能出院的。可他一生大半辈子是在跑江湖,用一支多姿多彩的笔采写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静卧在床的那份难受是可想而知的。他□怕打吊针,为了治病,曾一度每天必须打两次。尽管他总把收音机或CD机放在身旁,为他奏着古典音乐,但望着那挂在头顶的输液瓶,心里就起急,不耐烦。
先生的生命力也真顽强。病情稍一稳定,他便开始读书,写书评。他还想□□作家文集的体例,为所收的部分作品,写个时过境迁以后的“余墨”。我那时正在为浙江文艺出版社编选十卷本的《萧乾文集》。这“余墨”就是为它而写。所谓“余墨”即是对自己过去所写过的一篇篇小说、散文、特写、杂文等,做一个勾勒式的回述,交代一下当时的写作背景、环境,觉得意犹未尽的再借题发挥几句,使读者能更清晰地体悟其中的思想脉络。两年生病期间,他一共写了数十篇“余墨”、书评,约十万字。
P18-21
-
少不读鲁迅 老不读胡适(全新修订版)
¥14.2¥32 -
加缪自述
¥12¥28 -
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
¥12¥28 -
鲁迅与陈独秀
¥13.8¥37 -
星光闪耀-解读中国古代十大诗人
¥14.2¥38 -
鲁迅传
¥14.9¥38